吏部给事中蔺挺达,接到偃师知县一封密函,他即告假回乡

蔺氏说蔺事

蔺挺达,字金芝,号东崖。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蔺窑村人。生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卒于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享年75岁。顺治七年(1650年)中壬辰科进士,初授行人司行人。因“赋性耿介,矢志忠诚",执法无情,很受皇上器重。顺治九年(1652年)迁升吏部给事中。之后,除兵部未涉足外,曾历任其他五部(吏,礼,刑,工,户)给事中。都以“救火"使者身份奉旨整顿各部积弊,他以独到的刚毅风格处事,不惧权贵,无畏皇胄国亲,以铁手腕整顿吏治,使各部气象换然一新。因政绩斐然,后迁升掌印都给事中。至今民间仍流传着许多他正气凛然的事迹……

清顺治十年,身居吏部给事中的蔺挺达,在吏部办完公事回寓所,被一公差拦住小轿。蔺挺达下轿询问原委,公差将一公函包双手递上,言道:"蔺大人,在下是偃师县衙公差,奉杨知县令,此公文与蔺大人声誉有涉,呈蔺大人阅览。"蔺挺达旋即打开公函包,映入眼帘的是一封偃师县令的亲笔信,封皮写有"蔺大人亲启"字样,蔺挺达撕开信皮,展开信瓤:“蔺大人,下官依你所嘱,己将你内侄判斩改为赔偿。虽冤主仍呼不公,奈何权势代法,他又如何?今附原案笔录,及判决文书,现改判文书,蔺大人亲笔函一并呈上,望大人过目……"蔺挺达惊诧茫然,如坠茫茫雾海,他又撕开所谓的“亲笔函":"偃师杨知县:吾姻亲陈勇误伤人命一事,本官悉知。汝素有秉公断案之名,爱民如子之誉,虽汝执法如山,但法网者,岂真无隙哉?三思之!"蔺挺达认出这是夫人陈氏笔迹,又打开其它文书粗略浏览一眼,来龙去脉,一切释然,满脑的问号刹时拉直,由孤疑转成了暴怒,手拿公函包大踏步朝公寓走去,随从们见蔺挺达的这种失控状态,知道一定有大事发生。

蔺挺达一只脚刚踏进门槛,便高声喊道:"让夫人到我书房问话!"

原来,蔺夫人陈氏娘家几世单传,到嫡侄陈勇又是单根独苗,陈家视为眼珠。娇生惯养滋润着陈勇成长。在家就是天王老子,出了家门横行不规,惹出事家人赔一车好话,然后以钱物了结。

陈勇整日浪迹街巷,无所不为。村民见他便趋避一旁。虽如此,身后却有几个臭味相投的小跟班,想啥干啥。这天,有一哥们儿突发奇想:野外吃烧鸡饮酒倒有一番趣味,陈勇是只要伙计们研讨出一个享受的方案,他就满足孤朋狗友们。随即他到"刘伶醉"酒行提了一坛陈年佳酿,头也不回便出了店门,又去一个老太太家中的鸡笼里抓了两只鸡,刚迈步要走,谁知老太太"不识事",根本不买陈勇的帐,硬抱住他的腿不放。这可惹恼了本来就横行霸道的陈勇:不吃我这一壶,我再给你换一壶。顿时恶性大发,他便在老太太身上演习了一番当年“鲁提辖三拳打死镇关西"拳法,老太太也不经打,便口鼻出血,呜呼哀哉!

人命大于天。偃师知县接到报案,随即带领衙役忤作到达现场,检验尸体,调查取证。围观的人纷纷出头做证,众口一词,过程一致,直指凶手陈勇。

捕快们将正在廖天野地里与小哥儿们吃"烧鸡",喝美酒的陈勇捆了个"粽子”。将他带到县衙,关押进死囚牢。

陈勇的父母闻听此事,六神无主,瘫坐地下。身边的长工提醒他:老东家,得想个法子呀!陈东家声音颤抖地应道:"想啥法子?想啥法子能顶个球用?人命关天呐!这是一堆好话,几个铜板,几两银子就能下架的事”?老太太回过神来:"孩子他姑父蔺挺达不是京官?自古官能通神,何况你妹夫蔺挺达整日还伴君随驾哩,他多一句话,朝廷爷会不给点面子"?老东家虽在慌乱中,但一提孩儿他姑父,脑子十分清亮:“屁!当京官?还不如邻居有一张锄哩!你不清楚他挺达给哪个亲戚办了一件芝麻粒大的事?你去瞅瞅他老娘还在家纺花织布哩,那个呆般咯艮劲儿,六亲不认,中个吊用”?长工倒觉得是个应该试试的办法,虽说这个办法有九成九是瞎忙乎,那不是还有一星儿希望?陈老东家想想:也是。便忙置办盘缠,简要写了几句,折叠后交给长工,又从马厩中牵出一匹好马,嘱咐长工,到京城直接找小姐。

这小姐是谁?陈老东家的妹妹,陈勇的姑姑,蔺挺达的夫人!

