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大脑》:我们是在玩手机?还是手机在玩我们?

数码时代的来临,让我们对广阔世界与浩瀚宇宙,感觉不再遥远与陌生,一个搜索,就能送来想要知道的信息与图景;远方的朋友与家人,“相思相见知何日”的无尽思念、千里之遥不再是问题,一个远程视频,就让思念的人立刻出现在屏幕前,思念、信件是何物?好像有点陌生;别处的景,他人的生活,远近发生的事,一个小小屏幕,都会让观者,看不完的看,读不完的读,永远有下一页在等着你,没有尽头……


数码产品,成了现代人生活中离不开的贴身物件、“全民恋人”,特别是手机,几乎寸步不能分离。“你在干什么呢?”“玩手机呢!”这一呼一应似乎非常正常,但真的是我们在玩手机吗?有很多学者提出了一个令人们关注的课题:“是我们在玩手机?还是手机在玩我们?”


沉浸在手机等数字化的潮流中的我们,只知漫游其中,朝暮而已,但却不知道,它们带给我们消遣的同时,也带走了我们好多的珍贵。


瑞典心理健康专家安德斯·汉森,基于此,根据相关研究成果及脑科学、心理学知识,写成《手机大脑》一书,旨在能让更多的现代人看到,数字化时代出现的焦虑、抑郁、睡眠质量下降等问题不容小觑,是时候该做出科学合理健康的行动了。

我们都熟识的Facebook创始人肖恩·帕克说:“我们是如何夺走人们的时间和精力的?我们只是利用了人类心理的弱点。再放入了一点点多巴胺。”


数码产品的各种APP、各种社交媒体、各种平台的设计,目的就是让更多的人投入更长的时间,与数字网络相融通。


有数据显示,我们每天与手机亲密接触的次数高达2600次,几乎每隔10分钟就会拿起手机看一下,“低头族”成了当今时代的一个缩影。


多么惊人的数字!


我们的大脑天生,就有一种能量——多巴胺,它是决定让我们把注意力放置在哪里的物质,那一桌美食,顿时让我们眼光一亮,哈哈,可以美美饱餐一顿了!这种快乐就是多巴胺给予的,然后坐下来,大吃嗨吃,然后就是幸福的内啡肽来了。


我们爱不释手的手机也是完全复制这样的程序:我们的大脑喜欢新鲜事物,这是本能,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我们只对新鲜事物、难以预测的事物、崭新的环境、陌生的人、新鲜的体验等感兴趣、有期待,这种兴趣、期待让大脑分泌多巴胺,多巴胺决定了我们的注意力将要投向的地方,而手机的每一次音起,就是多巴胺的来临,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拿起,了却一份新奇心,才算作罢。这是我们通常的行动,却是让我们的工作与学习中的注意力很难集中的原因,分神始终是与聚精会神相背离的。

发朋友圈的动态有多少人点赞,朋友来没来信息,那个偶像有没有什么新的动态,想去的城市的景点有哪些,最近追的电视剧、玄幻小说是是否更新,美娘的菜谱有没有更多的新花样,人生哲理说今天又会道出什么思想感悟……这些都是我们想触碰手机的“活水源头”,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这才是现今的常态化行为。


但是,就这么个小小的动作,在工作时,在与朋友的聚会时,在闭目养神时,在坐地铁上班时,在晚饭后的散步时,甚至在睡觉中听到时,这些时间里,让我们分神,也让我们更迫切地想知道,究竟是谁的信息?什么信息?它悄悄地偷走了我们的碎片化时间、让我们集中不了注意力专注于一件事情上,甚至在与别人的发的超幸福生活动态中,有了羡慕、嫉妒、攀比、焦虑等不良情绪的产生。


数码产品的出现,让我们平时有着“多任务处理”能力诞生——同时做多件事情,边学习边看手机,边工作边看手机,我们真得都做得很好吗?科学证明,我们的大脑天生就只能在一件事情上集中精力,如果分神给了其他事情,注意力来回穿梭,那结果就不会有专注于一件事情完成得好,这也是“注意力残留”(在前一件事情上徘徊片刻)的一个表现,长时间如此下去,工作记忆力明显会弱化,注意力更是会下降,思考能力也变得低下,长时记忆成为困难。

在孩子方面,数码产品更是易上手不离手的物件。他们的大脑发育未完善,十几岁正是多巴胺分泌最旺盛的年龄段,特别是大脑的额叶,是抵制冲动情绪及延迟满足的作用,要到25至30岁才能完全发育成熟,所以儿童、青少年的自制力差,他们控制不住手机的诱惑,抵挡不住手机的“魅力”,他们更是手机等数码产品的“亲密战友”。有调查显示,十岁出头的孩子使用手机的频率最高。


数码产品给世界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担忧:我们的学习能力下降,注意力很难集中,自身的活动范围变小,甚至连购物都在手机上完成,久坐、眼对着不是青山绿水,而是发散着蓝光的屏幕,可以是几个小时。


iPad研发担任重要角色的托尼·法德尔说:“我从睡梦中醒来,流了一身冷汗。我问自己,我究竟开发了什么东西?每当我把iPad从孩子手上抢走,他们就会像丢了魂一样,整个人变得非常情绪化,一整天什么事也做不了。”


苹果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他的一系列苹果产品,改变了世界很多方面,但他却被《纽约时报》称为“低科技家长”,他早早就洞悉了电子产品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他本人严格限制子女对电子产品的使用,作者在书说,这应该比任何研究结果和科学探讨都更具说服力。


比尔·盖茨,也是同样禁止孩子在满14岁以前使用手机。


他们这些科技大佬的行为,真让我们深思:手机等电子产品,到底应不应走得太近,接触得太频?值不值得我们太过依赖?


作者在书后,为旅行在数码世界的人们提供了安全应用建设性提案:检测使用手机时间,使用闹钟和手表,每天关机1——2小时,关掉所有待办事项,让黑白背景减少多巴胺分泌,专门拿出时间处理短信及邮件,工作中将电话放置别处,与朋友在一起手机调静音,家长做孩子的榜样——少碰手机、多阅读纸质书籍,睡觉前1小时关掉手机,不放置在卧室里。多运动,让大脑通过运动,释放压力,提高注意力。


当养成了与手机适合的碰触频率与来往节奏,恰如其用是不是才是手机等电子产品作用发挥的“恰如其用”。


玩手机可以,但别被手机玩了,才是王道。《手机大脑》一书,用科学引领读者如何真正去“玩”手机,如何与手机保持刚刚好的距离,这本书,值得每一位手机用户抽出宝贵的时间,认真阅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3

标签:大脑   多巴胺   手机   数码产品   注意力   电子产品   孩子   时间   朋友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