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开国大将军傅友德传》连载第二章 第一节 红巾义起 友德从戎

本文来源:傅说历史文化研究中心

第二章 十载乱战遇明主

“乱世之中,君择臣,臣亦择君。公起于微末,却知人善任;乱世兴兵,多恤于百姓;韬略满胸,又猛将云从。德从戎十载,颠沛流离,惟公乃德心中之明主也。”

——傅友德初见朱元璋之言

第一节 红巾义起 友德从戎

元至正十一年(1351)3月,傅友德跟随官府在砀山征集的数千民工,在500元军的押送下开赴到了距砀山200余里的黄河萧县河段。

开挖河道、修筑河堤的劳动虽然十分艰苦,但依靠自己十数年习武锻造出的身体,傅友德可完全承受。惟一令其难以忍受甚至感到愤怒的是,监工的官吏每每克扣口粮达一半左右,民工们根本就吃不饱。风吹、日晒、雨淋、水浸,再加巨大的体力消耗,不少民工染上了疾病,有的一觉睡去便再也没能醒来。可官吏们依旧故我,在他们的理念里,克扣民工口粮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反正饿不着自己;黄河修不修也没多大关系,反正河水泛滥也淹不到自己。

五月的一天早上,傅友德照例与工友们走上河堤开始劳作,却忽然发现,看押他们的蒙古军队增加了很多。又数日,修河官吏及军队对他们开始实行更加严密的看管手段——白天,工地四周巡逻密布,内圈是监工衙役,外圈是元朝步兵,再外圈是蒙古骑兵;晚上休息的时候,所有民工一人一条胳膊、均被一条长长的绳子捆接在一起;若有起夜,由一名官吏和两名士兵解绳、监视并来回押送……傅友德意识到,一定是其他地方的河工出了问题,并且是大问题!“造反”这个词,在他的脑海中一遍遍翻滚。残酷的现实,逼迫着他去思考,他的思维在不断的延伸、拓展。如果说以往十几年的读书学习在为傅友德奠定理论基础的话,那么现在,理论和实践正在快速结合、正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其对元朝廷及整个社会的认知。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傅友德想到了秦末的陈胜吴广大起义、想到了汉代的黄巾大起义、想到了唐朝的黄巢大起义,想到了时今在蒙古人统治下汉人和南人的悲惨境遇。在这个人分四等的朝代里,最下层的汉人和南人在最高等级的蒙古人眼里等同“驱口”(牲畜),可以随意打骂、随意凌辱、随意侵占财产、随意剥夺生命。但历史的规律是不容违背的,这些“驱口”也是知道反抗的,当忍耐和承受超过限度,当连像狗一样生存下去都成为奢望时,“造反”已成为惟一的出路!

果不其然,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有小道消息在河工中悄然流传——

黄河颍州(今安徽阜阳)河段的民工在河道下挖出了一个高达丈二的独眼石人,其背后刻着:“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而这两句话,已经在黄河沿岸特别是颍州地界流传了长达四五年的时间。于是乎,颍州河段的民工顿时骚动起来。所差,惟一个组织者而已。

恰在这时,在民间信徒甚广的“白莲教”在颍上县竖起了反元大旗。为首者名叫韩山童、刘福通。据传,韩山童是宋徽宗第八世孙,刘福通乃南宋抗金名将刘光世的后人。可出师不利,二人在颍上聚兵誓师时,遭叛徒出卖,被当地官府重兵围剿。韩山童被俘就义。刘福通率残兵杀出颍上,直取颍州。同时,分兵攻打黄河颍州河段各民工聚集地,杀散看押民工的元军和官吏,发动民工加入义军。短短十数日时间,义军规模从起初的3000多人猛增到4万余人。由于起义军均以头裹红巾为标志,因此号为“红巾军”。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红巾大起义”之肇始。

韩山童、刘福通在安徽颍上起事,拉开了红巾大起义的序幕

刘福通率领红巾军占领颍州后,随即进军河南,连破朱皋(今河南省固始县)、罗山、真阳(今河南省正阳县)、确山、舞阳、叶县等地,在豫南站住了脚跟。各地百姓纷纷响应,“从乱如归”,红巾军的规模如滚雪球般快速壮大……

傅友德听到这些,暗暗感叹。他知道,传播这些信息的人,一定是红巾军派来的人。他曾在行商河北时听说过白莲教,他们的主题教义就是“弥勒降生”“明王出世”,主张以武力推翻元朝廷残暴的统治。韩山童、刘福通等人为组织此次起义,可谓机关算尽、煞费苦心,其中当然也包括那个独眼石人及其身上的那句偈语。

傅友德在细细思量着也在默默等待着。他相信以红巾军的蔓延速度,很快就会席卷黄河两岸。那么,他到时该何去何从?没有人愿意造反、愿意打仗、愿意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也深深担心着自己的母亲、师母、弟弟以及新婚的妻子。可依元朝廷一贯的做法,一旦萧县河段的民工被红巾军裹挟,那么所有民工都会被当作“乱民”相待!如此以来,等待他的又将是怎样的命运?这算是“逼上梁山”吗?这就是人在乱世之中的宿命吗?!

