权威发布丨2022年中国消费十大热点出炉

在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多重作用下,生活的每一项变化都可以在居民消费中捕捉到。

这一年,从消费券到政策组合拳,当稳增长的希望更大程度上寄托于消费时,消费在拉动经济增长中扮演了更加重要的角色。

这一年,伴随新技术和新媒介的不断发展,居民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逐渐呈现个性多元化和结构升级趋势。

这一年,以潮流夜市、后备箱集市、社区民生夜市、音乐角市集等为代表的新型消费场景加速涌现,它们“小而美”又不失“烟火气”,激发了人们的消费热情。

在疫情影响下的2022年,我们继续从媒体的视角观察消费,从经济和社会的角度聚焦消费,我们看到,消费既关联经济增长,也关联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围绕创新供给,用好政策工具,既要大力巩固传统消费,也要积极发展新兴消费;既要着力提升城市消费,也要继续扩大乡村消费;既要促进实物消费升级,也要优化服务消费供给,把更多的消费活力释放出来。这也再次印证,只要有创新、优质的供给,就有望培育市场的增长点。

告别2022,疫情的阴霾正逐渐消散,消费市场也在加速回暖。中国商业联合会与中国商报社共同评选出“2022年中国消费十大热点”,着眼“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以期从消费市场变化中找出经济发展新趋势,积极识变,科学应变,迎接更加明媚的2023!

1. 《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发布,明确2035年消费和投资规模再上新台阶。随着顶层设计的出炉和消费提质升级的加速,扩大内需必将激活经济“一池春水”

关键词:促消费 扩内需 基础性作用

消费已成为新时代扩大内需的重要动力来源。2022年,随着稳经济促消费政策的推进落实,我国消费市场总体延续恢复增长态势。然而,受疫情等超预期因素影响,实体零售、餐饮、住宿等行业仍面临不小压力,因此促消费政策仍需接续发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从新时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出发,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明确要求“把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机结合起来”“着力扩大内需,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作用”。

2022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2022—2035年)》,全面阐释我国实施扩大内需战略的规划背景,明确总体要求,提出政策举措。作为我国扩大内需的顶层设计文件,纲要明确指出,“坚定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培育完整内需体系,是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必然选择,是促进我国长远发展和长治久安的战略决策”,并围绕扩大内需详细阐述了背景、意义、发展目标等关键内容。

点评:扩大内需是“十四五”乃至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的战略安排。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是充分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主动选择,是应对国际环境深刻变化的必然要求,是更高效率促进经济循环的关键支撑。立足新的历史条件,推动扩大内需战略顺利落地,必须坚持系统观念,把握基本原则,做到纲举目张。

随着稳经济促消费政策的推进落实,我国消费市场总体延续恢复增长态势。(中国商报记者 彭婷婷/摄)

2.促消费政策贯穿全年,消费券花样繁多,成为“撬动”消费市场的重要方式,带动“烟火气”回归

关键词:政策“组合拳” 消费券

随着国务院相继发布《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和《扎实稳住经济的一揽子政策措施》,2022年,各地纷纷把发放消费券作为推动消费恢复增长的一个重要抓手,餐饮、汽车、家电、百货、文旅等成为消费券覆盖的主要行业。

发放消费券不仅能迅速刺激居民消费的快速增长,还可发挥消费券撬动作用,提振居民消费信心,充分释放全社会的消费潜力,推动消费市场稳健复苏。据统计,疫情防控期间消费券的杠杆效应普遍达到3倍以上,在有些城市甚至达到9倍以上。与此同时,数字人民币试点应用也为消费添把火。多地发放数字货币版本“消费券” 促消费,目前,数字人民币的试点场景已涵盖众多消费场景,试点区域也从一二线城市到全域铺开,用户可得性和便利性已得到极大提升。

点评:为促进消费市场加快恢复,一年来,全国多地发放的消费券极大促进了居民消费意愿的修复。同时,消费券拉动领域指向明确,为促进绿色低碳发展和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的服务业消费回升提供助力,带动全国各地“烟火气”加速回归。

