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江铜矿成长史

临江铜矿位于浑江市临江区六道沟乡老黑顶子山南翼,矿区距通大线临江车站75公里,有公路与长白公路相连,占地面积3平方公里。  

 唐代渤海国时期(公元698~926年),临江县六道沟一带铜矿已开始采炼。元、明时期,此处采矿人数增多,故称“铜山”(临江铜矿铜山村)。清朝光绪年间,先后有邓铎东、郝金堂、郝端先等人在此开办过铜矿。民国期间,日本人矢部茂、中野长俊、武部幸夫和日本东方矿业株式会社多次到此勘查,发现矿脉中伴生钼元素。1937~1938年,日本人矢部茂等进一步勘测,绘制出1∶10万地质图。1940年,日伪政权建立长白山矿业株式会社(后改名为东北矿业株式会社临江铜山矿业所),由日本人俞水泽胜经营,进行小规模采探。1944年,矿区开始由临江县城送电,并建成年处理矿石7500吨的小选厂。根据日本海军的需要,只生产钼精矿30吨(放弃了金属铜),1945年“八·一五”光复后停产。   

1948~1958年,先后有东北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安辽办事处、东北地质局124、108地质队到六道沟铜山矿区勘探。1958年由108队提交出《吉林省临江县六道沟矿区铜山铜钼矿床地质报告书》。同年,临江县六道沟铜矿(1959年改名为临江铜矿)开始建设,有职工1148人,完成投资130万元,掘进坑道、竖井275米,建成日处理矿石能力250吨选矿厂房及家属住宅等5100平方米,安装了部分设备。1959年7月,正式投产,形成年采出矿能力3.3万吨,选矿处理矿石能力5.5万吨,生产铜精矿1117吨(金属含量201吨),亏损52万元。

1960年,矿山进行扩建,将年出矿能力提高到8万吨;选矿厂新增球磨机,年处理矿石能力达到16万吨,铜精矿产量提高到4118吨(金属含量700吨),新增钼精矿(折45%)产品17吨,全矿比上年减亏22万元。1964年,经过对生产设备的调整,采矿量由上年9.5万吨提高到11.1万吨,选矿处理量由14.5万吨增加到15.9万吨,铜含量由889吨提高到976吨,全矿首次实现利润4万元。1965年,临江铜矿由吉林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划归冶金部东北有色局管理。当年抽调职工326人支援冶金部第十冶金建设公司205厂,全员采矿实物劳动生产率由上年155吨/人年提高到254吨/人年,翌年提高到288吨/人年。1970年,临江铜矿由冶金部东北有色局下放吉林省冶金局,再由省冶金局下放通化地区重工业局管理。1971年,新建箕斗井投入生产,新建贮矿仓一座,增加球磨机2台,日处理矿石能力由500吨提高到750吨。年处理矿石16.1万吨(品位0.82%),生产铜精矿5775吨(金属含量1259吨)、钼精矿(折45%)70吨,扭转连续4年亏损,实现利税163万元。1977年后,由于缺乏后继地质资源,生产开始逐年下降(铜含量由1976年1005吨降至1983年154吨)。1978年,企业由省冶金局管理。1981年,矿山将过去以选铜为主的混合浮选工艺改为以选钼为主的等可浮阶段浮选新工艺,钼精矿(折45%)产量由上年132吨提高到203吨(1984年达到344吨)。1982年,矿山结束生产探矿,生产中段逐渐关闭,只回收残矿。1984年,因资源枯竭,终止生产。1985年,矿山设立留守处,职工由1555人减少到652人。当年,回收铜精矿18吨、钼精矿56吨;支出停产清理维护费318万元;省财政厅拨款补贴50万元。   1958~1985年,临江铜矿累计完成投资1564.8万元,形成固定资产原值1386.2万元。建设明竖井、箕斗井、盲井共五条,井筒总长度950米;自平峒(标高760米)以下,开拓中段8个,段高40米,平峒以上于山坡处开水平峒开采,段高不等,设有提升、运输、供风、供水、供电、排风、排水、采空区处理等井下生产八大系统。采用平峒——竖井联合开拓方式和空场法、浅孔留矿法、小中段崩落法、全面法等采矿方法,累计掘进15.3万米,采掘岩矿总量434.7万吨,其中采矿量253.7万吨,建成平均日处理矿石405吨选矿厂一座,累计处理矿石335.5吨,生产铜精矿9.13万吨(金属含量18659吨,其中包括部分块矿含量),生产钼精矿(折45%)2048吨。总计亏损752万元。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7

标签:临江   铜矿   冶金部   铜山   竖井   精矿   矿区   矿石   含量   能力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