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外活动很少应该怎么办?

很多家长在为了孩子室内生活过多而烦恼,忧心孩子视力会受到不良影响。曾有家长问及有无在室内环境下模拟户外活动的替代方案,原理上来讲自然是有的。虽然依旧鼓励孩子们多进行户外活动,但是在确实无法有效户外活动的情况下,选择合适的替代方案也是不错的选择。

我们来看一下眼睛成像的原理,由于用眼距离的不同,落在眼睛里面的成像点位置也分别不同。用眼距离大,成像点位置落在视网膜的前方;用眼距离小,则成像点位置落在视网膜的后方。


户外活动其实就是远距离用眼的缘故,成像点位置落在视网膜的前方。这时晶体变薄动作来减少晶体曲率,加大焦距使成像点后移落向视网膜。假如成像点并未落到视网膜上,则触发眼轴缩短动作,视网膜前移迎接成像点。这就是看远动作的过程,也是专家们鼓励户外活动的原理,其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成像点位置必须落在视网膜的前方


当眼轴过长或者角膜曲率过高时,视网膜前方的成像点位置无法完全后移落到视网膜上,成像就会模糊,这就是近视眼状态。


除了距离因素可以影响进入眼睛里面的成像点位置之外,剩下就只有通过透镜改变光线射入角度来影响眼睛里面的成像点位置了。近视眼可以使用凹透镜加大物体光线射入眼睛的角度,然后经过晶状体以后的折射角度也会加大,焦距延长使成像点位置产生后移,辅助眼睛完成成像过程。这就是近视镜、OK镜、激光手术等方案矫正视力的原理,由此可见凹透镜方案具有成像点位置后移的作用。


如图所见,远处A点光线正常射入眼睛的角度假设为a角20度,凹透镜具有光线发散作用,在经过凹透镜以后光线角度就被改变为b角25度,b角25度对应的则是距离缩短后的近处模拟点。所以凹透镜方案本质是物体光线射入角度被加大,模拟了距离缩短的效果,因此均不具备任何防控近视原理,仅限于刚性看清需求时辅助眼睛成像。


随着用眼距离的不断缩短,眼睛里面的成像点位置也在不断的后移。近距离用眼时成像点位置落在视网膜后方,需要晶体变厚动作加大晶状体曲率,曲率加大则焦距缩小,成像点前移落向视网膜。


当用眼距离过近的时候,单一的晶体变厚调节并未使成像点前移落到视网膜上,则触发眼轴拉长动作,缩短视网膜与成像点之间的距离。久而久之,伴随着眼睛生长发育,眼轴就不断实质性拉长形成近视了,这就是眼轴拉长的原理。


前面讲过,户外活动看远动作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成像点位置必须落在视网膜的前方,所以我们只需要在近距离用眼时让成像点位置也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就可以生成看远动作了。与凹透镜方案成像点位置后移作用相反,凸透镜方案具有成像点位置前移的作用,可以把成像点位置前移到视网膜的前方,然后经过眼睛识别后生成看远动作,从而阻断近视源头

如图所见,近处C点光线正常射入眼睛的角度假设为a角30度,凸透镜具有光线汇集作用,在经过凸透镜以后光线角度就被改变为b角25度,b角25度对应的则是距离加大后的远处模拟点。所以凸透镜方案本质是物体光线射入角度被降低,模拟了距离加大的效果,是最接近户外活动眼睛动作的方案。

综上所述,凹透镜方案成像点位置后移作用的本质是模拟距离缩短,凸透镜方案成像点位置前移作用的本质是模拟距离加大。使用凸透镜方案,虽然是室内生活或近距离用眼,由于成像点被改变位置后落在了视网膜的前方,依旧使眼睛形成了户外活动的看远动作,有锻炼保护视力作用。这就是室内生活过多时模拟户外活动的替代方案,成像点位置的移动原理也决定了这个方案的唯一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6

标签:户外活动   凹透镜   凸透镜   视网膜   光线   角度   距离   眼睛   位置   方案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