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至尊:从唐朝的衰亡看牡丹

读者朋友们,在阅读文章之前,辛苦您动动小手点击一下“关注”,我们将持续更新,既方便您后续的阅读,又可以与志同道合的读友进行讨论,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唐代经济繁荣,政治开放,盛行赏牡丹之风。

从山谷之间,到庙堂之上,牡丹在唐代文人的笔下大放光芒,出现了大量关于牡丹之词。

当然, 不同时期的牡丹所代表的社会风气也不同,唐朝初期的名动京城,到了晚期却一片萧条景象。

一朵牡丹花,一部大唐史,牡丹贯穿了整个大唐,见证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全部过程。

唐代牡丹受欢迎的原因

无论是什么花文化,其背后隐喻的都是一种精神追求,而唐代百姓喜欢牡丹,归根结底就是因为牡丹的寓意。

周敦颐在《爱莲说》提到:“牡丹,花之富贵者也”,如此看来,牡丹即富贵,所以上到宫廷,下到平民,都开始种植牡丹,这是与盛唐的景象所相符。

据文献记载,牡丹最受欢迎的时期是在开元盛世和中唐时期,这是大唐的鼎盛时期。

唐初时,牡丹还只是皇室贵族的专属,可盛唐以后,整个长安城都能看到牡丹的身影。

在古人认知里,牡丹是富贵的象征,唯有这富贵之华能配得上盛唐的气势,如同现代人购买服饰,都是基于自己自身条件,因为符合才适合。

物质水平达到一定水平后,人们便开始丰富精神水平,相比现代的精神生活,千百年前的唐代能追求的方式有限,不过就是下棋、品茶、赏花等一系列活动。

诗人刘禹锡曾在《赏牡丹》中写道:“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这是对唐人欣赏牡丹的盛况,在唐人心中,唯有牡丹才算得上国色,牡丹绽放的时节轰动整个长安城。

牡丹如此受欢迎,除了其特殊的象征意义,与大唐政治经济也有一定关系。

政治方面,大唐是封建王朝,统治阶级占据社会的主导地位,对整个朝代有重大影响力,尤其是君王自身的作为。

培育欣赏牡丹最先受众的人群为贵族大臣,倘若他们能带动一小部分的百姓,那当朝皇帝必定能影响天下全部百姓。

唐玄宗喜爱牡丹,牡丹自然而成就会成为“国花”一般的存在,深受百姓喜爱,这也是为什么牡丹会在唐代流行的原因,也侧面体现了封建制度下君王的影响之大。

经济方面,牡丹在大唐盛行的期间是唐代经济最为繁荣的时候,且达到了一定境界,比较典型的是当时的商品行业。

皇宫贵族纷纷追捧牡丹,做生意的商人凭借敏锐的嗅觉当即就能看到商机,有政治助力,商人紧抓时机,将牡丹推成爆品,所以,经济发展带来的是牡丹的盛行。

牡丹在唐代各个时期的发展

牡丹在唐代的受欢迎程度比任何朝代都要高,不管是皇室贵族,还是朝堂大臣,亦或是民间百姓和江湖术士,都对牡丹充满了喜爱之心,而这种追捧,也大大提高大唐对牡丹的培植技艺与审美标准。

纵观历史,唐代是首个牡丹培植与欣赏的鼎盛时期,与此同时,大量赞美牡丹借牡丹抒情的文学作品一一诞生,文人将牡丹与朝代兴衰变化结合到一起,以此来体现自己的价值。

唐诗的牡丹元素比比皆是,这两种新的元素互相磨合适应,真实反映了唐代不同时期的兴衰程度。

唐初时,人们喜爱牡丹是从隋朝延续下来的,也是从隋朝开始,牡丹从野生植物成了观赏性的花卉。

隋炀帝喜欢牡丹,便命人到民间收集此花,每礼拜送回20箱,为此摆放这么多花,隋炀帝大手笔,直接在西苑辟地二百里,下人移植时,他还亲自过问进度,得知花宫将牡丹称为木芍药,他非常不满,认为这一叫法过于俗气,当场下令改为“隋朝花”,可见,他对牡丹的喜爱程度。

不过,从隋炀帝下令种花也能得出,当时牡丹只在皇宫盛行,还未大面积传播,所以很少有人知道这种花种,培育欣赏也只针对于皇宫贵族这一阶层,这点在唐初的唐诗中没有提过牡丹便可证明。

唐初社会一片萧条,各行各业都面临改革挑战,不同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策,当政者实施开放政策,大力发展经济,与牡丹独有的品格相似,因此,之后大唐与牡丹越发契合,其独有的特征也促使其荣获“花中之王”的称呼。

