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有限理性的家庭成员,实现经济决策的优化?

一、大数据金融

当前时代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人们社会关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市场参与者的行为决策不止会受到自身心理因素和个性需求的影响,还会被社会环境和网络舆论所干扰。同样,市场参与者的情绪变化、投资倾向乃至于性格特征也都被庞大的网络数据记录在其中,其数据本身不仅仅是人们的真实情感反映,同样在影响着其他市场参与者的心理和决策。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不但对互联网技术和硬件荷载量提出了考验,也创造了巨大的社会信息宝库以供学者们分析和参考。通过对网络平台与社交媒体的数据进行挖掘,学者们可以敏锐地捕捉到社会群体乃至个人的相关信息,从简单的性别年龄、地域分布,再到复杂的情绪和个人喜好,均可以通过大数据分析而得出。

大数据分析手段的出现让学者们从过去的单一市场交易数据中解放出来,以一种全新宏观的视角对整个投资者群体的非交易信息数据进行研究,更好地把握过去难以量化的投资情绪和投资偏好;同时,大数据分析的全面性也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传统研究方法所造成的样本偏差。

过去的实证统计方法并不是没有尝试对投资者情绪的调查,但其真实性往往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借由大数据的研究手段可以避免被调查人员的虚假报告出现。正是由于大数据分析方法具有以上优点,网络平台中的数据这一丰富信息库逐渐受到行为金融研究者们的青睐,以加强行为金融理论研究的数据支撑力度。

以国内网络数据为例,无论是微博、贴吧、知乎等社区媒体中的投资者评论和观点分享,或是如百度等搜索引擎中投资者对相关投资信息的关注热度,都可以成为行为金融研究学者在分析市场情绪和投资倾向时的理论依据。通过相关投资者活跃度与搜索引擎中的搜索次数可以很好地统计投资者对某一资产的关注热度;

通过对网络平台中挖掘到的语言信息可以从中获取关键词对市场情绪进行描写;而以上各类数据可以作为象征资本市场情绪的某种指标,用于与市场价格与行情走势数据进行对照分析,得出相应的研究结论。事实上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交网络的不断发展,大数据金融能够做到的事情绝不会止步于此。

而怎样更有效率地运用这些数据为行为金融理论的研究服务,是行为金融学者们需要深入挖掘的方向。已经有研究表明,网络平台中庞大的数据集不仅涵盖了证券市场中投资者情绪和投资倾向等可量化数据,还蕴藏着市场参与者的非理性行为痕迹。

针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量化处理方法,以及市场情绪在网络平台中的发酵效用及其影响力判断,将会成为未来行为金融理论发展的方向。与此同时,网络信息的井喷式发展和网络环境的逐步优化也为行为金融研究者们的非理性理论实证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二、行为家庭金融

针对家庭金融理论的研究随着民众经济物质条件的提升正越来越受到主流金融学者们的重视。对这一领域的研究目前主要分为两条主线:其一是延续传统主流金融理论的基本假设,认为微观经济个体是完全理性的,在这一假设前提下,通过扩大研究样本,并且改变外生变量的确定性,构建一个在信息不完全的环境下家庭的经济决策模型,其外生变量的选取可能针对各种因素。

举例来说,研究当家庭未来财富不确定的情况下如何分配当前消费与储蓄的关系,抑或是研究家庭现存劳动力水平和经济形势优劣变化对家庭投资倾向的影响等,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对变量的选取和模型构建的学者主观性,其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往往存在差异。

而第二条研究主线则是通过运用行为金融理论的基本假设及研究方法来进行分析,即将个体的非理性因素纳入考量。举例来说,研究现实生活中,各家庭如何形成方式各异的储蓄、投资决策,其决策依据与哪些因素有关,以及如何引导有限理性的家庭成员实现经济决策的优化,实现帕累托改进。

目前有研究发现,证券市场中所出现的非理性现象有不少来自于家庭投资决策,如地域偏好、重仓投资、损失规避等。在投资领域之外,家庭的负债规模选择也常常是非理性的,目前的很多研究成果也验证了这一观点。负债规模的决定往往影响到家庭的金融风险承受能力,尤其是在经济下行阶段更受人们所重视。

按照传统主流金融理论的观点,家庭负债规模的决定是在经济环境、年收入、所拥有财富等因素的综合考虑下所作出的最优化决定,但现实的情况却往往与之不符,站在行为金融理论的角度来看,所考量的因素往往还需要加上家庭成员的认知水平和消费习惯等个性属性。

如此看来,行为金融视角下的家庭金融理论相对来说更具有现实意义,当前相关的研究还处于萌芽阶段,其研究方法和理论模型还亟待完善,但这一领域将是未来行为金融理论研究的一个全新的方向。

三、文化金融

在现实社会中,经济主体的决策模式常常因受到不同文化属性的影响而有所区别。传统的经济分析模型一般将文化特征作为外生变量来考量,但这样的做法却导致了实证研究结果的偏差,从而得出了违背现实的研究结论。

这一情况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才有所改观,文化属性开始作为经济分析的重要特征逐渐受到学者们的重视。所以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文化金融的研究从属于行为金融理论的研究体系。文化属性的分类方法包括国家文化、宗教文化、语言文化等属性,这些文化属性会对经济主体的金融决策产生不同的影响,一个国家的语言文化是否区分将来时态将会影响到该国家的国民储蓄率大小。

语言是否区分将来时态在一定程度上会潜移默化地改变经济个体对时间的重视程度,从而改变其储蓄倾向。在日常交流环境中区分将来时态的经济个体会对未来和当下的时间状态有更敏锐的思维感知,具有这种语言文化属性的人会相对强化未来与当下的区别,从而弱化储蓄的观念,储蓄率相对来说也会更低,如英国、美国、法国等国家。

而在日常交流环境中并未区分将来时态的经济个体对未来和当下两种时间状态的敏锐度相对会弱一些,潜意识中就会觉得未来近在咫尺,从而养成储蓄的习惯,如中国、日本等国家。文化属性的作用并不仅仅只在个体金融领域有所展现,同样在公司金融领域也具有不小的影响力。企业可以被看作是一个小型的社会,而企业文化就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这个小型社会中的个体,进而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决策。

由于当前企业在社会中的影响力正在逐渐凸显,所以针对企业文化及其影响的研究在未来就显得愈发关键。除此之外,在国家文化属性层面之下,广泛存在的亚文化属性也是非常值得研究的对象。

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漫长的岁月沉淀出了许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等,这些文化思想也在深深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表现在人们行为决策的方方面面,这种影响正值得文化金融学者们的深入研究。目前相关领域的研究还比较匮乏,相信未来一定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4

标签:经济   属性   理性   学者   情绪   理论   家庭   金融   数据   文化   网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