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越多,越痛苦?你是选择最大化者吗?

晓远想买件大衣,看了许多穿搭分析和推荐,逛了几十个直播间和网店,长款、短款、经典款、时尚款、黑色咖色米色白色粉色……

购物车里塞了几十件大衣,反复筛选出心仪的一款。正准备下单时,突然想起另一个APP折扣力度可能更大,于是跳转到另一个APP奋战。

迟迟决定不了,想要放弃,又不甘心之前付出的时间成本,纠结良久,晓远最终买了一件名牌大衣。到手后开心了两个星期,之后却总感觉一般。和同事做对比,感觉同事的选择更物美价廉,因此更懊悔自己的选择。

关于选择,你是非得选择最好的那个,还是说足够好就行了?又是一年双11,也许,你已经为众多选择,痛苦好一段时间了吧?

选择最大化者与满足者

如果你只能接受最好的,那么你就是个最大化者(Maximizer)。虽然最大化者总是朝着“最好”努力,但几乎永远无法对最终的选择感到满意。

和最大化者对应的是满足者(Satisficers),他们满足于足够好的东西,而不去执着还有更好的在后面。满足者也有自己的标准,他们会寻觅符合自己标准的东西,一旦找到就立刻收手。

因此,最大化者可能更容易成功,但满足者更容易幸福

选择最大化倾向的表现

□ 无论是决定购买之前还是之后,最大化者都会比满足者对比更多的商品。

□ 在每一次购买行为中,最大化者都会花更长的时间做决定。

□ 最大化者还会花更多的时间对比自己和其他人的购物决策。

□ 最大化者买完东西后更容易感到后悔。

□ 最大化者常常花时间去想已购的商品是否还有其他替代选择。

□ 最大化者通常都对他们自己做的购物决策不太满意。

延伸到购物以外的其他经历时:

□ 最大化者比满足者花更多的时间深思熟虑,花很多工夫去做决定。

□ 最大化者脑袋中总是装满了与现实相悖的完美选择,而任何现实世界中的选择跟那些完美选择比起来都是苍白无力的。

□ 最大化者对结果有极高的期望,从而也可能经受极大的失望。

□ 最大化者更容易后悔自己的决定,将问题看作是自己的责任,深受自责和懊悔的折磨。

□ 最大化者对好事的幸福感,不如满足者强烈;最大化者对坏事的应对能力,也没有满足者那么强。

□ 坏事发生后,最大化者要经历更长的时间才能恢复。

最大化倾向的原因

1 选择的泛滥

随着物品多样性的增加,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的流行,以及现代市场营销策略的发展,选择泛滥、混杂、多到让人眼花缭乱。

2 社会比较

选择越多,收集信息的任务越困难。过量的选择会迫使你观察别人的行为。而社会比较越多,你越容易受到其中的消极影响,感觉自己拥有的不够好、自己的决定很糟糕。

3 高期待

对物质和体验的高期待——广告词描绘的越极致,人们对物品和体验的期待值越高,与现实的落差越大,越容易产生不满感。

对自我决策的高期待——期望自己每一次决定都“非常好”“没有任何问题”。

4 个体化归因

在面对不如意的结果、过错或失败,更多归因为自己的个人能力或性格问题等,因此深受自责的折磨。

5 不健康的完美主义

希望所有事情都完美无缺,也意味着,希望是自己使这一切完美无缺的。

如何改变最大化倾向

1.把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选择上:要应对过量选择带来的问题,必须首先明确究竟哪些选择对生活来说是最重要的,然后把时间精力都集中到重要决策上,其他的则可以放到一边。

2.限制选择的数量:尝试“两种选择”,比如买衣服时只逛两家店铺、在两种口味之间选择奶茶,少做一点选择、多一点舒心。

3.学会接受“够好”的选择:不强求自己总要得到“最好的”,因为“最好”只是一种理想,要界定什么是“最好”就会让人们陷入跟他人比较的模式中。

而“够好”是一个相对标准,相对于自己过去的经验以及他人的经验,学会拥有知足常乐的心态,既可以减轻负担又能增加满足感。

4.降低过高期待:从某种物品或体验里得到的愉悦和满足,既来源于这个物品或体验本身,也来源于我们对它的期望。

5.找到适合自己的池塘:我们对社会生活的满意程度,取决于我们渴望成为哪个池塘里的大鱼。如果只有一个池塘,每个人都把自己的地位跟“大鱼”进行比较,那么绝大多数人都是失败者。让自己快乐、在社会角逐中胜出的方法,就是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池塘。

6.为心理适应做好准备:无论是高档音响设备,还是昂贵珠宝、豪华汽车,都不会像我们最初拥有时那样,源源不断地给我们带来欢乐。学会在愉悦感减弱后,依然感到满足,当心理适应发生时,才不会感到很失望。

面对当今泛滥的选择,选择最大化者会深陷三重困境:无止境的焦虑、后悔和怀疑。选择成为一种负担,而不是恩惠,这不是一种简单的现象,而是各种心理过程复杂交互的结果。

最大化者和满足者的分界,也不是泾渭分明的。通过练习明确自己的需求、减少选择范围、放弃对“最好”的强求、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让最大化倾向逐渐减少,满足者的部分越来越多。选择将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幸运。

参考文献

巴里・施瓦茨, 施瓦茨, 梁嘉歆,等. 选择的悖论:用心理学解读人的经济行为[M]. 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

注: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侵删歉。

作者:高兵玲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

编辑||何萤萤

排版||白羽

审核||马宁

各位亲们,精神卫生系列科普动画表情包正式上线啦,大家用起来哦!扫描下方二维码即可添加相应表情哦~

百态人生

心情万花筒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公事部

国家精神卫生项目办公室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3

标签:北京大学   完美无缺   知足常乐   池塘   大衣   倾向   痛苦   期待   物品   时间   更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