郑和下西洋,那些你不知道的细节,足以体现明朝的先进与强大

相信大家都对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的环球航行不陌生。其实,郑和下西洋作为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整整早了87年,比麦哲伦环球航行早了100多年。所以,郑和下西洋的壮举,其历史价值和贡献如何评估都不算高。那么,郑和为何变成太监?朝廷命令七次下西洋有何目的?航海过程又发生过哪些事情呢?

郑和下西洋

1 郑和早年的经历

郑和原来并不姓郑,“郑”是后来明成祖朱棣因其在“靖难之役”中有功,特赐下郑姓。郑和原名叫马和,家在云南省昆阳州,因为是家里的第三个孩子,所以字“三保”。小时候的郑和特别喜欢听各种奇闻轶事,对航海充满了兴趣,并励志在长大后可以出海航行。

不幸的是,在12岁那年,郑和成为明军的俘虏,从此离开家乡。在送入北京的燕王府之前,郑和惨遭阉割,成了一个太监。与那些因为吃不饱饭才入宫的太监不同,郑和身材高大,体格健壮,更是有勇有谋,才智过人。在帮助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后,提升为正四品的长官太监。

35岁那年,郑和奉命出使西洋,直到1431年,第七次下西洋返航途中病逝,享年63岁。郑和的后半生奉献给了他自幼年起就无比向往的海洋,在世界航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七次下西洋

2郑和下西洋的原因

郑和下西洋的原因众说纷纭,其中多见于明代和清代书籍中,也是最传统的一种说法是:寻找侄子朱允炆的下落。但这种说法是经不起推敲的。朱允炆在逃亡海外后,已经没有太多的权力了,根本构不成任何威胁,而且若是就出海一次还能理解,但是郑和可是七次下西洋,前前后后花了二十多年时间,再加上各种人力物力财力,这根本说不通啊。

现在更多学者认为,明朝紧张的边境局势才是郑和下西洋的主要原因

明朝北部的边境生活着蒙古部落,这些部落骁勇善战,明军与之交战常常全军覆没,这对明朝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西南一带,少数民居聚居,与中原文化和语言不通,朝廷的指令难以到达,再加上和缅甸、老挝、越南接壤,治安混乱。东南沿海,此处海盗猖獗,走私货物十分严重。有些沿海的居民,甚至帮着外国的船只偷偷运送货物,成为海寇。在这种情形下,明朝当时和东南亚、南洋的国家和地区的联系实际上被迫中断,重新恢复交流迫在眉睫。

奉命出使

3下西洋途中的军事活动

郑和下西洋组织了一支近三万人的队伍,二百零八艘船只,带着粮食以及各种金银珠宝。为保障船队安全,船上还储备了大量的武器。有冷兵器弓弩、刀、长枪,爆炸性武器石榴炮,燃烧性武器火球、火枪等等。

据记载,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时,经过三佛齐国(今印度尼西亚一带)时,海盗陈祖义企图抢夺船上的物资,郑和率领船队英勇迎战,将陈祖义带回北京,东南沿海一带终于获得一段时间的太平。

1409年,郑和途径锡兰国,锡兰国国王不仅对大明出言不敬,还想迫害船队,郑和直接率兵冲进锡兰国都城,抓获锡兰国国王。

还有一次是第四次归国时,苏门答腊正发生动乱,国王向郑和求助,郑和擒住叛乱的贵族首领,帮助苏门答腊平复叛乱。

海洋上的战争

4成熟的航海系统

郑和的船队之所以能安全行驶这么远的距离,离不开成熟的工作系统。如此完备的航海运行模式,即使在一百年后欧洲的航海活动中,也未曾达到。足以可见明朝的先进和强大。在舰队的工作系统中,有负责指挥的部门,航海技术部门、对外交流联络部门、后勤保障部门和军事防御部门。船队里的每一艘船都时刻保持着联系,大家航行的速度、方向一致,保持距离,以免发生碰撞。有专门的人员观察风向、风力、星象,预测天气情况,避免极端天气发生人员伤亡。

训练有素的船队

郑和下西洋,没有建立殖民地,更没有肆意掠夺别国的资源,是一项以加强国与国之间沟通、交流、合作的正义之举,为明朝的海路发展做出突出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6

标签:明朝   苏门答腊   麦哲伦   哥伦布   锡兰   船队   太监   沿海   国王   细节   强大   部门   先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