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掷得么么监岳庙,恰如输了选官图” ,古人也玩大富翁?

引言

说起古人平时休闲的活动,大家会想到什么呢?估计文雅一点的会想到吟诗作画,以文会友;好动一点的可能是蹴鞠骑射,或者外出打猎。

以上这些,大多是从影视、古籍中了解到的一些古代休闲活动,但是古代还有一种娱乐方式,可能会让你大跌眼镜,那就是古人也在玩“大富翁”

不过古代的“大富翁”并不是叫这个名字,而是叫做“升官图”。

一、什么是“升官图”?

对于“升官图”是怎么来的,说法不一,有人说是诞生于唐朝,有人说诞生于明朝。不过,根据史料记载,宋代纪实小说《太平广记》中曾经写到过:唐代贺州刺史李郃撰写的《骰子彩选格》 便是升官图的初始形态。

不过因为当时时代的限制,图中官职比较少,就只有十来个,与后期完备的升官图相比,比较简陋。

到了宋代,可佐证的史料就多了,最直接的就是徐垓的那首诗了:

“砚乾笔秃墨糊涂,半夜敲门送省符。掷得么么监岳庙,恰如输了选官图。”

其中所描绘的便是时人玩这个游戏的场景。

值得一提的是,宋代的官职大部分继承于唐代,所以这时候的升官图图样与唐时无异。

但是,因为宋朝重文轻武的政策,导致这时候的升官图中文官的数量以及地位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其中的一些输赢玩法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明清时期是升官图最完备的时候,大大小小的官职能铺满整张纸,官职数量也从一开始的十来个变成几十个。

因此,明代这种行制规矩严谨、官职清晰的升官图被后世人认为是最正宗的升官图。

那么,唐朝李颌为什么要制作升官图呢?这还得从当时的背景说起。

根据宋代学者钱易的《南部新书》记载,李郃制作升官图时是唐代大和四年前后(唐文宗李昂的年号)。

当时唐朝已过盛世,正值晚唐时期,宦官把持朝政,贪污严重,朝堂黑暗无比。

曾经被天下学子看作是改变命运的科举,也成为宦官们用以敛财的工具,无论大小官职,都可以明码标价,这让那些有真才实学的寒门士子,成了无辜的牺牲品。

对于这种状况,李颌心中愤怒却不知如何改变,只能用“升官图”发泄满腔怒火。

他用游戏的方式讽刺朝廷,讥讽官员的任用和调遣就像押宝游戏一样,如同儿戏一般,荒唐至极。

但李颌万万没想到的是,他这个因对对朝堂不满而制造出来的游戏,居然开始风靡起来。

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几乎都知道了这个游戏,对于这种状况,不知李颌本人是喜是哀。

二、“升官图”怎么玩?

说来也是有趣,“升官图”被后世人称为古代版的大富翁,不仅是因为两者玩法相似,更是因为两者诞生的背景。

现在的大富翁诞生于美国,在风靡全美后逐渐向全球扩展。该游戏风靡全美的时间是在1936年,正值美国大萧条的时候。

更有意思的是,大富翁原名“Monopoly”,翻译过来就是“垄断”,所以很多人认为此游戏的设计师其实是借游戏来表达对资本家、垄断集团的不满以及反抗,这与“升官图”的初始目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说回升官图,这游戏的玩法也不难,以清代的升官图玩法为例:

玩家用转动陀螺来博戏,陀螺上有文字,分别是“德、才、功、赃”四个字,停止时文字是多少,转动方就可以折合为棋盘上走几格,每格标识的官位不同,这样的玩法有点类似于“飞行棋”,出现“赃”字时,则要退回相应步数。

玩家们用“白丁”,也就是平民开始出发,终点是“太师”,每个人的起点都是一样,想要赢得最终的胜利就看自己的运气如何。

首先,平民们想要赢,就必须得入仕,而最直接的法子就是参加科举。

在科举中获得名次后,玩家们开始“入仕”了。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平时在影视剧、小说中看到的那些,一旦考上状元或者探花进士,上来就是出入宫廷的大官儿的这种场面,在这个游戏几乎是看不到的。

毕竟升官图是按照当时真实情况来制作的一款游戏,像这种类似于“一飞冲天”的情况少之又少。

因此,当玩家中举之后,就要到知县衙门中发光发热了,这个时候,有个有钱有势的家族就有了作用。虽说大家都是知县衙门,但不同地区的衙门待遇也不一样。

那些靠近京城或者是江南富庶地区的衙门,跟那些偏远山区的衙门能一样吗?

