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平定高昌之役后,如何管理北庭与唐朝的丝绸之路的?

自西汉开始,丝绸之路便在蓬勃地发展着。等到了唐朝时期,丝绸之路已经具备着上千年的历史。

它扩大了中华与欧亚大陆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也带动了贸易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丝绸之路在唐朝有着极高的重要性,管理它的难度也不言而喻。

古代丝绸之路

即使到了今日,丝绸之路也在带动着中国和世界各国的交流。当下的管理体系,也是在历史中逐步发展创新而来。

而在唐朝时期,随着高昌之役的结束,西域再度被统治开发。一直到北庭都护府的成功建立,才代表唐朝对其的经营体制已经成熟。

这个时期中,丝绸之路的发展和管理,也具备着很强的历史借鉴意义。

唐朝对西域的初步经营和管理

对于中国而言,丝绸之路的中心和重点就是西域地区。而唐朝开始经营西域之时,还是在平定高昌以后开始的。

唐朝正式对西域用兵之际,是在公元640年间。因为高昌地区的敌人主动挑衅,破坏边境地区的安稳与和谐。唐朝政府在商议之后,便决定出兵远征高昌。

而在此之前,西域之中便存在着很多的内战了。唐朝一直没有机会插手其中的事务,正因为有了高昌的挑衅,在藩属国的求援下,唐朝才有了出兵的名义。

面对大唐雄兵的来袭,本来就内战频繁的西域地区,根本无法组织有效的联军进行抵抗。而高昌孤立无援,没多久就被唐朝军队消灭了。

唐朝名将侯君集率领二十几万大军,几乎是以连战连胜的趋势,用全面的胜利,对这场战役进行了终结。

拿下高昌以后,对其的管控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朝廷想要设置西洲,将其纳入为中央统治区。

但是名臣魏征则建议,在基础再设立一个庭州,在《唐会要》的记载中,曾经提到过:

“魏征谏曰以交河城为交河县,始昌城为天山县,田山城为柳中县,东镇城为蒲昌县,高昌城为高昌县,并为都护府,留军以镇之。初,西突厥遣其叶护屯兵于可汗浮图城,与高昌为影响,至是惧而来降,以其地为庭州,并置蒲类县。”


庭州的设立,是一个系统性的改建计划。而同时在西洲与庭州设立军事机构,留下重兵镇守,也是为了进一步经营西域打下基础。

在当时的设定中,西洲的重要性要比庭州高很多。在朝廷的内部争议中,庭州的建设只是为了维护反对派的颜面。

没多久,安西都护府成功建立,西洲的地位又直线上升。这种管理体制,是在曾经西汉的管理模式下沿用而来。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后,经营西域的大本营,已经分为西洲、伊州、庭州。而西洲是重心所在,庭州的重要性被排在了最后。

在一系列新制度的沿用下,高昌的旧制度被全部废除。政策沿用的过程中,高昌也成为了唐朝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成了唐朝发展丝绸之路的重要基础。

西域被初步制度设定成功后,便开始了向完整成熟的体系发展。在此其中,也演变出了多种管理方式,对丝绸之路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丝绸之路发展时期的逐步改革

唐朝宣布西洲建立的同时,也开始推行着府兵制,留守驻扎着军队。在记载之中,西域到底留守了多少兵力,没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数字。

但可以查证的是,名将侯君集所率领的军队,大部分都留在了当地。而且西域的位置很重要,留下重兵防守,也是必须的准备。

史书记载,唐朝分别在西洲设立了前庭府、岸头府、蒲昌府、天山府这四府之兵。府兵制度是维护丝绸之路的根基,也是管理体系之一。

除此之外,唐朝还在西域各州县中,建立了唐朝户籍制度体系。朝廷开始普查人口,落实相应的法律规定。同时,朝廷还在西域设置了僧籍制度,形成了一套相应的户籍制度。

在吐鲁番出土的文书中,有一份《唐西州某乡户口账》,也可以证明户籍制度在西域落实的情况。

伴随着户籍制度的落实,相关的移民政策也实施了下来,成为了管理丝绸之路的方式之一。移民的政策大致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在高昌曾经的核心家族,被当成了战俘送到中原。

在《资治通鉴》卷一九五的记载中,曾提到过名将侯君集说:“君集虏高昌王智盛及其群臣、豪杰而还。”

