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征信巨变:线上信贷链路重塑进行时

文 本报记者 李晖

回顾2022年线上贷款市场,两大监管政策对行业的影响可谓深远——《关于加强商业银行互联网贷款业务管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通知》(银保监规〔2022〕14号)与《征信业务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双剑合璧,直指该业务在个人信息使用方面的不合规和中小金融机构依赖外部风控等展业积弊。

随着两份文件过渡期限(注:2023年6月30日)的临近,行业围绕上述执业纲领的应对与博弈不断,成为了贯穿2022年到2023年的行业焦点议题,也为未来几年内线上信贷链路模式的重塑拉开想象空间。

个人信息“断直连”当前进展几何?哪些关键障碍还未扫清?当前金融机构、数据源平台公司、征信持牌机构、数据服务商多方利益格局发生了哪些变化?未来政策是否还有博弈空间?监管和市场该如何在安全与发展之间找到平衡点?

“断直连”下行业众生相

“2022年到2023年,行业内最大的事情就是个人信息‘断直连’,合同换签,重新梳理业务架构,内审合规重来一遍。其实,业内的放款业务一直在减量。”一位地方城商行内部人士向《中国经营报》记者透露。

根据2022年1月正式实施的《办法》,从事个人征信业务的市场机构,应当依法取得中国人民银行个人征信机构许可;金融机构不得与未取得合法征信业务资质的市场机构开展商业合作获取征信服务。这让金融机构、平台公司、助贷公司、数据服务商在业务流程和行业角色上面临巨变。

首当其冲是拥有数据源和充沛流量的互联网平台。2022年12月初,涉及13家从事金融业务的网络平台公司的个人信息“断直连”试点工作进入冲刺阶段。13家平台公司之一的某机构内部人士向记者透露:试点验收主要是选择几家合作业务量大的重点金融机构,切换系统,把“断直连”的模式跑通。

另一13家平台之一的公司人士向记者直言:“我们没有参股任何持牌征信公司,此前也给银行输出一些数据类产品。但现在,涉及征信的业务肯定不能做(比如多头借贷),一些反欺诈的业务还没有明确规定,业内的观点也不太一样。”

据记者了解,线上信贷公司大规模开展合同换签是贯穿2022年以来征信业务整改的核心环节。一位上海国资背景数据公司高管告诉记者,自2021年下半年以来,金融机构开始密集进行合同换签,即把原来数据源和直接客户签的合同,更换成数据源和征信机构、征信机构和直接客户的两两协议或三方协议。“不过由于市场上持牌征信机构仅有两家,僧多粥少,业务进度缓慢。”

据记者多方了解,在2022年12月初合同换签和13家验收节点之后,目前尚未有进一步监管检查,行业处于观望中。但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自2022年年底以来,一些平台公司和银行已经出于合规考虑停止了与传统第三方数据公司续签新合同,这也直接导致某些金融机构必须收缩消费贷款规模,“因为没有数据培养准确的风控模型了。”该人士称。

从此次个人信息“断直连”的出发点看,监管主要强调三点:一是互联网平台不能输出信用评分用于金融业务;二是数据收集不能直接应用;三是银行业自主风控。

前述城商行内部人士向记者直言:银行自主风控是行业发展的明确趋势,但确实有一部分银行“替代数据”能力有限,需要通过互联网平台或者第三方数据公司进行风控,否则一些消费贷业务不敢推进。“此前数据服务市场竞争比较充分,十几家金融科技公司追着我们服务,挑选余地很大,现在只能对接两家持牌征信,成了我们追着人家。”前述城商行内部人士说。

从市场上仅有的两家持牌个人征信机构的业绩数据看,征信新规的要求明显加快了机构的业务推进速度。以判断征信机构经营规模和市场影响的重要指标“产品调用量”为例,2022年上半年,百行征信累计调用量超过38亿笔,同比增长351%。另一家朴道征信截至2022年11月底的累计线上调用量超过45亿次(这一数据在2022年初仅为6亿次)。

《银行科技研究社》针对近两年银行征信数据服务采购项目的86个项目统计显示,总计中标/入围127人次,百行征信中标44次,朴道征信29次,其他数据服务商基本在个位数。

当前,缺乏自有生态的传统第三方数据类服务商最为焦虑。据记者了解,一些传统数据服务公司此前虽然公开宣布了与百行征信、朴道征信达成战略协议,但实质性数据层面工作进度缓慢。前述知情人士向记者透露:持牌机构非常谨慎,缘于其中涉及合规挑战较大。

