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朱元璋大怒又深感无奈的奇案-洛川女冤案

公元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看奏折时大发雷霆,气的摔了奏折,推翻御案,大声骂娘。

马皇后闻讯赶来。朱元璋仍旧余怒未消,指着地上的奏折说: “你自己看吧!”


奏折很厚,这件事还得从三年前说起。


陕西洛川县赵氏女的丈夫张敏道得了重病,不久,张敏道死了,赵氏日夜号哭,在丈夫将要下葬的时候,便上吊自杀了,家里人将其与丈夫一起安葬。

地方官认为这种行为可歌可泣,不仅是重义守节,更是贞洁烈妇的壮举,所以向朝廷申请予以旌表。


按照明代人的意识,贤良之妇有多种,而贞洁烈妇只有两种:

一种可以称为“节妇”,这些妇女或是夫亡子幼,或是无子,或是家贫,但是能够始终一心,为丈夫守节到死。

另一种可以称为“烈妇”,也就是当丈夫死亡,便随之而去的。


无论古代现代,一个活生生的人,要为一个并不知道爱与不爱的丈夫去殉葬,的确不是件容易的事。

而且那时候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大多数夫妻在揭开红盖头的时候才算是第一次见面,很难说爱与不爱。

如果说先结婚,后恋爱,一起生活时间长了,产生感情,随丈夫而去的心会有,但追随丈夫去地下,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

要是结婚后还没有圆房,丈夫就去世了,要刚刚过门的新娘自愿追随丈夫共赴黄泉,显然就不是什么爱与不爱的问题,应该有更深层次的历史背景。


朱元璋即位以后,几乎每年都旌表节孝,不但予以建碑立坊,还给予节孝之家以免除赋税徭役的待遇,其目的是弘扬三纲五常,维护其统治秩序。

上有好者,下必甚焉。各级官员揣度朱元璋的心理,因此申请旌表的公文源源不断地送到南京。


赵氏年仅21岁,便为夫殉葬,地方官认为可以称为典型,所以罗列其事迹,上报礼部,申请旌表,没有想到朱元璋会如此关注,最后以皇帝的名义下发特旨,特赐匾额,名为“贞烈”。


能够得到皇帝的特旨,并且御制匾额,这可是洛川县的荣幸,也是延安府的光荣。

府县在接到礼部下发的30两制作牌坊银之后,府县各级官员纷纷出资赞助,并且号召府县人民向“贞烈”赵氏学习。

洛川为了营建起规模宏伟的“贞烈”牌坊,特地从甘肃张掖运来昆仑玉,制成石碑,将朱元璋的谕旨刊刻在上,树立在牌坊之前。


这项工程持续三年,终于营造完毕。


揭幕那天,延安知府李广带领府县官员来到谕旨玉碑前,搞了一大套礼仪。

待仪式完毕,李知府与李同知一起来到玉碑前揭幕。

当幕布揭开,人们不由惊呼,举目看去,居然有人在牌坊上用羊血写了字。洁白的昆仑玉牌坊如今是血迹斑斑,一股血腥味直冲鼻孔!


谁胆子这么大,敢用羊血玷污“贞烈”牌坊,这可是皇帝敕建,污毁是大逆不道,按律要凌迟处死,甚至诛连九族的,府县官们惊慌不已。


李知府迅速指挥衙役用红绸布将牌坊重新覆盖,在红绸布内观看血写字迹,是一首诗:

川河水向南流,

儿出嫁拉花头。

情应送双飞雁,

怨难平开面愁。

诗算不上什么佳作,所叙述也不过是本地结婚风俗。按理说这些风俗习惯也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李知府凝目沉思,忽然醒悟,这是一首藏头诗啊,说的是“洛女真冤”嘛!

这个“洛女”是谁?很明显,指的就是牌坊的主人洛川女赵氏。

李同知还认为诗中所讲之事与洛川婚俗有关,就像是在提供线索。

李知府听罢说: “你所说的婚俗,与本案有何关联?又如何侦破此案呢?”

李同知说: “洛川婚俗,大办三天,非常热闹,那么知道‘贞烈’事情的人也会很多,大人何不从这些知情人入手进行调查呢?”


