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一轮涨价,有多少车企是被迫的?

平地一声雷,1月6日特斯拉把国产Model 3后轮驱动版降到了22.99万元,Model Y后轮驱动版降到25.99万元,两个月内三次降价,这次的大降4万元创国产的历史新低价,想必会出现两种情况,刚买的车主看了脸青,组团维权登陆各地特斯拉门店,还没下手的人暗自庆幸再等等,下次特斯拉降价估计也不远了吧?

无疑,特斯拉已陷入自己挖下的“道德圈套”,丧失公信力之后,无论做的是好事还是坏事,都一律被大众认为讲假话不可信。上海工厂停产去库存、第一次大幅降价的订单不及预期、市值大插水......都在表明特斯拉最近的日子过得不如意。不过,特斯拉绝对不是2023年处境最艰难的玩家,Model 3/Y产品力和特斯拉品牌形象,短时间在国内市场仍有其独到地位,现在连毛利率为27.9%的特斯拉,为了销量都不惜“以本伤人”,何况其它车企在市场大环境不振的影响下,生存状态又会如何?

2022年底,比亚迪、埃安接连宣布2023年1月1日起对不同车型涨价,应对生产成本持续上升和国补退潮,踏入2023年,先后有十多个汽车品牌宣布涨价,而且是不分纯电动车、插混(增程)和燃油车,也有通过自掏腰包式的“限时补贴”,维持国补的原价,变相降价。而特斯拉是唯二高调官降的车企,另一个是上汽奥迪。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此时,一个车企无论选择涨价、平价或降价,都是当下经营生存的最有利选择,毕竟“国补退坡”和燃油车“购置税”不再延续,叠加低迷购车欲,是笼罩在2023年初车市的事实,现在冲破冬天的蛰伏前行,也只能靠车企的底气了。

谁家底气最不足?

有人说在一众涨价品牌中,底气最足的就是比亚迪,是的,2022年累积销量186.34万辆,同比增长208.64%的成绩,比亚迪不仅是国产品牌的一哥,还改写了合资称霸国内车市的局面;宋PLUS DM-i、海豹等车型还数次出现排队等车的情况,足见消费者对其认可。另一个同样有底气的品牌,是在2022年完成品牌独立的埃安,全年累计销量超过27万辆,同比增长126%。

可以想象到,这两家炙手可热的车企对成本把控是行业一流的水平,“国补退坡”早有时间表,相信内部有完善的机制对冲,不过2022下半年电池等主要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着实是困扰车企毛利率上升的最大“黑天鹅”。目前,比亚迪的毛利率为15.89%(2022年前三季),埃安只有6.17%(2022年H1),广汽董事长曾庆洪的一句“为宁德时代打工”,道出了不少新能源车企的隐痛。

这也很好解析了2023年开局的涨价潮,自主新能源车为什么是“重灾区”,在2022年前11个月新能源车销量排在TOP10的品牌里,自主品牌占比多达9成,其中有4家(比亚迪、埃安、奇瑞、长安)官宣新能源车型涨价。这也与自主凭借新能源车型,在2022年成功品牌冲高分不开。乘联会数据显示,即使金九银十遇冷,2022年1-11月自主品牌批发市场累计份额50%,同期增长5.6%。而这次自主涨价潮集中在纯电动车,可见不少自主品牌还是会把插电混动车型的成本自我消化,能不涨价的不涨价,因为插混车型帮助自主完成和同级合资燃油“等价齐驱”,也将是2023年一大增长市场。

另一边,微型小车的涨价几乎覆盖了上汽通用五菱外的其它玩家,包括零跑T03、奇瑞小蚂蚁、无界Pro、纳米BOX、思皓花仙子、长安糯玉米等车型,涨价幅度多则超过车价的10%,比例是各细分市场车型里最高的,5万多的车价电池占了三分之一成本,给消费者的影响可见一斑。所以2022年车企打造的微型车,重点都放在智能化和精致化,不摆脱“微型车=廉价”的形象,在电池成本飞涨的背景下,A0级的后劲乏力。

