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公忙着争霸之时,秦国却一心只想迁都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都想自己做乱世霸主,最终这大好事却是落到了齐桓公的头上。

一路走来齐桓公是相当之不容易,可身处漩涡中心的秦国,却是剑走偏锋,在齐国四处征战的时候,自己悄悄搬都。

可最终却是成功在齐桓公以为自己承载大业的时候,揭竿而起称霸中原统一六国。

秦国为何要迁都?这与其最后成就大业又有什么关系?

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公元前685年,杀害齐襄公的公孙无知霸占军位,可毕竟江山是不法而来,看其不惯的大臣又联手屠杀了公孙无知。

因为齐襄公没有亲生儿子,一时之间偌大一个齐国竟然群龙无首,出现国君之位空缺的情况,是齐恒公顶上了这个位置。

他是老国君的异母兄弟,掌握大权之后,身边只是需要一个尽力辅佐自己之人,齐桓公钟意之人是自己的老师鲍叔牙。

“大王要想治理好齐国,我辅佐你倒也可以,可大王若是想称霸天下,此事就必须依靠管仲”。

“老师,你是不是忘了?我回来继承大统的时候,管仲可是存心想要夺取我的性命,要不是箭头射偏击中我的衣带,我这条命根本就保不住,别说重用他,我只恨不得将他抽筋剥皮”。

看着怒气冲冲的齐桓公,鲍叔牙没有着急,而是仔细为之分析。

“彼时你们只是各为其主罢了,如今这个国家只有您是正统,管仲就是能够帮助你治国图霸之人”。

鲍叔牙的坚持让齐桓公暂时放弃了心中的私怨,听从安排亲自出门相迎,请管仲坐自己的马车。

一看齐桓公这般的厚礼相待,管仲深觉不安,进城之后忙不迭的去向齐桓公请了罪。

既是如此,过往恩怨情仇就一笔勾销,齐桓公当夜就任命管仲为相,就着治国策略谈了三天三夜。

有了管仲的进行辅佐,齐国迅速富强,凭借经济、军事和外交的三管齐下,迅速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可原本与之有着一战实力的秦国,坐以待毙不闻不问就算了,甚至还在暗中做起了与攻城风马牛不相及的迁都。

这又是为何?

只能说,秦国这步棋走的真可谓是苦心孤诣!

我们都知道,不具备自然环境等诸项条件的地方是很难成为城市的,可城市与城市之间也有区别,秦国选择雍城,并在此地得以安居实行长足的发展,也从来不是意气用事,而是与雍城得天独厚优越的自然条件有关。

张衡在《西京赋》中就有言“秦据雍而强,周即豫而弱”,享赋河流纵横交错、沃野千里的雍城非常始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有着进可攻退可守,进退维顺的优势。

有着这样的条件,秦国很难不对之心动,并且秦国一共六次迁都,追溯所有路线不难发现,他所为的从始至终都是在由东向西,向中原文明靠拢。

因为秦人最早是居住在济淮河流域,后来归附商汤,因为讨伐夏朝有功,商朝就允许其与之一同西迁至殷,因为这样,中衍的后代子孙也多为权贵,在日后成为了一方诸侯。

守四关而控天下

只可惜,周王灭掉了商。

于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秦人被贬居西陲,经历从文明之地到蛮荒之差的秦人便在心中立下了回到中原文明地区的决定,而这也正是其六次迁都的原因之一。

在雍城之前,秦国的首都是在平阳。

平阳地属渭水北岸,亦是一个定都的好地方,可其地势相对低矮,不利于农业发展。

想要实现空中楼阁的设想自然是少不了优越自然环境的加持,可是环境重要,满足农业发展的条件比之更甚。

因此相较于平阳,雍城乃是更好的选择。

除却这些,秦国选择迁都自然也有政治上的考量。献公时期的秦国政局动荡、国力贫弱,他厉行改革想要摆脱困境,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问题,所以迁都也有政治上的原因。