李知府说: “说得对,但大张旗鼓地调查,必然会弄得人心惶惶,我看此事秘密进行,知道的人越少越好。”

商议之后,李知府装扮成一个贩枣客商,让两名亲信充当伙计,便赶往洛川县。李同知装扮为货郎,前往“贞烈”赵氏的娘家甘泉县。


李知府来到张敏道所在的村落,出入各家各户,一边收购红枣,一边借机与人谈天,把话题引向“贞烈”之事,却不料人们一听到此事,都噤若寒蝉。

这一天,李知府来到一个村学究的家,不料却下起大雨。李知府为了避雨,也是为了了解情况,便让亲信准备酒菜,与村学究一起小酌闲谈。

李知府有意无意地把话题引到“贞烈”的事情上。村学究因为几杯老酒下肚,口上也没有了遮拦,开口便说: “这事儿说起来是淫妇得志,烈妇含冤啊!”

李知府见话里有话,便不断追问,想不到得知一个惊天的秘密。


原来,张敏道的母亲周氏是个寡妇,30岁那年丈夫去世,拉扯张敏道长大,由于母亲严厉,所以养成张敏道的柔弱性格,遇事全听母亲安排,自己什么主意都没有。

张敏道从小与甘泉县的赵氏定亲,因为父亲新丧,因此不能迎娶,眼见已经22岁了。

俗话说寡妇门前是非多,周氏欲再嫁人怕人笑话,若要守寡又不甘心,因此常常到丈夫灵前诉愁说苦,叹气流泪。

她有一个远支宗亲,名叫张涵,是洛川县衙的红人,在县令面前说得上话,哪个不奉承?哪个敢冲撞他?

可以说洛川县百姓只知道有张书吏,而不知道有知县,甚至有人给他起的外号就是“张知县”。

有一次,张涵回到村中,遇到周寡妇,眉来眼去地勾搭上了,夜夜笙歌,弄得左邻右舍都知道了,只瞒住了那不争气的儿子。

张涵很是有钱,与周寡妇相好才三月有余,所送的衣服首饰不下百两银子。

但不久后,张敏道便得了病,卧床不起。


周寡妇虽然恋着情夫,但儿子毕竟是心头肉,所以找医生给张敏道治病,可就是不见好。

这时候有人提议结婚冲喜,有可能会治好张敏道的病。本来已经定亲,只是没有迎娶,如今为了给儿子治病,周寡妇便托媒人去定迎娶的日子。

因为是冲喜,就相对简单的办了一下,谁知喜事刚办完,张敏道便一命呜呼了。


喜事办完又办丧事,周寡妇只好找张涵帮助。张涵念着与周寡妇的私情,也愿意出钱出力。

俗话说:女要俏,一身孝。张涵见到风姿秀美的赵氏满身缟素,就生了得陇望蜀之心。

他要周寡妇帮忙,把赵氏弄到自己屋里头,并厚颜无耻地说道:“我如今刚刚丧妻,你儿媳妇则刚死了丈夫,你若肯将她许配给我为填房,我就算是你儿子,给你养老如何?”

哪曾想这两个人真的打起了赵氏的主意,居然来到赵氏的房间逼迫她顺从。

赵氏怎么会答应?这两个人便用了强,把赵氏奸污了。赵氏羞愤交加,一时想不开,便趁人不注意,悬梁自尽了。


见逼死了人命,周寡妇有些惊慌失措,张涵却不急不缓地说:“死的好,死的好!她这一死可以使你们家光宗耀祖啊!”

周寡妇不明白,张涵说:“对外就说赵氏为你儿子殉节了,我到县里活动,要县令上书朝廷,予以表彰。若能够得到朝廷恩准,就能够建立贞节牌坊,免去你家杂役赋税,岂不是有名又有利的事?”


两人议定,便依计而行。村里人看赵氏嫁过来不足10日,居然能够为丈夫殉节而感叹不已,因此送葬那天特别热闹,几乎全村的人都出动了。


张涵将此事添油加醋地告知县令,县令将赵氏事迹罗列,上报给延安府,再申报礼部,转呈皇帝,最终确定予以旌表,并且得到皇帝亲撰谕旨,真可谓是天大的荣幸。


原来如此!这里面竟然隐藏了这么大一个案子!

