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远故事:清咸同苗民大起义,镇远成为孤城终未沦陷(二)

上周,笔者在《镇远故事:从湖广到贵州,朝廷经略西南的战略支点(一)》中,写了思州土司阋墙、镇远侯顾成一举灭之,最终贵州建省的故事。

本期,笔者写写镇远城在清咸同大起义中所发挥的战略作用,和由此导致起义失败的故事。

清雍正五年(1727),鄂尔泰在贵州“改土归流”,朝廷势力进入“苗疆生界”;至咸丰年间,苗民不堪重负,最终爆发“咸同大起义”。

咸同大起义烽火波及铜仁、黔东南全境,唯独两者之间的镇远从未被攻陷,两支义军未能胜利会师,最终被清廷各个击破。镇远再一次发挥了巨大的军事作用......

一、清咸同大起义及镇远孤城

01.铜仁号军大起义

清咸丰初年,清廷内忧外患之下,规定农民纳粮从征实物(谷子)改为征银钱,因为稻谷价贱,折算为银钱之后要多交3-4倍的赋税,成为铜仁号军大起义的直接原因。

咸丰五年(1855),铜仁府举人徐延杰、梅继鼎、夏昶等人组织苗族、土家族、客民等民众,以上粮为名,携带武器汇于铜仁较场坝飞山庙。

次日凌晨,民众头缠红巾从北门攻入铜仁城;铜仁知县刘兆凯、游击达仲阿等人连夜坐船从锦江逃亡湖南,知府葛景来自杀,义军号称“红号军”,占领了铜仁城。

红号军起义后,铜仁各地民众纷纷响应。

红号军向北攻克松桃,向西攻克思南、石阡、印江,向南攻克玉屏、思州(今岑巩)、青溪、邛水(今三穗),义军规模达1万多人。

然后义军再挥师北上,攻入湖南的新晃、凤凰、吉首、花垣和四川的秀山。

咸丰七年(1857),铜仁又爆发了以胡胜海、刘仪顺为首的黄号军起义,两只号军相互策应,铜仁全境陷入烽火。

不过,两支号军均没有攻下镇远!

02.黔东南苗民大起义

清咸丰初年,朝廷在黔东南征收“军粮款”,因连年干旱欠收,苗民再也无法负担重税,最终官逼民反。

清咸丰五年(1855,与铜仁红号军起义同一年),黔东南台江县苗民歃血为盟,在张秀眉的带领下揭竿而起,黔东南各地苗民纷纷响应。

因此时清廷正把主要力量放在铜仁号军起义上,苗民义军所向披靡,一路攻克台拱厅(今台江)、黄平、施秉、丹江(今雷山)等,然后与侗族义军合攻古州(今榕江),至此,黔东南全境绝大部分为苗民义军所占领。

张秀眉联系铜仁号军作为同盟,但遗憾的是,苗民义军同样没有攻下镇远。

于是张秀梅兵分两路,一路向北攻入湖南新晃、芷江;一路向南出麻江进逼贵阳(想与在贵阳起事的黄号军何得胜部会师)。

至此,黔东、黔东南除镇远外,全部为义军所占领,镇远成为义军烽火之中的仅有一座孤城!

因为镇远的存在,铜仁号军与黔东南苗民义军始终没能会师,镇远成了横亘于两支义军之间无法突破的一道军事防线,镇远再一次体现了它卓越的军事价值。

03.义军最后结局

清廷采取的策略先剿灭铜仁号军,再剿灭黔东南苗民的策略。

清廷集中贵州、湖南、四川三省兵力集中围剿铜仁号军,号军最后退入梵净山坚持战斗;同治四年(1865)被完全镇压,前后达11年。

铜仁号军失败后,清廷集中兵力围剿黔东南苗民义军,义军最后退入雷公山坚持战斗;同治十一年(1872)被完全镇压,前后达18年。

有关铜仁红号军、黔东南苗民大起义的历史人文故事,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阅“黔程无限”个人主页“贵州民族风情”合集之“苗疆生界”。

