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岁儿子和母亲处成仇人,本该血浓于水的事,是哪里出问题了呢?

#我的生活也是头条#

文/兰妈谈育儿

每一个孩子都是携带特色的独立个体,父母有责任把这个特色保护好,并把这份健壮的生命培养好

某著名诗人曾说:“当父母容易,做好父母很难”

没有为人父母时总觉得“这有何难”,等到真正有一天成为这个角色后,才发现父母是世界上最难做好的角色

明明为了孩子可以付出一切,明明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却和孩子说不了几句话,有些家长甚至和自己的孩子处成了“仇人”

其实,这些都是因为对亲子关系缺乏正确的认知

邻居宝妈小慧,带着她那迷茫又无助的眼神向我求助

她说:

“我的大儿子小东,自从高一辍学后,和家人的关系就开始决裂,他爸爸被逼的想出家,弟弟更是把哥哥当作仇人,这个家也即将分崩离析了”

当天中午,我送小慧回家,从进屋起就看到小东一直躺在床上玩手机

一个19岁的大男孩,本属于阳光朝气的形象气质,看上去却消瘦得让人心疼

小慧又告诉我:

“小东并不是一开始就是这样的,小时候聪明可爱,还是班里的拔尖学生,可是自从辍学后就像是变了一个人,浑身上下都散发着敌意感,根本没办法靠近、也无法和他沟通”

正说着的时候,大儿子小东不知道什么时候停下玩手机的动作,他走过来,和小慧争吵几句就准备离开

小慧作为一个母亲,对即将要离开的儿子自然是努力挽留,可几番拉扯下来,她突然松开手,看着儿子背道而驰的身影消失在角落里…

听着小慧的述说,我也陷入了深深的思虑:“到底是怎样的关系,让一个家变得分崩离析呢”

小慧盯着大儿子消失的角落,陷入了一段封存已久的往事回忆

原来,小慧的家庭境况并不是很好,从小就被父母送养的她,也从未考虑过留守生活对孩子的伤害

小两口在小东刚出生的几年里,也会经常因为琐事争吵不休,甚至还会当着孩子的面打架闹离婚

直到小东初中被接回身边后才发现,留守的疏忽,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为了弥补对小东亲情缺失的陪伴,小慧硬是把自己逼成一个在外闯荡、在家管事的“男人婆”

白天在外边上班、晚上回家管两个孩子,尤其是对大儿子小东的管教格外上心

可是,这样的管教对小东却是一种压力

接近黄昏时分,小慧在厨房做饭的时候,小东带着摇摇晃晃的身影从外边走了回来

为了打入内部了解情况,我先试着和小东聊起了他最爱玩的游戏

话过三巡后,我发现小东是一个特别聪明的孩子,并且性格方面也比较随和、讲义气

可是,这样比较出色的孩子为什么和家人的关系如此恶劣紧张呢?

聊到个人情感问题时,小东还毫不忌讳地告诉我:

“我在这个家里压力真的很大,本来就跟他们没什么感情,现在还要天天被管着,就像是一个傀儡一样天天受气,也不能有自己的思想和生活”

“每次我回家都会在有路灯的桥上多停留一会,只有在那里才是属于真正的安静,找到真正的自己”

小东甚至还说出负气话:“她越是不好过,我就越是好过”…

正说着,小东的弟弟小壮也放学回来了,15岁的年纪看起来也散发着与同龄人不符的成熟

而那个从小跟在小慧身边长大的小儿子,说出的话同样让人吃惊

他说:“我和哥哥一直说不了几句话,对于他们的矛盾也早就习惯了,有时妈妈的做法也确实很过分,我觉得以后可能也会跟哥哥一样,和母亲处成仇人”

晚饭过后,我又给小慧讲了一段自己儿时的经历

那个时候,父亲就像是教育两个孩子里的小慧,不客观的认知,还有那刀子嘴的伤人于无形,我仅仅只是模仿了几句,小慧就有些感慨万千

这种“心理镜像观”的情节回忆,也让小慧慢慢意识到自己教育方式的不妥

她知道,自己的脾气不好

而从小被父母送养的经历,也让她觉得大儿子十几年的留守经历并没有什么不妥,并觉得对小儿子的管教是为了孩子可以成长得更好

可这些只属于个人的认知、和观点,并不属于孩子,孩子理解不了,甚至还无法接受

那次以后,小慧做了一个决定,她要做一个通情达理的母亲,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要先听听孩子们的意见