可是藏头诗是谁写的呢?村学究对这个就毫不知情了,李知府也没有再多问,雨停后,便赶回府衙。


这时候李同知也私访回来,讲到赵氏娘家那边发生的事。


李同知扮成货郎,走村串户,了解了赵氏的大概情况。

赵氏闺名雪梅,生于人口众多之家。雪梅除了父母之外,还有爷爷奶奶,以及4个哥哥,3个妹妹,2个弟弟,等于是一家14口。家里十几亩薄田,生活拮据。

为了给几个哥哥找媳妇,父母把姐妹4人都定了婆家,收了彩礼。3个妹妹去当童养媳,而雪梅婆家这边因为是孤儿寡母,并没有让她去婆家,只是在家待嫁。


村里的姑娘是不能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总要干些活计,下地耕田,上山打柴,所有男人能干的活,雪梅都要干。

经常在外干活,也认识了很多人,其中有个小伙子,名叫刘贵,与雪梅年龄相当,正在上私塾,在农忙时节回家帮忙干农活。

刘贵在田间地头见到雪梅,便心生爱意,苦无机会,偶尔发现雪梅进山打柴,便尾随而去,借机向雪梅倾诉爱意。

雪梅正言拒绝,说自己已经有了婆家。刘贵不甘心,曾经托媒去雪梅家,要赵家悔婚,自己愿意承担赔偿的彩礼,说得赵家也心动了。

正准备退婚,却不想张家要迎亲冲喜。按照《大明律》规定:约定好的婚姻,如果女家借故拖延不嫁,就要被鞭打五十。

赵家没有充足的理由反对,不得已同意了,并且安慰刘贵说:“冲喜就是为了治病,看样子,张家儿子没有几天了,雪梅没有拜庙,不算张家的人,到时候还可另嫁,你看如何?”

事到如今,也只能这样了,刘贵与雪梅互道珍重而别,但却没有想到是永别。

此时的刘贵变得疯疯癫癫,几乎成了废人。


李知府与李同知将各自私访的情况一比对,火速提相关人证到府听审。

经过审讯,最终确定张涵与周寡妇逼奸赵氏,以致赵氏羞愤自尽,而张涵还有弄虚作假的诈伪行为,按律应该处斩。

周寡妇协助奸夫奸污儿媳,其情可恶,本当处以重罪,姑念其是尊长,免死入官充当官婢。

刘贵显然是写藏头诗者,以羊血污坏御制牌坊,按律也应该予以斩首。但刘贵已经疯癫,免于责罚,交本村里甲严加管束。

洛川知县听信谗言,伪造贞烈事迹,欺骗上听,应予革职,交刑部议罪。


但李知府太轻估洛川知县的能力了,没想到他上报朝廷后,朝廷并没有同意他的判决,反而将他抓到诏狱,准备问罪。

李同知认为李知府冤枉,上书朝廷为其辩白。


奏折到了朱元璋这里,看过整件事的来龙去脉后,朱元璋大发雷霆,拍着御案大骂周寡妇、张涵、洛川县令等人无耻至极!

经过马皇后的劝导,朱元璋稍安,也知道本案是受到各级官吏的蒙蔽,所以赦免了李知府的罪,但却没有取消对赵氏的旌表。


因为此事已经明告全国,如果更改,等于是向全国百姓承认皇帝有错,所以在赦免李知府的同时,没有再提赵氏旌表的事。

不过,朱元璋痛定思痛,通过此事,得知要妻子为丈夫殉葬,其中会出现种种弊端,自此以后就不再旌表那些为夫殉葬者,而是旌表那些丈夫身亡,守节不嫁而能够孝养舅姑者,也就是说鼓励贞节,而不倡导贞烈。


后来,曾写出“滚滚长江东逝水”的大才子杨慎听闻此事,不禁为赵氏扼腕叹息,亲自为其立传,希望她能够千古留名。


赵氏的案子让朱元璋不得不更改国家定制,可以说是影响深远,避免了很多将来可能发生的更悲惨的事儿。

但无论如何,本该拥有大好青春,良好姻缘的赵雪梅,却再也不能复生了。


对此案, 你怎么看?

关注我@小銘爱读书 历史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人组成的,他们并不遥远。

#大有学问#

#历史#

#法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洛川   牌坊   洛川县   贞烈   奏折   冤案   知府   县令   寡妇   朝廷   大怒   丈夫   无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