长工马不停蹄一路打听着到京城,见着蔺夫人,将信递上,蔺夫人一浏览,泪就下来了:此事难呀,不克难,陈家又面临绝后!此时长工又添了一句:小少爷可是您陈家独苗哇!何况蔺大人目下还是京官…,,长工不提醒,蔺夫人也心如明镜,如让夫君去通融关系救命?那是拴住日头也说不成的事,他凭时就嫉恶如仇,得罪不少权贵。如凭自己的能力去救活陈家独苗?那是痴人说梦!思來想去,权衡利弊,既不能明修栈道,倒不如暗渡陈仓!便仗胆提笔写了一封给偃师知县杨轩的信,拿蔺挺达私印盖上,交给长工,让他星夜返回,送到县衙。

再说那杨知县,在执管偃师任上也颇清明廉政,百姓中也有囗碑。

陈勇明抢伤命一案己轰动四乡八邻,引起乡民愤怒!当然,杨知县职责所在,为平息沸腾的民怒,办案依法,想给乡民一个满意的结案。他又将陈勇的狐朋狗友传到县衙,你别看平时他们狐假虎威,骄横跋扈,人模熊样的,可一到县衙,个个象抽了骨头,傻鼻子歪了。个个争先将抢鸡伤命案的始未详详细细地道了个明白,说了个清楚。又将以前的陈谷子烂芝麻:打伤过谁,偷过谁家的羊,牛,调戏过谁家的小媳妇,强睡过谁家大闺女,点过谁家柴草堆等等劣迹污事掂住布袋角倒了个一干二净!杨知县让师爷统统记录在案。陈勇的累累罪行串联叠加,形成了铁板硬证,罪恶累累,死罪难赦!

杨知县命将陈勇押到大堂,将罪状一一念给陈勇,陈勇一一答“是"!杨知县命师爷将罪状递与陈勇画押。当堂将脚镣,死囚重枷扣上,写下判决书:乡民陈勇,光天化日入宅抢劫在前,被阻拦杀人在后,平日横行乡里,民怨载道。怙恶不悛,证据如铁。依大清律条:当斩立决!此时,一个公堂门口值日衙役快步跑到杨知县身边说道:"老爷,京城来信!"

杨知县打开信封,看了信中内容,知是让开脱陈勇,信后有一方血红私印:蔺挺达三字赫然入目。此时的杨知县躇踌起来:蔺大人刚正无私,官场皆知。难道他真得"盛名之下,其实难负"?“刚正"只是一件外表光鲜华丽的外衣?徒有虚名而己?世事难料,人心难测呀!杨知县思索片刻,信手提笔另写一张判决:老太与陈勇因索事争执,乃老太年岁己界耄耋,陈勇又无意中伤,不负刑责。判陈家自费殓葬死者,另赔偿白银十两。自判决之日起,两家不许再起争执!杨知县便当堂释放陈勇,息问退堂。

一旁师爷大惑不解:"大人,陈勇罪迹累累,证据凿凿。何又大罪皆无,岂不有失公道?民怨何息"?杨知县很是无奈:“我岂不知违心?有失公道?奈何吾官微言轻,又在人之下,被官管者矣。何况又在蔺大人家乡为官,若此脸面不给,日后岂不受制?俗语说:树高于林,招风必损;椽出房沿,遇雨必朽。变通也不失为官之道!若蔺大人泾渭分明,此案必有是非区分之时,吾何必逆势而为?”杨知县遂将此案一应文件及两份判决及私信装入公函袋,又提笔给蔺挺达写下一封书信,交给一干练公差,嘱咐速送京城,务必亲手交给蔺大人。……

蔺夫人陈氏听到蔺挺达传唤,急匆匆来到书房,見蔺挺达脸色铁青,怒目双竖,手里扬着她写给杨知县的信笺,喝道:"你好大胆!竟敢冒我之名,僭越法度!污我清白!岂不知法乃治国之本,抑恶扬善之器。王子犯法仍与民同罪?况且一个横行乡里十恶不赦之人?蠢!愚!恶!来人!家法侍侯,以惩擅越违法之过"!

蔺挺达带上公函包,直奔吏部告假,并挑选几名精干人员随从,马不停蹄奔偃师处理此案。

蔺挺达到达家中,陈勇一家听传己在此等侯。陈勇一見姑父那不怒自威的脸面,己无了平日那骄横不训的傲慢,判若两人。岂不知,他己迈进了地狱的大门。姑父此次是送他去望乡台,从此,他的生涯将会画上句号。陈勇忙跪下:"给老姑父请安,谢谢老姑父的救命之恩“!