3.新能源汽车“一车难求”,消费者体验需求多元化,销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行业发展驶入“快车道”,“中国制造”愈发受到全球市场认可

关键词:涨价 出口 特斯拉

当前,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迅速,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

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驶入“快车道”。在多项利好政策的助推下,新能源汽车产销两旺,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一方面,消费者对品质化消费、绿色消费的需求逐步增加,绿色升级类消费需求持续释放;另一方面,新能源车型逐渐丰富,产品竞争力持续提升,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不断取得突破,产品升级带动行业向上发展。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2年1月—11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625.3万辆和606.7万辆,同比均增长1倍,市场占有率达到25%。展望2023年,仍有望保持较好的同比增长。同时,政府和各大车企都在积极推动充电桩建设,为提升新能源汽车用户的补能体验打好设施基础。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高速发展,也带动中国品牌汽车的升级。专注新能源汽车生产的中国新势力品牌,已成为汽车消费市场的主力军。我国已成为全世界新能源汽车最大的生产、消费、出口国,新能源汽车产业正在带动中国汽车产业实现快速弯道超车。

点评:从市场发展看,我国新能源汽车趋向良性发展,消费者认可度日益提升,未来将进入打造新能源汽车优质品牌的高质量发展阶段。一方面,新能源汽车产业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不断优化用户的出行体验;另一方面,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公共政策要具有可持续性,而且要根据现实情况及时进行改进完善。

在多项利好政策的助推下,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驶入“快车道”。(中国商报记者 彭婷婷/摄)

4. 绿色消费正当时,新式消费业态日益丰富

关键词:绿色消费 用户细分 低碳产品

近年来,我国消费规模稳步扩大、消费结构持续优化、消费业态日益丰富,发展型、享受型消费进一步壮大,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不断巩固。

具体而言,在国家双碳政策推动下,产业绿色化发展成为大势所趋,绿色家电、绿色家居等绿色产品实现较快发展,绿色消费正成为促进消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和新的增长点。同时,在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的背景下,养老需求得到释放,银发经济不断升温,正成为拉动消费增长的新动能。

此外,在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支撑下,信息消费正以前所未有的发展态势丰富着人们的消费选择。通过数字化赋能,实现行业效率的进一步优化、销售渠道的进一步拓宽,为消费行业打开盈利增长新空间。

点评:促进绿色发展,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相关政策的逐步落地见效,绿色消费方式正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自觉选择,绿色低碳产品的销量和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一些重点领域企业也更加主动地向绿色转型。绿色行动和低碳生活方式已成为社会潮流并将持续下去,用户需求的细分推动趋势品类的不断发展创新。

5.新国货渐成顶流,年轻人更爱国潮风

关键词:国潮 新消费 Z世代

向“国潮”靠拢, 已成为国货品牌争抢流量和销量的关键。

抖音电商平台发布的“双12”数据显示,12月1日至12日期间,花西子玉容养肤气垫、自然堂水乳四件套、福牌阿胶糕、蔡林记热干面,以及鲁花芝麻香油位居销量排行榜的前五名。另外,“京东11.11趋势”显示,在健康服务、家居日用、生鲜、食品饮料以及服饰内衣等领域,打上“国潮”标签的产品更受消费者的关注,三只松鼠、小米、华为、福临门、李宁、安踏等品牌的热度较高,沈大成抹茶牛奶青团、大白兔香氛保湿护手霜、杏花楼开袋即食酱鸭、知味观龙井茶酥、同仁堂七子白面膜粉等商品均有不错的销量。

2022年已是“国潮3.0时期”,“国潮”不仅限于实物,更包含民族文化与科技骄傲的潮流输出。以手机行业领衔,服饰、汽车、美妆、食品、家电等品类均实现了研发与生产技术的快速提升,是搜索热度增长最快的六大品类。是互联网给了国货品牌“弯道超车”的机会,但是国货品牌仅仅留住消费者一时的热情还远远不够,实力和内涵才是其“长红”的保障。

