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如此讨厌雍齿,为啥还给他封侯拜相?你看张良说了啥就知道了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刘邦大封功臣之后,便经常在洛阳一带游玩。他从洛阳南宫的楼阁上向下望去,发现将领们经常坐在沙地上议论,等自己下去后却又都不说话了,问他们在讨论什么,他们也都支支吾吾的。刘邦很好奇,便问一边的张良:“这些人在说什么呢?为什么要这么躲着我?”

张良说:“陛下难道看不出来吗?他们是在商量怎么造反呀。”

刘邦很奇怪:“天下刚刚平定,这些人也是立下大功的,怎么又要造反呢?”

张良说:“陛下您以一介布衣成为天下之主,很大程度上依靠了这些人。现在陛下您当了皇帝,封赏的却都是萧何、曹参这些和陛下很亲近,关系很好的人,而所杀,所排斥的那些都是和您关系不好的人。所以这些将军们就在计算自己的功劳,他们认为天下的土地不够一一封赏的,害怕陛下封赏不到他们。又害怕因为自己之前的过失而被诛杀,就聚在一起讨论谋反了。”

要知道,刘邦当初也不过是个小吏,在家乡备受排挤。许多大臣其实之前都跟刘邦有过矛盾,甚至侮辱过他。现在刘邦成了皇帝,封赏的又都是自己的亲信,因此担心自己被清算也是很正常的。

刘邦想想也确实有道理,便问张良说:“既然如此,那总不可能把他们每个人都封赏了吧?国库现在也承担不起呀。”

张良没有直接回答,而是反问了刘邦一个问题:“谁是陛下您十分憎恨的,而群臣又都知道陛下您憎恨他的人物?”

刘邦不假思索地回答:“那自然是雍齿了。此人和我有宿怨,经常侮辱我,还曾多次背叛我,我早就想杀他了。但想到他立下了那么多功劳,又有些不忍心。”

张良便说:“既然如此,那就请陛下先封赏雍齿吧。大家看到像雍齿这样的人都能受到封赏,也就知道自己早晚也能受封,就能放心了。”

刘邦其实还是有些不爽,毕竟这个雍齿他实在是不喜欢。但想到江山社稷的稳定,他还是为雍齿摆酒设宴,封他为什邡侯。之后又放出消息,说已经在催促丞相、御史等人抓紧评定功劳,施行封赏了。群臣听说后果然都十分高兴:“雍齿那种人都能受赏,我们还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那么问题来了,雍齿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他做了什么呢?刘邦为什么这么憎恨他呢?他能够善终,真的只是因为张良的一句话吗?

雍齿也是沛县人,与刘邦是同乡。但是跟出身平民家庭的刘邦不同,雍齿可是沛县的豪强,家族在沛县传承了多年,可以称得上是世家大族。雍齿和刘邦算是同辈人,但他从小就看不起刘邦,认为刘邦整天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不过是个小混混而已。当然这其实也不算是冤枉了刘邦,毕竟刘邦的父亲刘太公曾经也是这么认为的。

雍齿看不起刘邦,自然更看不起樊哙等刘邦的小跟班。他主要跟沛县的“名士”交往,也就是与自己同属世家大族的那些人,比如王陵。王陵曾经被刘邦视为“大哥”,但也看不起刘邦,经常跟雍齿嘲笑刘邦,甚至当面羞辱他。而更有意思的是,这位王陵后来跟雍齿一样,成为了刘邦手下的大臣,也被刘邦封了侯。

有一点要注意的是,别看战国和汉朝之间好像隔了很长时间,但其实从战国时代结束到汉朝建立还不到二十年,而刘邦也只比秦始皇小三岁而已。因此刘邦、雍齿、王陵等人的成长时期,其实就是战国末期,秦始皇逐渐统一天下的这段时间。这些人目睹着秦始皇重新统一了混战数百年的天下,建立起了不朽的功业,纷纷感到十分羡慕。刘邦就曾说过:“大丈夫当如是也!”而雍齿、王陵等人显然也是相同的心境。

只不过在秦始皇在位期间,他们显然没有这个机会,只能乖乖俯首称臣。但可能连刘邦都没想到,那个看起来无比强大的秦王朝会崩溃得如此之快。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去世,此后秦朝迅速陷入了自由落体般的衰落与崩溃之中。秦二世继位后,秦朝的社会矛盾迅速激化,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义爆发。就在秦朝忙于镇压农民起义的时候,六国旧贵族和地方豪强也纷纷起兵,谋求称霸一方,刘邦、雍齿、王陵等人的机会来了。

陈胜吴广起义不久后,刘邦也趁机起兵反秦,被推选为沛公。秦国的泗水郡监带兵来围攻刘邦,结果反被刘邦击败。刘邦趁胜追击,又攻下了薛县。在此期间刘邦命令雍齿驻守丰邑,保护自己的后方。

然而,雍齿一直以来就不服刘邦,根本不想听从刘邦的调遣。他认为自己才是沛县的豪族,刘邦不过是个亭长,怎么就爬到了自己上头,凭什么就对自己颐指气使?雍齿对于刘邦的指挥很不满,只不过大多数人都听刘邦的,他也只得暂时屈服。现在刘邦带兵在外征战,雍齿便感到机会来了。

此时各地都有义军反秦,但这不代表义军之间就是联盟关系,事实上义军成分复杂,各怀鬼胎,在与秦军交战的同时,义军内部的火并也时有发生。陈胜就派了手下的将领周巿来平定魏国故地,来到了丰邑附近。周巿派人对雍齿说:“丰邑这地方的人,以前就是从魏国大梁迁徙过来的,现在魏国已经快光复了。雍齿你如果现在向我们投降,我们就封你为侯,允许你镇守丰邑。不投降,我们就带兵攻城,把丰邑给屠杀干净!”