蔺挺达不动声色,语气似乎有些温和地说:“陈勇,说说你这次惹祸的经历吧,不许遗漏”。陈勇不设防线,把打死人的经过如现在的录像一般回放了一遍。当蔺挺达问到平日作为时,这二球瓜又眉色飞舞地将平时的英雄事迹给姑父回忆着重述了一遍,母亲在一旁阻止了几次,都没有堵住陈勇这个二百五滔滔不绝浑浊不堪的流漏,他此时正在兴奋处,意为正是在这位京官姑父面前展现"英雄本色"的机会,根本没有觉查到这位"阎王爷"姑父的脸色变化。蔺挺达威严问道:“没有啦"?陈勇一听,略一思考,又补充了几条。蔺挺达又问:“没有啦"?“真没有啦"。这时,陈勇才觉查到姑父脸色外漏的怒气,怯懦地说:“姑父该不是毛捣(方言:耍笑)我的吧?下次不敢啦!"蔺挺达一拍大腿站起来说:"你还想有下次?拿来"!屏后执笔誊写的文书将录的陈勇口供交给蔺挺达。蔺挺达命陈勇画押,然后命随从:"来人,将陈勇押往县衙大堂公断"!

一语惊倒在场人!都知道送往县衙的结果,但都不知道蔺挺达翻脸比翻书快的速度。蔺挺达的老娘清醒过来,忙上前拉住挺达的胳膊,以恳求的语气说:"你敢!你千里回家,不是保家安然的,你是回来送孩子命的?人家县太爷都判过了,又包赔了那家恁多银子。你咋不能得过且过?咱是啥关系你不清楚?你为啥要绝情断亲家之后?这不是灭门吗?金芝!以后你办啥事我不管,这事我非管不可!你不允我,我给你跪下,不能你要官面不要亲面"!老娘说着哭着,要下跪,这可把蔺挺达吓坏了,赶忙回身双手搀扶住,说:“老娘啊!我进京赶考,你是严厉告戒我,若当官就当清官,若当糊涂官娘你就不认我这个儿。如今,你听到了陈勇所犯的罪,款款在刑,罪罪在死。我若徇私,岂不是糊涂?上负皇恩,下负百姓,更坏良心!象这样一个怙恶不悛之徒不依法处置,国家要我这个护法执法之人何用?我将会葬身在老百姓的诅咒声中,就连咱家的轴子(本家历代宗亲的牌位)也不得安然!望老娘体谅孩子,莫怨儿忤逆,不听娘言"!说着用一挥:“带走"!

杨知县闻报,慌忙迎接,诚慌诚恐地问道:"蔺给事中,您所嘱之事,下官己办妥,不知大人……”?

不等杨知县说完,蔺挺达便严厉回道:"你所言办妥的事,本官以为很不妥"!他将公函包递于杨知县,将“私信"的来龙去脉详细地告知杨知县,又将再审陈勇的过程又简要叙述了一遍,说道:"陈勇做恶多端,残害无辜百姓,凿凿铁证,汝不严正法规,反置于法网之外,百姓何安?良心何存?昭昭天理何明?你我乃为官之人,百姓之依靠,国安之保障,若依人情办案,何如去做个婊子!你说此事妥于何处?吾今将凶徒送于衙前,听凭杨知县从公明断"!

杨知县清楚了内中详情,顿时恍悟,忙躬身谢罪:"下官愚钝,蔺大人果然高风亮节,不枉国法!刚正耿直,名不虚传呐,下官受教啦"!

此时的陈勇毫无了平时的威风,乞求与渴望的眼光望着威严端坐且毫无亲情的姑父,渺茫的求生欲望阻挡不住三魂出窍,瘫软在地上。陈老太见状,忙抱住挺达的腿跪下,哭嚎着哀求道:“姑爷呀,你这是断俺养老送终的支靠,绝俺陈家之后呀,你救救他,我替他死吧"!

蔺挺达无动与衷,严肃地说:"嫂子,自古杀人偿命,欠债还钱,此乃天经地义,既是公堂,乃国家公道之地,听朝廷命官明断就是!听我善劝,若在此胡搅公堂,必引火烧身!珍重吧”!

杨知县上堂,惊堂木用劲拍下,大堂顿时寂然,杨知县念着的判决书铿锵震耳:“杀人犯陈勇,系偃师县x村人,男,十九岁。不务正业,习恶于身,为非做歹成惯性。私闯民宅明抢,而后又行凶杀人。所供口词与旁证相凿,条条件件己触犯大清律条。验明无误,依律判斩立决!另,陈家所赔苦主钱物,不予追究"!

判决书刚读完,苦主家属纷纷跪下,高呼道:“父母官公道,包青天在世呀"!

蔺挺达很满意,起身说道:“明日午时,押赴城外行刑,不得延误。应上呈的文书,我进京时顺便转交就是”!

第二天午时,在蔺挺达的监斩下,刽子手手中刀光闪处,鲜血四下喷射。横行乡里的"混混"陈勇魂消天外。

蔺挺达墓

后人赞誉蔺挺达《墓志铭》曰:“身可隐也,而道不可隐也。惟潜惟伏,幽而弥馨也。骨可藏也,而德不可藏也。斯仰斯久而弥光也。不爵而贵,不官而荣,不耀而彰,不殖而崇。唯我公其不愧于古之直儒,而无憾于此铭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3

标签:偃师   知县   京官   公函   下官   县衙   吏部   姑父   长工   回乡   夫人   大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