点评:2022年,年轻消费者比以往购买了更多的国货商品。中国品牌也正在通过创新研发而不断提升产品品质,拥抱年轻消费者。疫情之下,中国品牌承担着保供给的重要任务,培育了时下年轻人的国货消费习惯。

2022北京冬奥会期间,冰墩墩、雪容融备受消费者青睐。(中国商报记者 彭婷婷/摄)

6.冰雪运动升温,小众运动出圈,健身新场景为体育消费注入新活力

关键词:冰雪运动 小众运动 健身新场景 体育消费

2022年体育消费领域热闹非凡。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让越来越多人种草冰雪运动,“冷资源”正逐步变成“热经济”;露营、骑行等小众运动在社交平台出圈,也带动了巨大的消费需求。这些运动的火爆不仅带动了相关装备行业、培训行业的发展,也激活了体育旅游行业,焕发城市经济活力。

2022年,刘畊宏“毽子操”的走红改变了大众对于健身场景的认知。除了在家跟着直播平台上的健身教练跳操,还有很多消费者购买居家智能健身设备进行锻炼,让客厅秒变健身房。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健身设备已越来越智能化,可以提醒纠正错误动作、与用户互动,还可以推荐具有个性化的健身内容。可以看出,依托AI等高科技,健身新场景不断涌现,为体育消费注入新血液。

研究数据显示,到2025年,我国体育消费规模将增长至2.8万亿元,复合增长率超过13%。各界对体育消费发展前景十分看好,随着全民健身意识的进一步提升,体育产业的发展将驶入快车道。

点评:在全民健身和消费升级的大背景下,小众体育运动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正成为越来越多人运动健身的新选择。随着技术发展以及政策推动,未来体育消费领域将更加红火,也将为体育强国的建设添砖加瓦。

7.食品安全敲警钟,零添加成食品高价代名词

关键词:零添加 食品安全

2022年,食品安全事件备受关注。前有康师傅、统一等方便面巨头因“老坛酸菜风波事件”整顿生产线,后有国内调味品龙头海天味业陷入“添加剂国内外双标”舆论风波,引爆大众对食品安全、食品添加剂的争议。

值得关注的是,目前,国内部分食品企业的“零添加”概念仍有炒作泛滥之势,宣称“零添加”已成为不少品牌的营销法宝。商家利用消费者对健康的向往,玩起文字游戏,而消费者却因为搞不清概念而被误导消费。

作为从事食品加工行业的经营者,应当清楚“零添加”的含义,谨慎在外包装上印上“零添加”字样,避免产生恶意诱导、误导消费者的嫌疑。当然,消费者也该吃一堑长一智,对食品添加剂持冷静的态度,仔细辨别相关产品。

点评:食品安全无小事。海天事件所引发的舆论和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相关行业、企业对食品添加剂的全民科普力度有待加深,也折射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焦虑。作为食品工业现代化的产物,食品添加剂,更需要消费者理性看待。

食品安全无小事,2022年多起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相关行业、企业对食品添加剂的全民科普力度有待加深,也折射出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焦虑。(图片由摄图网提供)

8.本地游之外解锁新业态,新十条助力旅游市场回暖

关键词:政策扶持 新业态 新十条

2022年,多数游客仍选择为期1至3天的本地游、周边游作为主要出行方式。不过,随着时令和节日的不同,人们探索出了多种旅游新业态。

为了避免知名景区“人从众”的现象影响游玩体验,2022年国庆节,人们开始热衷于小众、冷门的旅游目的地,黑龙江鹤岗、汕头南澳岛、重庆酉阳等地进入大众视野。正是“冷门”的火热,让旅游行业重新开始审视常规经营思路之外的更多可能,以市场为导向,坚持升级创新。