其实周市所率领的部队并非陈胜的主力,而雍齿率兵驻扎于坚城之中,如果固守城池的话,未必没有胜算。但之前说过,雍齿本就不服刘邦,怎么可能甘心为他守城?于是雍齿就顺势投降了周市,摇身一变又成了魏国的将领,继续镇守丰邑。

而另外一边,刘邦在反秦战争中节节胜利,接连攻下了数座城池,把秦朝的地方长官都杀了。结果回头一看,这才发现“家被偷了”,后院起火,丰邑这座重镇归属了魏国。魏国虽然也是反秦义军的一员,但同时跟刘邦也是敌对关系。丰邑地位重要,又储备着大量物资,其失陷对刘邦造成了很大打击。他十分愤怒,痛恨雍齿和丰邑子弟的背叛,当即带兵回来攻打丰邑。

然而雍齿当初在抵抗周市时十分消极,轻易就投降了。结果他在抵抗刘邦时反倒十分顽强,刘邦数次猛攻丰邑,都没能攻下来,只得退兵。刘邦回到沛县后就气病了,经常对人诉说他对雍齿的痛恨。

到了公元前208年,刘邦重新振作起来,挥师攻打砀县,三天就攻克了。在收编了砀县的士兵后,刘邦又攻克了下邑县。此后刘邦认为时机成熟,再次领兵围攻丰邑。毕竟丰邑的位置对于刘邦而言实在太重要了,然而丰邑在雍齿的经营下被守得如铁桶一般,刘邦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还是没能攻克丰邑。

不过,随着陈胜的兵败和项梁的崛起,丰邑周围的形势发生了变化。刘邦向项梁求助,与项梁联合进攻丰邑。丰邑成为了一座孤城,而且得不到任何支援。雍齿也不傻,他也不愿给陈胜殉葬,便仓皇逃往魏国,刘邦终于拿下了一直以来如同眼中钉一般的丰邑。

此后雍齿又作为魏国将领多次与秦军和刘邦交战,在一次兵败后,雍齿又投靠了赵国。但雍齿很快就发现,这些六国旧贵族所建立的国家实在是腐朽不堪,不比秦朝好到哪里去,这些君主也不是能成就大事的。他也发现在这个乱世中自己这个地方豪强其实也不算什么,缺乏自立的本钱,便产生了投靠一位明君成就大业的想法。

陈胜虽然兵败而亡了,但反秦战争仍在继续,且声势越来越浩大。到了公元前207年,刘邦、项羽两路义军西征,目标正是秦朝都城咸阳。项羽“破釜沉舟”,重创了秦军的主力,却因为绕了远路,没能及时赶到关中。而刘邦则由南阳攻向咸阳,由于秦军主力被项羽牵制,刘邦遇到的阻力较小,一路攻入了关中,秦王子婴投降,秦朝灭亡。

于是到了公元前206年诸侯会师灞上的时候,赵国将领雍齿见刘邦攻下了咸阳,堪称反秦首功,便转头又投降了刘邦。刘邦此时其实还是十分痛恨雍齿——他并没有忘记几年前雍齿背叛自己的事情,但此时正是用人之际,雍齿这样的豪强也有争取的价值,刘邦也就忍了。他依旧任命雍齿为将领,和自己一起出关平定诸侯。雍齿也确实是个有能力的人,他多次率军出征,立下了不少战功。

但在楚汉之争初期,刘邦经历了不少失败,尤其是彭城之战,刘邦被项羽打得一败涂地,连家小都不顾了,狼狈而逃。雍齿此时又觉得项羽似乎才是那个可以统一天下的人,便转头又投靠了项羽,再次背叛了刘邦。刘邦本来觉得自己能饶恕并重用雍齿就已经很宽大了,听说对方又背叛了自己,差点气晕过去。

但是刘邦的意志也很顽强,他挺过了彭城大败后的危急时刻,势力又重新发展起来。他不断联络各个对项羽不满的势力,对项羽进行孤立,到了楚汉之争后期,形势又开始有利于刘邦。雍齿一看形势不好,果断又抛弃了项羽,对其反戈一击,再次投靠了刘邦。此后他又多次随刘邦征战,立下了不少战功,直到汉朝完成统一。

但刘邦对雍齿的观感也就可想而知了,正如他所说,他多次有过杀掉雍齿的想法。年轻时的旧怨也就算了,雍齿在后来也曾多次背叛他,实在令他愤怒。但考虑到雍齿当初对项羽的反戈一击也起了不少作用,也确实功劳不小,这才一直容忍着雍齿。

于是就出现了开头的一幕,张良建议刘邦,既然您如此痛恨雍齿,那就干脆封赏他好了。而刘邦也是从善如流,真的给雍齿封了侯,从而稳定了人心。

那么,雍齿最后的结局如何呢?不知是为了明哲保身,还是确实被刘邦打动了,在此之后雍齿就一直对刘邦服服帖帖的,没有什么出格的举动了。这可能也是他后来没有被刘邦清算,最后得以善终的另一重要原因。

雍齿去世后,他儿子承袭了他的爵位,此后什邡侯这一爵位一直传到了雍齿的曾孙雍桓。不过这个雍桓就没有那么明智了,在汉武帝攻打南越的战争中,雍桓拒绝参与,后来又曾在祭祀中违背汉武帝的意见,最终被剥夺了爵位。但总体而言,雍齿的结局已经比韩信、彭越、英布等人好太多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3

标签:刘邦   魏国   沛县   项羽   封赏   豪强   秦朝   陛下   公元前   将领   讨厌   张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