当然,在这股涨价潮中也有自主品牌“忍而不发”,小鹏汽车、长城魏牌等官宣不涨价,新能源国家补贴政策的差额由厂家承担;名爵、上汽通用五菱、岚图汽车等企业推出“限时补贴”或承诺在某个时间之前保持补贴前售价,变相降价保持其竞争力。而在合资品牌的燃油车主阵地,车价基本不受这轮涨价的影响,车企扛住消化了这波上涨的成本,这也饱含无奈。1-11月新能源乘用车国内零售503.0万辆,同比增长100.1%,但同期常规燃油车市场零售1334万辆,同比下降14%,以燃油车为基盘的主流合资品牌和豪华品牌,难以吃到市场的增量。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也表示:“汽车行业整体并不会迎来涨价潮,与新能源企业相比,传统车企需求萎缩,涨价底气不足。”

2023年“两极分化”加速

踏入2023年,市场预测宏观经济稳步复苏,GDP增速将呈现“前低中高后平稳”的状态,而作为大宗商品的汽车市场复苏曲线,也与GDP相仿,全年趋向“前低后高”的走势。崔东树认为,如果没有国补或“购置税减半”政策支持,预计2023年我国乘用车总体零售量为2060万辆,出现零增长状态。其中,新能源乘用车批发达到840万辆,同比增长30%,而常规燃油车批发预计1510万辆,同比下降10%,“电进油退”依然是主旋律,洗牌的速度也将加快。

2023年当下车市依旧承压,特别是国补、购置税减半政策透支了部分需求,农历年前后的2-3月普遍都是车企“青黄不接”,今年还叠加疫情感染的灰霾,肯定要趟过短暂的“融雪期”。第二季度随着疫情负面影响逐步消退,经济回暖带动汽车市场的复苏,碳酸锂的价格会出现一轮暴跌或者明显下降,这也是崔东树认为车企明年中期会加速降价,来推动整个行业的发展的原因。而第三季度后,车市将回归正常的稳步增长态势。

经历短暂的“融雪期”,似乎是每个车企当下必须的渡劫,不过扎稳了新能源根基的自主品牌,洗牌期也成为他们“向高端要利润”的契机,比亚迪明显是个例子,当王朝和海洋网稳固了其销量基盘,仰望自是上拓品牌边界,而2023年将会加入的“高端个性品牌”,也将触达品牌过往未涉及的人群。吉利、埃安也在密锣紧鼓地冲高,吉利的高端纯电品牌极氪提出“2023年销量将翻一番,达到约14万辆”目标,而埃安Hyper品牌的第一台量产车预计价格30万左右,“自主品牌越卖越贵”,在2023年会是个越来越普通的现象。

相反,在“油转电”落后的合资、豪华品牌,优势越来越不明显,预计2023年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总渗透率超过35%,而PHEV车型的渗透率超过10%,也就是说到2023年跨国汽车品牌,还不能在EV、PHEV细分领域构建出自己的“现象级车型”,单凭燃油车型销量,是很难修复疫情以来自己丢弃的份额“失地”。

这里真正紧张的并不是丰田、大众、通用、奔驰这些已经构建好纯电平台、推出多辆纯电车型的车企,而是一直对中国市场电动化犹疑不决,转型速度落后的跨国品牌。前者在电动车型的价格、营销、用车体验跟上,是能吸引庞大从油车部队转化过来的消费者,相反踌躇的品牌,丢失了转型的最后机会。

当然,“强者愈强”汽车消费向头部车企集中的趋势,在2023年这个趋势只会越加突出,同时这也是正在“油转电”的合资品牌更多机会,从电动汽车的增量来看,有70%来自自主品牌或者自主品牌打造的“新实力”,而全年风风火火的造车新势力,实质只贡献了13%销量,一线合资品牌在电动车市场面临的最大问题,不是质量不是平台,而是丢失了电动车的话语权和定价权,哪家合资在2023年能解决这问题,谁就能突出重围。

车厘子观察:新能源会出现越涨越买的盛况吗?

无疑,绝大多数车企2023年的日子将更加难过,但危中有机,油车大部队的购买力正加速转到电车赛道,渗透率35%下的新秩序正在重建,新王的建立和旧王的衰败,都可能只要一个极短时间。新能源赛道已经进入一个势能加速的阶段,市场出现越涨越买的盛况也不是不可能的事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特斯拉   销量   新能源   底气   燃油   车市   车型   自主   品牌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