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要勤俭节约,杜绝浪费

李隆基在解决完粮食问题后,将目光重新拉回到自己身边时,却发现朝廷内很多人并不懂得勤俭节约这个道理。


想想也可以理解,李隆基的奶奶武则天就是极度享乐主义者,到了叔叔李显和婶婶韦皇后那里,又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敛财大王,再加上姑姑太平公主的大肆挥霍,朝廷这几年没少浪费钱财。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


这几年在帝国上层领导人的影响下,朝廷内基本上养成了一种浮华之风,这对一心想要开创盛世局面的李隆基而言是完全不能接受的,因为未来帝国需要用钱的地方有很多,光是官员的薪水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李隆基敏锐地意识到,如果不及时刹住奢华之风,帝国的前途实在堪忧,虽然此时他还来不及考虑用何种方法去充盈国库,但他明白可以从老祖宗那勤俭节约的教诲开始做起。


都说勤俭节约是一种美德,但在李隆基看来,此时勤俭节约是朝廷内每一个人所必须完成的任务,当然也包括他自己。


随即李隆基下令,皇宫之内所有人不许穿华丽的衣服,不准佩戴贵重的首饰,皇家专门的织锦坊全部关闭。一时间皇宫之内的人仿佛“辛辛苦苦几十年,一朝回到唐朝前”。


不仅如此,对于那些随意浪费的行为李隆基也是毫不手软地进行打击。


有一次,两个宫门守卫将吃剩下的饭菜随手扔到了垃圾桶里,李隆基看到后勃然大怒,立即下令将这两个人斩首,幸亏是大哥李成器出面讲情,才免去两个人的死罪。


经过这件事后,朝廷内所有人全都看清了李隆基厉行节俭的决心,所以一时间大兴节约之风。


事实上,从上述这件事情中,我们可以看得出李隆基是个注重细节的人,同时也是个具有敏锐洞察力的人,眼下虽然节俭之风盛行,但他觉得所涉及的范围依然很窄。


在经过仔细的分析后,他找到了影响帝国财政收入的两个关键因素,那就是寺庙和贵戚手中的土地。


第一,关于寺庙问题。

从南北朝一直到唐朝初年将近三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华大地的寺庙犹如雨后春笋般地兴建起来,虽然唐朝的皇帝信奉道教,但佛教的地位一直没有降低,特别是玄奘从印度带回佛经之后,一直到武则天晚年,佛教进一步兴盛起来。


其标志就是武则天亲自主持在洛水河畔的山上开凿卢舍那大佛石像,这就是我国现今保存下来的四大石窟之一——洛阳龙门石窟。


佛教兴起,随之而来的就是全国各地寺庙的大肆兴建。在之前玄奘求法时,唐朝的和尚尼姑全都是政府的在编人员,算是出家的公务员,政府会给这些在编的和尚尼姑划拨一些土地,而且不用交税。


从某种角度而言,唐朝的和尚尼姑基本上算是白吃白喝,不用承担纳税人的任何职责。


如果拆除多余的寺庙,让那些白吃白喝的和尚尼姑还俗,就会减轻国家很多的负担!


虽然这个决策不像管理义仓和治理河道那样轻而易举地就可以定下,毕竟这涉及宗教问题和诸多人的切身利益,但魄力十足的李隆基还是决定要试一试。


所以,李隆基下令拆毁全国多余的寺庙,勒令部分和尚尼姑必须还俗,参与国家建设。


据史料记载,当时拆毁的寺庙共计两千余座,被勒令还俗的和尚尼姑将近八万人。这些被拆除的寺庙其原有的土地完全归还到了政府手中,然后政府进行统筹的规划,将土地分给那些流民。


寺庙占有的土地,李隆基可以凭借强制的手段进行回收,但接下来费诚们手中的土地该如何收回则不是那么轻而易举地就能够解决的。


强势的手段是万万不行的,这一点李隆基深深明白。


第二,就是贵戚问题。

所谓贵戚,就是那些王子、外戚、皇族等有劳动力但却白吃白喝的人,与和尚尼姑相比,这些人不仅身份显赫、有权有势,而且都是与李隆基有血缘关系或姻缘关系的人,最关键的是,法律已经规定了贵戚封地的合法性,如果强行剥夺,势必会引起动荡。


李隆基明白,如果无故剥夺贵戚们手中的土地,他们很可能会利用自己特殊的身份进行打击报复,进而图谋不轨。


所以,李隆基只能采取曲线迂回的策略。他规定从现在开始,作为李唐王朝的贵戚,有责任有义务为国家分忧,为了让大家给全国的百姓们起模范带头作用,所有的贵戚们按照手中土地的多少,按比例上交土地税。


当然在最初阶段,土地税额并不多,贵戚们完全能够负担得起。李隆基的策略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再逐渐加价!


事实证明,以上两个略很有效,一方面并没有引起贵戚们的反对,一方面一定程度上制止了当时朝廷上的铺张浪费、减轻了国家的很多财政负担。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8

标签:勤俭节约   贵戚   佛教   帝国   朝廷   寺庙   唐朝   尼姑   杜绝   和尚   土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