这些高昌的重要的人物,大部分都被安置在了长安和洛阳。他们并没有遭受什么虐待,有的人还在唐朝当了官,过上了还算不错的生活。

但是在这种移民政策下,也给西域的人口减少造成了问题。在后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朝廷也实施了第二个方向的政策,将一些无罪的高昌人进行释放,又迁移了一部人去了西域。

人口问题解决后,在管理方面,也要配备一定数量的官员。在官职转换的制度上,也是治理和管控丝绸之路的方式之一。

唐太宗曾经专门派了一名五品官员作为使者,他来到了西域地区,在当地将高昌旧时期的官人,和一些很有威望的民间领袖,都授予了相应的官职。

他们的官员品质进行了转换,将高昌官员等级转换为唐朝相应的品级。在这种情况下,高昌一些官员依旧维护了自己的社会地位,也促使当地的局势更加稳定。

在官员制度的管理模式下,不仅减少了内部冲突,还为唐朝赢得了不少人才。在文化和贸易制度等相关方面,也进行了统一的管理和转变。

自从高昌平定后,唐朝设立的新体制,在西汉原有的体制上起步,而都护府的设立,更是一种体制继承的表现。

但是在这个时期,单看西州和庭州两个地方看,还是西洲受到的重视更多一些,而庭州逐渐沦为西州的下级。不过到了后期,两州的地位在发展中,又发生了一些转变。

北庭都护府设立的重要意义

庭州在唐朝发展有一段低谷期,经营西域以后,丝绸之路的中心基本上都是在西州。西洲是政治和军事的中心,所管理的事务也很多。

可是在后续的发展中,因为庭州与外敌接壤,发动的战争次数也比较多。渐渐地,朝廷也对庭州开始重视了起来。

庭州位于天山北部,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在发展中,他逐渐成了丝绸之路的北部政治中心。

这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条件便利,对游牧民族的生活,以及丝绸之路的发展,都有很重要的积极作用。

庭州逐渐成长为重要的军事防御阵地,外敌来犯的时候,也往往是以庭州作为突破口。

在《新唐书》的记载中,曾经记载了担任过宰相的来济,战死在了庭书的记载。其中写道:“龙朔二年,突厥入寇,济总兵拒之,谓其众曰:吾尝絓刑罔,蒙赦死,今当以身塞责。遂不介冑而驰贼,没焉,年五十三。”

这也是庭州金山都护府建立的背景,都护府设立成功后,便一直在进行着更新和发展,军事实力也在不断地加强。

而西洲和庭州也在共同地发展,丝绸之路的管理模式,也逐渐地进入了稳定期。在这个阶段,两州的管理模式持平,属于相互支持的机构。

随着北庭都护府的建立,又将天山北部的一些地区,纳入了庭州的管控范围。在地理位置扩大的同时,相应的军事实力也再次提高。

而庭州也在向着北庭进行转变,治理资源逐渐向北庭倾斜。渐渐地,北庭成了西洲的上级。

在日常管理中,西洲成了北庭的大后方,也逐渐演变成了丝绸之路的管理日常。过渡到北庭都护府时期后,唐朝对丝绸之路的管理体系,基本上就已经成熟了。

西汉时期地开辟了丝绸之路,也探索出了丝绸之路管理的方式。汉朝的这种制度,也被发展和沿用了下来。

随着庭州的战略地位提升,最终也形成了以庭州为中心的北庭都护府,形成了新的军政体制。

天山北部的北庭都护府,与天山南部的安西都护府齐头并进,成为了管理丝绸之路和西域的两大机构。

而北庭都护府,也是在多年的摸索和研究上,几经创新而演变出来的体系。他显示出了,历史发展的螺旋上升特性。

这也标志着,唐朝西域和丝绸之路的管理体制,最终发展成熟,转变为完成的制度沿用下来。

唐朝探索出来的这种管理体制,确实也在维护边疆稳定,保持丝绸之路畅通,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

这也对唐朝贸易发展,以及经济实力的提升,有很多不可或缺的重要功用。在种种新体制的管理下,西域也从内乱时期,开始了辉煌发展的阶段。


参考资料:

1. 北庭与唐朝的丝绸之路管理{知网}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丝绸之路   唐朝   西域   天山   西汉   朝廷   官员   时期   制度   地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