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魏蜀君弱臣强,为何君主下场不同?根源在于“信仰”二字

中国历史上的朝代更迭在史书记载上俨然只是寥寥几笔,然而其中的辉煌落没却是在几经辗转之后,饱含英雄热血才有的结果

东汉末年时期三国鼎立的局面,也将君臣的纠葛和朝廷的衰败体现的淋漓尽致,三家归晋后,魏蜀吴三国君主的下场也各有不同

如果要形容三国时期的君臣,那么君弱臣强再合适不过。曹魏亡国的主要原因就是朝政完全失手于司马。从司马懿开始,曹魏的下场便已经隐约预见,直到曹奂登基,已是形同傀儡皇帝;而蜀汉刘氏之臣可谓皆为忠义之士。

诸葛亮在《出师表》的叮嘱却不被刘禅牢记,蜀汉的灭亡也是在冥冥之中注定的后果。魏蜀君主下场不同,究其原因也在于君臣两方的“信仰”冲突

一、曹魏之亡,司马取而代之

1.汉献帝受制于曹操,无勇再造河山

东汉末代皇帝汉献帝刘协一开始受制于董卓,董卓伏诛之后,又受制于曹操,后来在压迫之中终于起兵造反,但却失败,终究还是在曹氏胁制之下走完一生。

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位,届时蜀吴两方势力皆有心北上中原,但也不足为惧。新朝的建立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在各方势力压迫下,刘协最终还是将帝位禅让给魏王曹丕,结束了他傀儡般的一生。

刘协一生都在被推着牵制着,中途的反抗也在一夕之间就被压下去,自此再无勇造就属于自己的大好河山。若说曹操是野心之强大,那么刘协就是被长期压迫后的软弱。生于乱世,步步受制于人,曹氏之强致使刘氏的没落,汉代也最终因为君弱臣强而走向结局。

2.曹奂称帝形于傀儡,再步后尘之路

曹丕即位后,也逃不过同样的命运。司马懿才华绝伦,曹丕能称帝离不开他的辅佐,然而司马氏的不断成长,就必然影响曹氏的帝王道路。高平陵事变后,曹魏的军政基本尽数落入司马氏手中。

这样想来,假如曹丕能彻底控制司马懿,曹魏最终也许不会走到尽头。但君弱臣强的结果就是此消彼长,当臣子的野心和能力到达了一定的程度,那就意味着君主的道路也即将走到了尽头。

曹奂登基后也走上了汉献帝刘协一样的道路,成为了司马氏的傀儡皇帝,但曹奂的结局却是比刘协要好上许多,可以说是亡国之君里下场最善终的一位了。司马氏建立晋王朝,封曹奂为陈留王,食邑万户,还准予使用天子旌旗,待遇非常之好,最后于乱世中善终。

3.曹魏最终无法继续,司马氏取代之

曹魏的灭亡其实在建设之初就足以预见,曹操想建立的是统一的国家,不愿意分割,所以直到死也不愿意称帝。况且曹操为人谨慎,就算称帝也是要堂堂正正,不愿背负骂名,而这对当时以汉献帝之名行事的曹操来说,如若称帝便是违背常纲,是要被世人唾弃的。即使曹操并没有称帝,但他的权利却与帝王无二。

而司马懿的出现无疑是给曹氏在军政上的一大利器,曹丕在司马懿的辅佐下称帝,但利器也往往会伤人,司马氏的取而代之也并非是空穴之谈。晋武帝司马炎在位初期,明治国家,也造就了“太康之治”的繁荣盛世,之后又统一了蜀吴两方势力,实现了统一。

二、蜀汉之亡,忠臣之心陨落

1.刘禅听信小人谗言

相比较曹魏的灭亡,蜀汉的落没更具有戏剧性。诸葛亮临终前给刘禅的叮嘱,《出师表》中写道:“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让其善用忠良之臣,不得偏听偏信小人之言。

在黄皓参与朝政之后,刘禅便听信小人谗言,蜀汉更是每况愈下。黄皓排除异己,每日以善言作伪蛊惑刘禅,本身刘禅就不是善于争辩是非之人,在黄皓的专秉朝政之下,更是将忠臣良将之心伤得彻底。

也是在司马氏执政曹魏时,对外攻打蜀吴两国,刘禅更是听信黄皓不把外战放在心上,导致魏司马氏成功伐蜀。

2.忠臣将士不得善终

此战之后,蜀汉忠臣良将几乎尽数不得善终,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宁死不屈。而刘禅更是在失去大势之后,料到亡国的必然,最终选择了投降,而后移居魏国都城洛阳,且封为安乐县公,就这样刘禅在洛阳安乐地度过余生。