就说雍城虽然在公元前383年成为都城,并且一度以历任国君19位成为秦都时间最长的一座都城,可为了使改革顺利进行,还是迁往至了旧贵族势力相对较小的栎阳,为新兴势力的发展提供良好条件。

如果说齐桓公是把争霸的心思写在了脸上,那么秦国则是将拓展疆域的所图融进了每一次的迁都。

他从来没有停止过对最高权利的向往,无论是秦襄公与戎狄争夺土地,还是秦穆公独霸西戎,一直到秦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于内”都可以看出秦人的意图,他每一次的东进,其实都是在为取得胜利铺下基石。

举个简单的例子,自从秦国定都雍城,实力已经有所增强,齐桓公是大胜,秦国也没差到哪去,在与中原各国的争霸战中屡屡都是获胜的一方。

不仅这样,因为早先更大的实力都是依附于商朝,秦国的政治制度都是不完善的,可在不断地迁移实战之后总,秦国不仅制度愈发完善,也摇身变成一个奴隶制重分发展的诸侯国。

无论经济、文化还是军事都可以被列入先进国的队伍。

就说秦国与魏国的交锋,因为推行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改革措施,国力有所增强的秦国屡屡打败魏国,重挫到其再无力气与秦国抗衡,只能将国度迁移至现今的河南省开封市,减轻了秦国在河西地区的压力。

定都栎阳之后,秦国火速收获商鞅这一大将,变法之后的秦国不仅政治体制更加完备,综合国力也已经远高于其他六国。

在秦穆公时期,在与中原六国的争霸战争中偶尔还有打败仗,导致国家一度进入积贫积弱的情况,又因其余六国都在崤山以东,秦国大部分时间都是被排斥在外的,但是有了实力之后情况就不一样了,而这其中的功劳多半都是因为行之有效的都城迁移。

秦国六次迁都的影响

东进迁都的脚步一直在开拓,秦人对军队改革的步伐也从来没有停止过探索。

因为秦人多半都是习武的。

早年居住在西犬丘的时候,附近时常有戎狄出没,为了生存,秦人不得不进行战争,因此其刚毅勇敢的品格在这一时期就被磨砺了出来。

每一次迁都都是生存条件的一次进步,定都关中地区之后,聪明的秦人也会利用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发展经济,军事斗争有了保障,将士们则更有战斗的勇气,军事地位也就愈发的牢固。

除了这些,每一次的迁都之后,秦国的国土面积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扩张,而这正是其不断折腾的主要原因。

就说定都雍城,它就在秦国与戎狄的战争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秦穆公与晋国作战,拿下了河西,但雍城距离河西太原,晋国也从来没有停止过挑衅,秦国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的以雍城为根据地,越过泾水,迁都泾阳,方便国君直接指挥战争。

不断的迁移让秦人在与晋国的斗争中从弱势转为强势,也从一开始的防守转为进攻,顺利实现献公所提的“复穆公之故地”的夙愿。

秦人的迁都从来不是漫无目的的是,而是基于环境、政治、军事、社会发展等多个方面的考量,虽然其颇有“显山不露水”的意味,但最终还是用一步步的努力称霸中原!

而其成功的原因,就是因为秦国对于都城的每一次选择,其实都是满足古代城市发展客观规律的。

总结而言,前期将从陇西迁徙而来的秦国正处游牧部落向农耕文明转化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他们最需要的是保存实力发展区域内经济,因此选址就更加偏爱地势险要,易守难攻的地方。

等到国力逐渐强大,统一渭河流域之后,关中地区再无能够与秦国抗衡的国家和游牧部落,因此秦国便退掉唯唯诺诺,开始向外扩张,基于这样的情况,都城的选址就更加考虑政治因素。

等到尘埃落定,变法之后成为战国时期首屈一指的强大国家,秦国便最终将都城定在了咸阳。

秦国能一统天下凭借的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努力,而是所有人的劲都用在了适宜的地方,这是最为珍贵的,这才有了从鄙视链最末端到“各诸侯国毕贺”的秦王朝!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3

标签:秦国   晋国   管仲   魏国   国君   都城   河西   中原   齐国   条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