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成桂时期,檀箕认识的变化,所折射出的时代需求

檀箕认识变化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迎合了不同的时代需求。在仰慕中华文化的时代,需要尊奉箕子来加强半岛和中国的文化纽带;在追求民族独立的时代,则需要推崇檀君以凝聚民族独立意识。

这种历史认识的变化,实则是从追求华夏认同到追求民族认同的转变,同时,也是近代以来韩民族试图构建民族本位历史框架的具体表现。

檀君和箕子的最大区别在于,一个来自朝鲜半岛本土,一个来自中国大陆。檀君生而为神人,又是土著居民,很容易被尊为族群之始祖。

而箕子乃殷商至圣,系早期“外来户”,其族群始祖地位本来就比较脆弱,历史上更多强调其教化始祖地位。如,朝鲜太祖时期,礼曹判书赵璞上书曰:“朝鲜檀君,东方始受命之主;箕子,始兴教化之君。”

这种说法赋予了檀君和箕子不同的角色定位:一个是族群始祖,一个是教化始祖。在历史上不同时期,根据现实需要的不同,这两者的地位在半岛人民的历史认识中此消彼长。正如前文所述,在朝鲜王朝时期,箕子崇拜达到顶峰。

其实,反观历史即可会发现,这又何尝不是朝鲜王朝对箕子的需要达到最高峰之时呢?朝鲜王朝的开创者李成桂本是高丽一员大将,后发动易姓革命,夺取了王氏天下。对于主导这场改朝换代的李氏新政权而言,其篡国行为严重抵触了儒家伦理道德底线,其合法性遭受质疑。

因此,在当时的以中国为中心的华夷宗藩秩序之下,唯有接受中原王朝的册封,即获得宗主国的认可,才能确立新王朝的正统地位。也就是说,新王朝建立后,稳定时局、安抚人心的首要任务,就是与明朝建立宗藩关系,借以确立其政权的正统性和合法性。

于是,李成桂派以郑道传为首的使节团前往北京请求册封。后明太祖朱元璋赐号“朝鲜”,朝鲜君臣莫不感激,认为赐号是皇恩浩荡。权近在此诗中用词谦卑,将赐号一事称为“天宠”,直接地表达了要长久侍奉明朝的决心和态度。

自建国伊始,李成桂就定下了亲附明朝的事大政策,而事大主义往往与慕华思想联系在一起。这体现在历史认识当中,则表现为箕子崇拜。箕子乃中华文化之象征,亦为半岛早期文明的奠基者,因此,只有强调箕子教化始祖的地位,朝鲜才能成为中华文明的正统继承者而获得“小中华”之荣誉。

当然,据此也能拉近朝鲜与宗主国之间的距离。与此相比较,檀君崇拜在现代韩国已趋固化,其深刻的根源就在于迫切的精神需要。近代以来,韩国遭受殖民统治之耻、民族分裂之殇,伤痕累累的历史给予民族心理悲伤之情结,却也激发出强烈的民族精神。

而长期慕华事大的历史经历,成为民族独立发展的羁绊。在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时代背景下,以箕子这个异族人为始祖的论调日显苍白无力,却没有比檀君更能成为整合民族精神的象征性人物了。

朝韩官方和学者普遍采信檀君神话作为民族的来源,更竭力强调檀君的始祖地位,一是出于淡化中国的历史影响,二是为了强调民族主体在历史中的地位,从历史起源上凸显民族的独立自主。

70年代,自韩国实现“汉江奇迹”以来,民族自尊意识愈发高涨,檀君更是成为凝聚民族之力的一面精神旗帜。因此,强化檀君信仰,提高单一民族的认同感,能够更好地聚集全民之力,助力韩国现代化建设。

檀君在现代社会受到普遍信仰,和在古代朝鲜半岛箕子广受尊崇,实则都是迎合了相应的社会需求。即:过去是对中国文化的广泛认同,而如今则是对民族本源神话的普遍信从。

在仰慕中华文化的时代,需要强调箕子朝鲜历史来加强半岛和中国的联系,以便据此屹立于世界文明之中心;而在追求民族独立的时代,则需要檀君朝鲜凝聚民族独立意识,此乃导致箕子与檀君命运扭转之根本原因。

#头条创作挑战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1

标签:朝鲜半岛   明朝   王朝   时代   朝鲜   始祖   韩国   族群   中华文化   中国   半岛   地位   时期   独立   需求   民族   历史   李成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