这一年中,有关部门也在不断发布政策,推动旅游行业积极发展。2022年1月,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3月,文旅部发布了《关于抓好促进旅游业恢复发展纾困扶持政策贯彻落实工作的通知》;5月,文旅部发布《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加强疫情防控科学精准实施跨省旅游“熔断”机制的通知》;11月,文旅部发布《关于进一步优化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科学精准做好文化和旅游行业防控工作的通知》。真正的转折点来自于12月,《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即“新十条”)的发布,点燃了寒冬中的元旦和春节市场,机票、酒店搜索预订量激增,使得旅游行业就此迎来重要转机。

点评:2022年的国内旅游市场以本地游为主基调,在游客和从业者的共同努力下,解锁了更多新业态。随着多项扶持政策以及“新十条”的发布,旅游需求被进一步释放,旅游行业的常态化发展也近在眼前。随着用户出游信心的持续恢复,周边游、自驾游预计率先回暖。

9.资本趋冷,终端降温,茅台酒成为行业风向标,白酒行业加速向高质量发展转型

关键词:降温 分化 高质量

经历过前几年的火爆行情,中国白酒行业2022年面临巨大转折,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型,白酒市场日渐回归理性,资本、渠道、消费各个层面都有所降温。

白酒行业龙头老大贵州茅台股价和市场终端价一起下滑,市场炒作茅台酒热度有所衰减,2022年10月,贵州茅台股价还创下了4年以来的单月最大跌幅,这也给整个白酒行业的发展泼了一盆“冷水”,“降温”作用明显。

白酒市场正加速分化,多元化格局逐渐形成。中高端白酒延续高速增长态势,尤其是次高端白酒增长势头良好,白酒上市公司起到了较好的示范作用,白酒行业发展格局从一家独大向一超多强转变。而与此同时,大量中小酒企发展举步维艰,市场拍卖老牌区域酒企的事件时有发生,部分中小酒企或将陆续退出市场。未来,白酒企业间的竞争将是产品品质、品牌塑造、消费者维护等综合实力的大比拼。

点评:虽然2022年疫情反复、需求疲软对于整体白酒消费存在一定冲击,但对于高端白酒来说,随着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持续增加,高端白酒的需求较为刚性,市场增长相对更加稳健。在消费结构和人口结构出现变化的背景下,白酒的饮用频次与饮用人数或将继续下降,但消费者对企业的服务、产品品质等需求会越来越高。

经历过前几年的火爆行情,中国白酒行业2022年面临着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的巨大转折。(图片由摄图网提供)

10.万物皆可“数字藏品”,合规发展助力行业前进

关键词:防范金融风险 平台激流勇退 法律属性

数字藏品行业风头正盛。当前,数字藏品发行的平台和企业数量已达数百家,其发展方向包括头像、游戏、音乐、数字藏馆等,还吸引了众多国内外知名企业、名人纷纷进军数字藏品领域。

一经发布便抢购一空的数字藏品,亟须行业和政策规范。为防止可能发生的非法炒作、洗钱,以及虚拟货币金融化、证券化风险,行业内多次发布规范和倡议,以遏制这一倾向。各平台也纷纷采取行动,限制数字藏品二次交易。

从法律角度看,数字藏品尚无明文法律规范和法律定义。随着数字藏品诈骗、侵权等案件的发生,与之相关的司法判例越来越多,正逐步填补立法领域的空白。在2022年杭州发生的一起数字藏品买卖合同纠纷案中,数字藏品被法院认为属于网络虚拟财产,其法律属性逐渐明晰。

未来,数字藏品的价值或将不再局限于观赏、收藏范畴,其区块链应用以及确权、确认唯一性的技术手段,在与实体企业发生联系后,或许会为社会带来更富有价值和应用性的解决方案。

点评:2022年,是数字藏品在争议中前进的一年,也是逐步迈向规范化的一年。数字藏品作为文化的新形态,自带热度和流量。数字艺术的价值,除了欣赏、收藏之外,在助力实体经济发展上亦大有可为。目前数字藏品领域仍处于蓝海,而更加完备的政策法规、更加自律的行业规范将有助于数字藏品行业获得更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3

标签:扩大内需   热点   藏品   新能源   疫情   食品安全   白酒   中国   年中   消费者   权威   政策   我国   数字   品牌   行业   汽车   市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