而经过几个星期的亲切友好相处,也揭开了一段小慧和家人都不知道的真相

原来,小慧的大儿子小东并不是把玩游戏当饭吃,而是通过游戏“代打”来赚取零花钱

小儿子小壮和妈妈之间虽然朝夕相处,但母亲却从来不知道小儿子最不喜欢吃鱼,因为母亲总用强硬态度说“吃鱼聪明,不吃鱼,以后笨的连考试都不及格”,所以小壮每次都是忍着恶心强迫自己吃鱼

小慧也首次在两个儿子面前吐露心声,她告诉孩子们:

“自己宁愿受尽世间所有的苦,都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受罪,只不过是这种心疼和爱没有表现出来,之所以总是用打骂教育去相处,也是希望孩子可以长记性、不要走歧途”

小慧的教育故事,让我深度体会到“天下父母心”这句话

同时,她和两个儿子的相处和亲子关系,也反映着一个问题:父母和孩子本来就是血浓于水的事,彼此间能处成仇人,到底是哪里出现了问题呢?

分析:每一段分崩离析的亲子背后都一份“越界”的爱

在读一本育儿书籍时,有本书的一段话感悟很深:

“如果把孩子比喻成一株成长的植物,那么亲子关系就像是土壤和植物,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土壤,土壤也是滋润万物生长的环境和营养所需”

在这个打比方里,父母就像是滋润植物生长的土壤,一株植物能否生长得茂盛,土壤就需要均衡营养、科学养护

记得爷爷曾说过“一块没有营养的土皮,很难种出健壮的植物”,其实沙漠也能长出健硕的仙人掌

他曾经一度放弃的一块地,因为种什么、什么不长,没想到被老大媳妇接手规划成菜园后,一年四季都有吃不完的新鲜蔬菜

可见,种菜也是有技巧

同样的道理,父母犹如土壤,即便是先天性条件比较差,只要掌握好方法依旧可以成为众目焦点

同样一块地,不同的人养护有不同的种植收获,而同样一份教育,用不同的方法也会有不同的效果

那么,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也当如此

为什么有些家长和孩子能发展成“仇人”?有2个原因很现实

父母和孩子之间,是属于亲情和血缘的结果,这本来就是血浓于水的事情,可为什么有些家长和孩子发展成仇人,家庭也即将分崩离析呢?

其实,每一段分崩离析的亲子关系背后都有一份“越界”的爱,也有一段不合时宜的说教

小慧和她的两个儿子就是比较有代表性,所体现的2个原因也很现实:

第一个:“越界”的爱就是一种兴趣剥夺

小儿子从小和母亲生活在一起,本来应该母慈子孝,但忽略小儿子不愿意吃鱼的需求,直接强迫孩子去接受不喜欢的食物,这就是剥夺孩子需要的一种“越界”爱

当然,在“越界”爱的饮食方面,家长本意更希望营养均衡,不希望孩子挑食

但也别忘了,营养均衡的方法有很多种,我们希望孩子吃鱼,但鱼的种类和做法都不是一种,遵循意见并选择孩子能够接受的鱼种类,也是可以改变挑食、达到营养均衡的目的

与此同时,让孩子参与鱼的烹饪过程,会发现有个比较有趣的现象,那就是孩子自己动手做的东西,不管多难吃都津津有味

这是劳动收获的甜果、也是自我价值和存在感的精神力量

也请记得,每一个孩子都有过人的优点和天赋,我们要做一个善于发现孩子优点的父母

第二个:不合时宜的说教就是在控制

大儿子从小留守,在需要父母在身边的日子里不闻不问,等到已经长大不需要父母的时候又被严厉管教,这就是一段不合时宜的说教

说教的本质,就是和孩子的思想、和主见在做搏斗,尤其是亲子关系相处里很容易陷入“亲子权力斗争”

而每一位说教父母的出发点,也总是有一份“为你好”的过来人指点

尤其是强势性格的父母,在这份“权利斗争”里表现得就比较武断、甚至极端

他们为了孩子少走弯路、成长得更优秀,就像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皇帝一样,下达一个命令后就让孩子去实现,不接受反驳、也不接受完成不了任务

这种独揽大权的亲子关系就是在控制,剥夺的不止是兴趣、还有自由

而一个失去话语感,又没有自由的孩子,别看多数都是默默无声,一旦叛逆反抗起来都表现得比较极端,甚至一个小小的引子就让一个家庭分崩离析…

所以,父母和孩子之间最好的血浓于水,就是你尊重我、我尊重你

孩子需要的时候及时出现,不需要的时候站在身后默默守护着,这种来自亲情和精神上的安全感,才是孩子一直信任、依赖和想念的关系维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5

标签:血浓于水   儿子   母亲   分崩离析   大儿子   小儿子   土壤   父母   营养   孩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