而那些为蜀汉鞠躬尽瘁的忠臣良士却至死尽忠,《华阳国志》中写道:“维教会诛北来诸将,既死,徐欲杀会,尽坑魏兵,还复蜀祚”就这样,本来还有一线希望的蜀汉复苏,也在计划败露之后彻底灭亡。

3.蜀汉君主而非中兴之器

如果说曹魏的君弱臣强是君主无法掌控野心能力之大的臣子,那蜀汉的君弱臣强便是君主的软弱无能框死了忠臣将士的萌芽。

常璩对刘禅的评价是“主非中兴之器。”也就是说本身刘禅的性格和能力都不足以支撑他当皇帝,就算满朝文武皆为名臣忠直之士,也没有办法改变蜀汉外强中干的事实,实则蜀汉的灭亡是在刘禅登基后就已经可以预见的结果。

三、君弱臣强,“信仰”之冲突

1.君弱臣强,势必倾斜

君弱臣强的局面容易造成一国之内的势力倾斜,当这种倾斜达到一种恒定的状态,就会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信仰”概念,而此时的冲突就势必会对之后的发展隐患埋下种子,魏蜀的君主结局走向,其根源就在于“信仰”二字。

从曹奂的结局中就能看到,司马氏对曹奂的善待源于自身对曹氏的愧疚,以及民生的众口悠悠。司马氏能走上帝王的道路这其中不乏曹氏之前的照拂,若是对曹奂加以制裁,那必然不能让百姓相信,受过曹氏恩惠的司马氏会善待自己的子民,这是其一。

其二,司马孚的忠臣之心也对曹奂的结局有一定的影响,同身为司马氏,但司马孚无心朝政权谋,直到死也称自己是魏臣

因此,曹奂的结局也是“信仰”冲突的结果,只不过这种冲突属于正向的,而曹奂本身也有一个正向的结局。

刘禅的性格软弱识人不清,都是蜀汉灭亡的导火索。在经历国力衰败的情况下,他选择的不是与之共患难,而是对魏投降,这也是“信仰”的崩塌,而他的忠臣良将们却战斗到最后一刻,这也是坚定的“信仰”。

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种“信仰”也是盲目的,对于自己的君主一味的信任和保护,难道他们不知道刘禅并不适合当君主吗?可是对于一生忠于主上的臣子来说,即使知道也要在心里一遍遍告诫自己,不能违背君主的意志,这是他们的“信仰”。

可是这些刘禅并不能理解,所以说,这两者的“信仰”冲突导致了负面的结果,而蜀汉的灭亡也是这两者冲突的负面结果。

2.“信仰”支撑,走向皆为必然

“信仰”二字说来轻巧,但是对于真正有“信仰”的人来说,这是一生要奉行的概念。纵观魏蜀两国,曹操不愿称帝的原因之一是受君臣之间的枷锁禁锢,可见君臣的“信仰”同频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

接着曹氏和司马氏的“信仰”冲突,刘禅与忠臣的“信仰”冲突都是影响着魏蜀两国走向的重要因素。

君臣之间的“信仰”冲突在乱世中是无法消除的,三国鼎立的局面本身就会造就多种的信念方式存在,臣子们有的各为其主,有的野心勃勃,有的伺机而动。

君主们则更是在这乱世中每日忧心忡忡,所以君臣之间的“信仰”冲突在乱世之中无论如何都会引起混乱的局面。而乱世中分割势力的各方走向也会在冲突的影响下有必然的走向,或繁盛,或衰败。

总结

如果说三国魏蜀的君臣之差造就了二者的不同下场,那么君臣二者之间“信仰”的冲突就是致使这种结果产生的根源。

在生逢乱世的当下,无论是君主还是臣子,对日后的局面都是无法预料的,哪怕再料事如神的诸葛孔明,也在其死后无法掌控刘禅天生软弱的性格和不辨是非的愚钝,而一生勇武狠绝的曹操也并不会想到自己惦念的江山会拱手让与他人。

建立晋朝的司马炎也不会想到自己日后会在骄奢淫逸中忘记民生之根本,藩王的设立会为“八王之乱”埋下隐患

所以历史的走向早在身处乱世洪流中的君臣们最初的选择时就已经特定,而这冲突产生的根源就是“信仰”。

参考文献:

1. 《三国志·诸葛亮传》卷三十五——诸葛亮,《出师表》

2. 《华阳国志·刘后主志》卷七——常璩

3. 《三国志·卷四十四·蜀书十四·蒋琬费祎姜维传第十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蜀汉   君主   司马   臣子   朝政   忠臣   乱世   下场   冲突   结局   走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