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袍中的“密码”

一提到清代皇袍,多数人会立刻联想到“清宫戏”中皇上的穿着:一袭明黄的长袍,上面有龙盘绕。殊不知,皇袍其实有着繁复的种类和式样,皇帝在不同的场合穿着都会有所不同。


清代皇帝的服装,并不只是一件衣服那么简单,它早就超越了蔽体御寒的实用功能,而具有了“严内外,明等级,辨尊卑”的社会属性,皇袍的颜色、款式以及其上细田微的纹样,无不具有深刻的含义。故宫博物院的清代服饰专家房号宏俊,带你解读皇袍之中的“密码”,寻找这一针一线背后的历史溪深意。


“电视皇帝”乱穿衣

近年电视上的清宫戏很火,而无论戏说还是正说,影视作品中皇帝的穿戴却常常出错。有专家指出,有的影视剧中皇帝穿龙袍却戴朝冠,搭配“牛头不对马嘴”;还有演员服装在胳膊上出现的龙纹式样也不对,皇帝服饰上哪里出现龙纹、出现的形式和数量都有严格规定。


目前大众中普遍存在对皇帝服饰的误读,这当然与影视剧作者对清代服制的不了解有关,但也有研究机构对大众的宣传过少的因素。清代皇帝的服装基本上分为礼服、吉服、常服、行服、雨服和便服几类。其中礼服包括朝袍、端罩(一种外褂)和衮服(既可与朝袍套穿,也可与龙袍和常服袍一起穿的衣服);吉服包括衮服、龙袍;常服则是介于礼服和便服之间的一种服装;外出或打猎穿行服,雨雪天穿雨服。可见,人们平时常说的“龙袍”,其实只是作为皇帝吉服中的一个门类而已,主要用于重大吉庆节日以及先农坛皇帝亲耕等场合。而观众在影视剧中看到的皇袍,更多的是属于常服或便服这一种类。


在清代皇帝的几大类服装中,朝袍是皇帝在登基、大婚、元旦祭天地等重大典礼和祭祀活动时所穿的礼服,根据季节不同又有四季适用的多种质地,颜色也并不是明黄色,而有明黄、红、蓝和月白(浅蓝)四种颜色。按清朝《大清会典》规定,皇帝朝服一般“色用明黄”,还用于御殿朝贺及地坛祭地、先农坛和祭太庙等场合。其他颜色则在祭天和天坛祈谷时用蓝色,日坛朝日用红色,月坛夕月时用月白色,即浅色蓝。


朝袍的基本款式是上衣、下裳相连的长袍相配而成,通身绣三十四条金龙,两袖各绣金龙一,披领绣金龙二。另配箭袖和披领,二者是清代朝服的显著特色。此外清代服饰制度还规定,穿不同的服装,要与不同的冠帽如朝服冠、吉服冠、常服冠行服冠相应,且腰间都要系相应的腰“带”,穿朝服系朝服带、穿吉服时系吉服带等。


“龙袍”之上不仅龙唱主角

那么,作为皇帝吉服之一的龙袍,上面是布满了龙的图案吗?


其实,不然,龙袍上除了龙唱“主角”之外,还充满着形形色色的“配角”,甚至连平时人们不大喜欢的蝙蝠也在其中。


龙袍上每个图案都有丰富的含义。以乾隆明黄缎绣五彩云蝠金龙十二章吉服袍为例,该龙袍通身绣九条金龙。正龙绣得正襟危坐,一团威严,行龙绣得极富活力,似动而非动。四条正龙绣在龙袍最显要的位置--前胸、后背和两肩,四条行龙在前后衣襟下摆部位,这样前后望去都是五条龙,这寓意着九五至尊。但是这样粗略地算下来却只有八条金龙,这与史书上记载的有出入,于是有人猜测皇帝是真龙天子,本身就是一条金龙,穿着龙袍后金龙就达到九条了。其实不然,这第九条金龙绣在里面的衣襟上,要掀开外面的衣襟才能看到。


龙袍上还绣以五彩云纹、蝙蝠纹、十二章纹等吉祥图案。五彩云纹是龙袍上不可缺少的装饰图案,既表现祥瑞之兆又起衬托作用。红色蝙蝠纹即红蝠,其发音与“洪福”相同,也是龙袍上常用的装饰图案。在龙袍下摆排列着代表深海的曲线,这里被称为水脚,水脚上装饰有波涛翻卷的海浪,挺立的岩石,这种纹样被称为“海水江崖”,寓意福山寿海。


黄袍上还有人们最容易忽略的十二章纹样,它包含了至善至美的帝德,象征皇帝是大地的主宰,其权力"如天地之大,万物涵复载之中,如日月之明,八方照临之内”。


马蹄袖披肩领象征骑射征战

清代的冠服中保留的民族特色与狩猎民族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具有深刻的意义和内涵。如帝后朝袍上的马蹄袖、披肩领和皇后两肩所饰被称为“缘”的半月形装饰,分别象征着马蹄、弓和马鞍的形象,将满族骑射征战“马上得天下”的辉煌历史充分表现了出来。尤其是满族传统服装的箭袖,入关后虽然失去实际作用,但箭袖却作为满族的行礼动作(即满语中的“放哇哈”)得以保留。箭袖又称马蹄袖,平时挽起成马蹄形,一遇到行礼之时,敏捷地将“袖头”翻下来,然后或行半礼或行全礼。这种礼节在清朝定都北京以后,已不限于满族,汉族也以此为礼,以示注重守礼。因此马蹄袖以遮手可御寒,挽起放下可行礼,既具有实用功能,又有很好的装饰效果,而被人们誉为“反映清代历史的象形文字”。清代帝王服饰正是这样,把传统特色与本民族元素完美地融合,而除了在服装的方寸之间,满、汉两种文化也得以在更广阔的天地和平共处。


穿错衣者杀

早在崇德时期清皇室就定下了“上下冠服诸制”和不得“变本忘先”的训诫。皇帝每年秋审,对“服制斩犯”达到近乎疯狂的残酷。据乾隆四十七年(1782 年)九月《清实录》中记载:“丙午,上御依清旷勾到,秋审官犯、服制及云南、贵州情实罪犯。停决官犯斩犯六人、绞犯四人、服制斩犯四十二人、云南绞犯七人、贵州斩犯一人,绞犯八人……"可见因服制被斩首的犯人在死刑犯中占相当大的比例。


然而,到了清代晚期,在冠服制度上虽然更注重繁文缛节,但实际上随着政权的衰落,有些制度已经变样,不免有些随心所欲,对服制的管束也日渐宽松。房宏俊研究员说:究其原因,除了盛世奢华和乾隆实行怀柔政策外,另外的因素就是法不责众与实出无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0

标签:龙袍   满族   乾隆   朝服   纹样   便服   马蹄   清代   皇帝   密码   服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