芝麻李、彭大、赵均用等在萧县起事响应红巾军

果不其然!

九月,刘福通在安定豫南后,率军继续南进,先后攻占汝宁(今河南省驻马店一部分和信阳一部分)、光州(今河南省潢川县)、息州(今河南省息县)等地,红巾军规模扩大到20余万众,声威远播,响应者遍布各地。萧县当地人李二(因其以贩卖芝麻为生,又称“芝麻李”)、赵均用等人聚集上千乡民,袭击萧县官衙得手,继而占领县城,竖起红巾军旗帜,上书:

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

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

在与刘福通取得联系后,刘福通派其亲信大将李喜喜赶赴萧县,指挥芝麻李的队伍突袭黄河萧县河段的民工聚集地,斩杀看管民工队伍的元军,将众多民工吸引到了红巾军中。

没有选择,傅友德亦成为了红巾军的一员。

在芝麻李、赵均用、李喜喜等人的带领下,萧县红巾军先后攻克五河、虹县(今安徽泗县)、丰县、沛县、灵璧、安丰(今安徽寿县)、濠县(今安徽凤阳)、泗县(今安徽临淮)、徐州以及傅友德的家乡宿州等地,基本控制了整个徐州和淮北地区,扩众达10万余人。傅友德作战勇猛,杀敌众多,屡建功勋,从普通小兵一步步升至“千夫长”(红巾军初始军职为十夫长、百夫长、千夫长、万夫长、总管、元帅、都元帅等七个等级),统领1200人的军队。

这个时候,红巾军在黄河沿岸已取得了对元战争的较大优势,形成了东、中、西三路大军。中路乃红巾军主力刘福通部,在先后击败元军40余万军队后,前部已打到汴州(今河南开封)、开州(今河南濮阳)等地。东路乃红巾军主力杜遵道部,控制豫南,为刘福通部提供源源不断的后勤保障。

西路基本为依附红巾军的各地农民起义军,包括占据濠州(今安徽凤阳)的郭子兴、孙德崖部(朱元璋从军于该部,并迎娶子兴养女马氏),占据蕲(今湖北蕲春)、黄(今湖北黄冈)、武昌、江陵等地并建立天完国号的徐寿辉部,占据南阳、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一带的王权(因其曾以贩布为业,又排行老三,故称布王三)部,占据均(今湖北均县)、房(今湖北房县)、襄阳、荆门、归峡(今湖北秭归)等地的孟海马部,以及占据徐州、宿州等地的芝麻李部。东、中、西三路红巾军,东起淮水流域,西至汉水流域,将元帝国的版图拦腰斩断,从此南北断绝,元帝国已奄奄一息。正如一阙《醉太平》所言: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堂堂大元,奸佞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军万千。官法滥,刑罚重,黎民怨。人吃人,钞卖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贤愚,哀哉可怜!

(注:变钞,指元朝廷为应对财政缺额,大量印制发行钞票,致严重的通货膨胀。到后来,一张钞票还买不到同样大小的一张白纸,国家财政和国民经济总崩溃。此谓“钞卖钞”。)


元至正十二年(1352)的四月,傅友德在离家整整一年后,利用难得的战争间隙,匆匆回了一趟家。看到母亲、师母身体康健,二弟友仁持家有道,妻子杨若徽竟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妻子怀孕于1351年1月,产子于当年11月),他的心内是万分欣喜的。惟一让他揪心的是,7岁的三弟友英已失踪4个多月,是贪玩走丢,还是遭人拐骗,甚至是被遍地的饥民残忍杀害、分而食之……傅友德不敢去想。他暗暗发誓:有生之年,一定要把三弟找回来,否则有何面目去见九泉之下的父亲!

傅友德只在家中呆了一个白天两个晚上。他给不到半岁的儿子取名曰“忠”,字政藻。一个“忠”字,道尽了傅友德当时的所思所想;一个“藻”字,则表达了其对太平盛世的殷切期望——加入红巾军以来,他亲身感受到广大下层百姓对红巾军的欢迎和拥护,亲眼目睹到红巾所至,开粮仓,救穷人,不抢劫,不奸淫,老百姓的生活及精神面貌顷刻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他觉得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为自己争取生存而战、为绝大多数汉人摆脱受压迫的生活而战、为推翻这个腐朽没落的外族皇朝而战,神圣而又荣光;他要忠于自己的人生选择,忠于这来之不易的感怀和朴素至诚的理念。他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弃武学文,拥有出众的才华,再不用像父辈这样浴血沙场、生死一线!

这一走,就是整整5年!

古来忠孝难两全,友德亦概莫能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1

标签:萧县   颍上   河段   黄河   河南省   官吏   湖北   安徽   大将军   芝麻   民工   傅友德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