特别是隋唐过渡这一阶段,大唐上下养精蓄锐,暂且达不到盛唐时期的繁荣景象。

上升期间,牡丹还不能大面积传播,被社会群众所接纳,并且以大唐当时的经济条件,也不足以维持牡丹仍在贵族圈内的传播。

继贞观之治以后,开元盛世为大唐的兴盛奠定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提高与稳定,大唐突破历代繁荣极限,成为史上最繁荣的朝代之一。

如此优越的环境,促进了牡丹的传播与发展,但牡丹最先盛行的不是洛阳,而是长安。

当时住在长安的是唐玄宗,牡丹在皇室流行以后,才开始向民间发展。

然而,当时对牡丹的栽培仍未达到普遍的程度,唯有权贵之人或著名寺庙才有资格培育牡丹,杨国忠还被赏赐过牡丹,可见,牡丹在当时多么珍贵。

大唐初入盛世,牡丹的价格还很高,所以,普通百姓没有能力也没有足够的资本支撑牡丹,但这也不至于引起民愤。

牡丹的确美观,可菊花与古瑞花也可以用来欣赏,这些花种虽比不上牡丹贵重,但其也有独特之处,因此,见过牡丹的人以此为荣,不能亲手培育之人也不会以此为耻。

将牡丹引入社会潮流之人,一是武帝二是杨贵妃,说到牡丹,武则天还曾发生过一则趣事。

武则天称帝后,在腊月天颁布过一条法令,要开放百花助兴。

圣旨下达,百花都破例在本不该开放的时节绽放,唯独牡丹不为所动,依旧是干枯的状态,孤傲的树立于白雪之间。

武则天大怒,当即命人火烧牡丹,结果烈火未将牡丹摧毁,且其更加明艳动人。

此后,牡丹以其坚韧的个性被人称为“枯枝牡丹”,牡丹精神也被文人欣赏。

唐代文人大多为气概宏阔胸襟豪迈之人,因此,牡丹与文人精神发生共鸣,涨潮在《幽梦影》中强调牡丹之气节,表示牡丹精神已被大众认可,流芳百世。

雍容华贵仅仅是牡丹的外形,其之所以被称为“花王”,关键原因是它傲睨万物的劲骨,艳压群芳,在万卉之间脱颖而出,“国花”之名当之无愧。

晚唐社会动荡,国家内忧外患,经济肉眼可见的呈下滑趋势,即便是心有大志之人在此时期也被消磨殆尽。

大唐与盛世渐行渐远,凄凉落寞之感扑面而来,尽管皇宫权贵仍在举行各种赏花大会,可这番景象体现的不是盛唐景象,而是它们偏执与狭隘的思想心态,其原因是为了表达对盛唐的惋惜。

晚期的大唐没有一丝生气,牡丹作为仅有的精神寄托,也出现颓败之感,文人在感慨世道变幻时,也将所有的希望寄予牡丹身上。

韩琮的《牡丹》、徐夤的《惜牡丹》,无一不是在感叹衰败。

牡丹见证唐代发展

大唐于公元618年建立,牡丹在唐初时,还是出现在长安城内的贵族院内,并且只有一小部分。

很多权贵人家都不知道有牡丹出现,其原因为两点,一牡丹刚被人们接受,二牡丹培育技术有待提高。

如牡丹一样,当时的大唐也在恢复期间,君王大臣谈论最多的是治理国家,因此,对于刚刚建成的大唐来说,牡丹还不具备盛行的条件。

经过百年的努力与发展,大唐实现盛世,牡丹花也开始在贵族之间普及,且此时培育牡丹的技术得到提高,牡丹有实力在盛唐流行。

但是,安史之乱过后,盛唐步入中唐,国力下降,经济减缓,皇家贵族开始权力内斗,为牡丹走进民间提供了条件。

贵族争夺权力,丝毫没有精力追捧牡丹,牡丹价格大幅度下降,一直降到普通百姓也能消费得起的程度。

而此时的长安繁华不再,社会恢复平静,没有战火,百姓生活趋于安稳,牡丹发展彻底实现巅峰。

晚唐前后,牡丹遍及大唐各地,特别是南方地区,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牡丹也出现在南方市场,不再是长安独有的景象。

后来,唐朝衰败,牡丹在长安城失去光芒,人们要想欣赏牡丹,只能到江南一带。大唐兴衰,一看牡丹发展便知。

结语:

牡丹得以闻名,全凭唐代盛世,而牡丹身处盛世,也为唐代带来了繁荣之景,不可否认,是唐代成就了牡丹文化,也在唐代,牡丹达到了巅峰状态。

牡丹的华贵是唐代开放的结果,人们在乱世中寄托情感,是牡丹包容的表现,因此,才让人们竞相追逐,深陷其中不可自拔。

牡丹在唐代的发展,即大唐自身的发展,换句话说,大唐的衰亡看牡丹。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6

标签:盛唐   牡丹   富贵   大唐   长安   唐代   唐朝   文人   盛世   至尊   贵族   时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