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油灯的光亮很微弱,但母亲坚信能照亮我的前程

作者:蒋周德

说起煤油灯,也许今天的孩子们大都不知道是何物。而上了点年纪的老人们,特别是农村人,无不对这每天夜晚曾点亮我们生活的煤油灯,有着很深的感情和刻骨铭心的记忆……

01

大地尚未苏醒,寂静的山村传来第一声鸡鸣。

母亲惊醒后连忙穿衣起床点亮煤油灯,并端着它来到我的房间叫醒我。母亲端着煤油灯继续走到厨房兼饭厅的房间,将煤油灯放在饭桌上,在暗淡的光照下开始做早饭。我借助通过房门透进的一丁点亮光穿好衣服,随后拿着书包到饭桌旁读书、写作业。 

煤油灯“滋滋”地燃着,灯芯上长了灯花,火焰上方一缕缕细细的青烟妖娆地摇摆着。母亲若注意到灯光变暗了,会在忙碌中用针挑拨几下灯芯,拨去燃焦的部分后,再挑出一段,火苗就会变得更大,灯光便会明亮许多。


母亲做好早饭后,我匆匆吃完了就去上学。若是隆冬季节,天刚麻麻亮,母亲会端着煤油灯站在家门口目送我一程。灯光很微弱,但母亲坚信能照亮我的前程!

这是我少年时期刻苦读书的一个“截图”。我是在煤油灯的陪伴下长大的。 

如母亲所愿,我成为我们学校第一个应届跳出农门的学生,那是在1985年。1989年以前,荣县、富顺县的农村中学高中只读两年,学生又都是荣县中学、富顺二中等高中读三年的重点中学挑拣后剩下的,因此应届毕业能金榜题名的,凤毛麟角。

02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以煤油为燃料的煤油灯是农家最主要的照明工具。 

我家的煤油灯多是用墨水瓶自制的,而且多数是我制作的。我用薄铁皮卷成小筒,嵌入一束棉线做的灯芯,再穿过此前在中央钻了个小孔的墨水瓶盖,上端露出一点铁皮卷,下端泡在煤油里。煤油装在用完了墨水的墨水瓶里。

煤油灯第一次使用,要先将瓶盖上端的灯芯在煤油中浸泡一下,再用火柴点燃,瓶里的煤油就会顺着灯芯源源不断地往上浸,灯芯跳跃着小小的火苗,空气中散发着淡淡的煤油味。 

在1977年以前,我上小学用的都是铅笔,墨水瓶是稀罕之物。在那个凭票供应的年代,煤油更是十分金贵,因此早晨我们母子共用一盏煤油灯。若是农闲,父亲还借助这灯的余光做打扫猪圈之类的家务活。而农忙季节,父亲这时已在山上借助微弱的晨曦干农活了。 

在那贫穷得捉襟见肘的岁月,我们对煤油的消耗很是在乎。

我们生产大队的小学校,在第五生产队的一座高山上,公社供销社在我们大队的代销店也在这个生产队。我上小学要从代销店门前经过。三年级后,父亲叫我顺路购买煤油。我每一次购买煤油后,都小心翼翼地将油瓶装入书包中,一路护着书包回家。如果瓶子掉在地上打烂,我们一家人在夜晚和清晨就要摸黑好长时间了。

03

除了用墨水瓶做的,还有一种被叫做“亮壶”的煤油灯。 

亮壶形状像如今带嘴的微型土陶茶壶,但多了个提手,灯芯经油嘴入壶吸收煤油。亮壶的灯芯更粗,光亮因而更强,多是夜间行走时提着做照明。 

亮壶虽然方便提携,但和墨水瓶做的煤油灯一样经不住风吹。若有风,移动时需要用手捂着火苗,小心翼翼地走。

八大样板戏之一的《红灯记》中的马灯,灯芯有玻璃罩罩着,不怕风吹,灯罩还能聚光,亮度提高不少,可是,我们当地只有镇上领工资吃饭的人才买得起。

我提着亮壶走得最远的一次,是1976年的一个深夜。那晚,二妹突发高烧,母亲留在家里照看三妹、四妹,刚满10岁的我提着亮壶跟着背着二妹的父亲,到我们大队的第七生产队里去看赤脚医生。那晚秋风劲吹,亮壶被吹熄了多少次难以计数,火柴都用了大半盒,来回8公里路程有近5公里公路,我们是摸黑走的。  

04

1979年至1981年,我曾提着亮壶在寒冷的夜晚“照黄鳝”。 

“照黄鳝”需要3件工具,即亮壶、夹子、笆笼。夹子是在剪刀上缠一些布条而改制的,这样既能夹住黄鳝,又不至于将黄鳝夹断。

笆笼是有倒须的竹篓,能将黄鳝轻松放进去,黄鳝却咋也蹦跳不出来。“照黄鳝”时,将笆笼拴在腰上,像摊贩、店家拴钱袋一样,只不过他们拴在前面,我们拴在右后侧。

“照黄鳝”都是在农历正月十五前后10天。那些天风平浪静,亮壶极少被吹熄,田里的水清澈,黄鳝、泥鳅在夜间窜出,在泥上躺着或者游着,在亮壶的光照下,看得特别清楚。

正月二十五,长辈们开始犁田,田里的水已浑浊,田也变得沟壑密布,不再适合“照黄鳝”。  

“照黄鳝”的理想时段都特别冷,但是小伙伴们都不怕,为了能将裤腿挽得高高的,只能穿一条单裤。一般是3个人一组,每个组负责“照”一条冲的水田,一个人在中间,两个人靠近两岸,有说有笑地前行。一条冲十来口水田,来往两个多小时,运气好时能“照”得黄鳝、泥鳅一公斤多。  

我1981年最后一次“照黄鳝”,走的是田中间。在一块田里,远远地看见一条“黄鳝”很大,激动得一边向两个小伙伴高呼“前面有条大黄鳝”,一边快速深一脚、浅一脚地跑过去。离“黄鳝”近半米远时,才看清是一条蛇,吓得我条件反射地往后跑,边跑边喊“蛇,蛇,蛇……”,声音都变了。 

从此,我再也不“照黄鳝”。

1985年3月,我们村开始安装电桩、拉电线。当年10月1日通电。此后,煤油灯被束之高阁,只在偶尔停电时用用。

因寒窗苦读多年,我于1985年9月成了准城里人。成家后,照明由白炽灯到日光灯管,由圆形顶灯到节能灯,再到装饰性极强的LED灯。如今家中的灯具不仅外观华美,亮度和光色还可以通过遥控器任意调节。  

今夜,我坐在明亮的灯光下,想起点煤油灯的日子,想起一家人围着一盏煤油灯的夜晚,想起以煤油灯做道具的游戏~在煤油灯前用手做出各种造型,投影在墙壁上,或是一个狗头,或是一条鱼尾,引来一家人阵阵笑声……  

蓦然发现,贫寒的日子也是那么短暂。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使用不当请联系我们删除

欢迎关注我的微信公众号:闲聊幕后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煤油灯   代销店   墨水瓶   母亲   灯芯   黄鳝   煤油   田里   火苗   墨水   微弱   前程   光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