所以通过大家族或者是钱财之间的沟通,竞争力更大的人往往会选到更好的地方。

当然了,初始条件不好不重要,毕竟古代官员的升迁也是要讲究“业绩”的。

有野心的官员,哪怕被发配到山区也能做出一番天地,早早升迁;但也有摸鱼者,浑浑噩噩就这样过了一辈子。

所以,只要有业绩,升迁就不是问题。那么,能升到哪里呢?

不可能一步升到内阁,就算有天大的功绩也不过多些奖赏,跳级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升到州府衙门,而后便是向知府衙门等机构升迁。

等玩家将升官图上的官府机构都走过一遍后,终于能进入权利中心了!

“三公”是玩家们在这个阶段能够接触到的权利中心,而后经过一番职场“厮杀”之后,最后能留在场上的高阶玩家,就是最后的胜利者。

其中游戏对“德、才、功、赃”的规定最为有趣。

在游戏的初始阶段,每个人会被分配100个筹码,玩家靠着它一路起飞还是原地升天,端看各自的本事,而决定玩家们未来的,正是“德、才、功、赃”。

对此有规定为:

“凡行是图,用色子四颗,两四为德,两六为才,两五为功,两幺为赃,两幺带有一四免行赃。”

如果有三粒骰子点数一样称作“聚”,聚四行两德,聚六行两才,以此类推;如果有两对一样的点数,则根据德才功赃的顺序进行,如双四双六行德才。

所以,能够走到哪一步,全看运气。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尽管现实世界中的选官制度并不全然公平,但在游戏世界中却是公平的。

游戏中规定的“德、才、功、赃”,“德”指的是品德,在这四样中它居首位;“才”便是才能;“功”指的是功绩,以及行为所能带来的效果;而“赃”自不必说,指的就是贪赃枉法等一系列捷径了。

这四样品行算是对现实官场的一个粗略刻画,尽管隋唐以后科举制成为了国家唯一的选官制度,但架不住有些身披“黄马褂”的贵族子弟们总能越过规则,享受这之外的一系列特权。

对于这种行为,现实里是无可奈何的了,但是在游戏里却不一样:

如果玩家抛到德才功这三种之一的话,都可以往前升;如果抛到赃的话,在短时间内可以升得飞快,但到了一定时候却是会倒退,这算是游戏世界中的一种公平吧。

三、为何“升官图”广受青睐?

从唐朝的时候开始,初始版升官图一面世,便受到了老百姓们的喜爱,而后逐渐在读书人和上流人士中流传。

晚唐之后,中原大地又陷入战火之中,但纵使是在战乱时期,升官图这种游戏也没有失传,反而随着北宋的建立而迎来第一次“升级”。

其后,哪怕是到了被蒙古族统治的元朝,升官图依然在社会中流传;到了明清时期,甚至是愈发完美了,在清朝时还成为了固定时期的一种固定游戏。《海云堂随记》载:

“丙申(1896年)正月十三日。年除日、正月十五、三月十五,口上商家循例至天后庙上香称‘耍春’。口上商民玩叶戏、扑老鸡、掷升官图、打满地锦者,在在皆是。”

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它广受青睐?

一方面,得从游戏本身来说。

自古“士农工商”等级分明,无论你身家几何,始终不如身上有个一官半职。

所以,从秦朝大一统开始,人们便想尽办法接近权利中心,战乱时期靠军功,太平年代便靠国家的各种选官制度。

汉朝时儒学大盛,“举孝廉”是最直接的选官方式,于是在那段时期,才学都得给德行靠边;

察举之后便是中正制,此时门阀垄断着权力机构,让天下白衣心生渴望却不得亲近;

好不容易来到了隋唐时期,科举制问世,这下子“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以及“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也不再是梦,“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成为了世人心目中的“警示名言”。

但是,读书是那么容易的吗?

对于有底蕴的世家大族或者是书香门第来说,从小培养一个读书郎当然不是问题,有些家族甚至还有族学,那就更加是万无一失了。

但对于农家子弟来说呢?

光是活着就已经很难了,何况还要考科举?

所以,能够以一介白衣考上进士的,真的不容易。

这也就导致普通人有着一颗上进的心,却苦于没有门道,只能将自己的野望寄托于游戏之上,虽然在现实中不能当官,好歹在游戏中还过了一把瘾呢。

另一方面,升官图的玩家在初始是完全公平的。

不管你是王子王孙还是平民百姓,哪怕你只是一个乞丐,只要站在这个游戏桌前,大家就都是平等的。

这样的游戏规则,是民众在封建社会中最少见的一样的东西,那就是“公平”。


参考文献:

《太平广记》

《海云堂随记》

《史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3

标签:太平广记   德才   大富翁   岳庙   衙门   科举   官职   玩法   古人   时期   玩家   游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