该人士进一步解释称:因为这些公司的数据模型合规性难以保证,征信机构想接入就要审核模型,最大程度降低风险。但征信机构不是监管单位,与第三方数据公司有竞争关系,审核模型相当于动了别人“吃饭的根本”,因此很长一段时间都卡在这一环节。

重塑经营模式

从模式上看,“断直连”打破了业已形成的助贷机构与商业银行之间的合作模式,数据经纪商、互联网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合作模式将被重塑,“数据平台—征信公司—金融机构”成为替代数据分享的新发展方向。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科技研究院指出,征信机构作为中间环节介入将切断金融机构与科技平台等的原有直接信用数据联系,有利于从数据采集端廓清市场上的“黑数据”和“灰色产业”,真正做到正本清源、合规致远,降低金融机构经营的合规监管风险。

但在这一过程中,此前形成的市场格局必然受到冲击,各方利益洗牌,市场地位重构。

一位互联网银行高管认为,首先,助贷机构无法直接提供海量客户数据给金融机构,自身具备的科技优势和市场服务权重减弱。其次,商业银行需要快速提升风控内功、加大研发投入,一定程度收缩放贷量,信贷成本有可能被部分抬高。最后,传统第三方数据公司最难,由于其此前业务模式与征信机构的交集最多,定位相似度最高,因此未来如何重新定位最具挑战。

据记者了解,虽然过渡期结束仅有半年,但在实操过程中,各家机构对政策的理解并不一致,在某些方面还需要监管部门进一步明确。“比如是否所有接入数据都算作征信数据?有些机构嫌麻烦,统一通过持牌征信公司接入;有些实力强的助贷平台不想交那么多维度数据,就分一些场景、选一部分和授信相关的数据,避免‘一刀切’。”前述上海数据公司人士透露。

全联并购公会信用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北京信用学会副会长刘新海向记者表示,征信数据“断直连”,监管目标非常复杂。将征信替代数据和助贷业务全面纳入征信业务监管,虽然与目前的个人信息保护、数据安全和金融系统性风险强监管的趋势一致,但面临的挑战是空前的,涉及多方利益、业务复杂,中间环节多,而且很多业务模式还未成熟。

在他看来,这一整改的挑战主要在于作为金融基础设施的个人征信机构的定位——承担如此繁重的征信“断直连”的重任,对于目前成立时间不久的两家持牌个人征信机构来说,从IT系统运营到业务合规审查都要面对重重考验,稍有不慎,就会影响整个信贷市场。同时,作为市场化机构,两家机构如何处理和这些征信替代数据公司的利益冲突也异常棘手。

世辉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王新锐向记者表示,“断直联”推进难度较大,一个数据保护相关立法推出后,征信机构对涉及个人信息均非常慎重,在数据源接入的过程中,会进行严格审核。另外是从“数据源—金融机构”的直连模式,到“数据源—征信公司—金融机构”的模式,数据链路复杂得多,中间涉及很多技术问题和商业谈判,会花费较多时间。

不确定因素仍在

长期来看,随着《办法》落地,“断直连”持续推进,市场整体将进入一个有序、合规、健康的新发展轨道,逐步实现监管期待的构建起金融机构、征信机构、互联网平台公司、金融科技公司合作共享的征信生态圈,使得征信在数字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大作用。

但需要看到的是,数字金融监管在全球范围内都是新生事物,《办法》落地实施同样会面临一些需要进一步细化的问题。目前来看,《办法》部分内容仍有待进一步细化。

清华五道口金融科技研究院指出,围绕“断直连”后具体展业模式仍有不清之处。在制度层面,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信用评估行业相关法律法规;数据层面,应科学且细致地划分信用评估相关数据类别,并进行差异化管理;在机构层面,探索适当增加个人征信公司数量,营造良好市场竞争氛围;在定价层面,如果不再增加持牌个人征信机构数量,则目前市场上仅有的两家个人征信公司容易通过合谋形成寡头垄断,那么理应按照垄断企业的管理原则进行政府定价。

有机构高管向记者直言,未来这些细则在具体展业中弹性较大,监管是否会引入新的管理思维尚有不确定性。

刘新海向记者表示,随着进一步扩大内需,发展消费经济,个人征信及相关业务的地位越来越重要,需要更加灵活、务实、有效的监管,例如加强行为监管,替代将机构监管作为唯一目标;对数据服务商分级分类监管,既加强了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又可以鼓励创新;同时倡导行业自律,寻求完善合规和促进发展的平衡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3

标签:数据源   巨变   金融机构   信贷   记者   模式   机构   业务   数据   市场   平台   公司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