04.义军失败分析

主观来看,两支义军在战略上均出现重大失误,两军没能攻克镇远,没在镇远会师从而联成一片,给清廷各个击破创造了客观条件。

而铜仁号军在未能攻克镇远后,转战湘西、秀山,又变成了作战的机会主义和流寇形式;黔东南义军也不应兵分路,而应该一鼓作气攻下镇远。

客观方面,朝廷通过长江—沅江—舞阳河—镇远水路一线,不断调兵遣将、输送粮食武器,清军在兵力、武器、粮草方面均占有极大优势(湘军已成立了洋枪队)。

双方最大优势/劣势,镇远掌握在谁手里成为最关键的一个节点!

义军占领了镇远,黔东、黔东南连成一片,可拒敌于贵州之外。

朝廷占领了镇远,就在义军之间打入了一个楔子,不断补充兵力粮草军械,并以镇远为据点,不断攻击义军侧翼。

二、舞阳河历史人文自然景点

朱元璋、朱棣父子经略贵州的军事路线为:贵州卫—龙里卫—黄平卫(旧州)—偏桥卫(施秉)—镇远卫,从镇远卫改走水路,入舞阳河—沅江—长江,联接湖广、江南。

舞阳河发源于贵州省瓮安县长林乡,流经黔东南州黄平、施秉、镇远、岑巩,在铜仁玉屏出贵州境,进入湖南后称为“㵲水”。

㵲水在湖南境内与同样源自黔东南的清水江汇合后,到达湖南芷江称“沅江”,沅江最后注入洞庭湖,连接长江。

注:清水江发源于贵州黔南州斗篷山,在都匀市为“剑江”,流经凯里后接纳重安江后称“清水江”。清水江是沅江干流主源,舞阳河(㵲水)是支流。

01.上舞阳风景区

黔东南黄平、施秉县域的舞阳河称为“上舞阳河”,河流相对平缓,上舞阳主要看湖、看山;自施秉以下,称为“下舞阳河”,下舞阳主要看峡谷。

舞阳湖:

舞阳河位于黄平县旧州镇,是国家级水利风景区。

舞阳河水域面积4余平方公里,湖内岛屿16个,半岛10余个,湖的源头有景色奇异壮观的舞阳湖峡谷(情人谷)。

杉木河:

杉木河是上舞阳河的一条小支流。

杉木河河水清澈,浅浅缓流,两岸峡谷风光优美。总长44公里,但天然落差只有640米,所以特别适合漂流。我在杉木河漂流,那都是20年前的事了。

02.镇远舞阳河

舞阳河进入镇远城后,呈S形从城中穿城而过,与左右府城、卫城构成一幅天然的八卦图。

舞阳河是镇远古城的灵魂!屏山为城、舞阳为池,就是对镇远古城最好的诠释。

镇远舞阳河

镇远舞阳河

镇远码头:

镇远舞阳河两侧码头林立,码头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卫城码头主要用于军事,卫城高大城墙易守难攻,城墙外的舞阳河就是天然护城河,从卫城码头,既可出兵驰援府城,也可接收从沅江而来的军队、粮草和军械。

卫城码头共有五座,包括大码头、吉祥寺、上北门、杨柳湾、老西门码头。

卫城:大码头

卫城:吉祥寺码头

府城码头主要用于商贸,从贵州腹地经陆路到镇远的土特产(如桐油、油漆类贵州特产),在此装运入舞阳河,然后进入湖广、江南;反之亦然。

府城码头共有七座,包括大河关、府衙、禹门、城隍庙、冲子口、米码头、天后宫码头。

其中大河关是从沅江而来的第一个码头,也是最大的码头,清末时期,大河关码头所收的赋税,居然占到了贵州省赋税的40%以上!

府城:大河关码头

府城:禹门码头

府城:米码头

府城:天后宫码头

祝圣桥:

祝圣桥位于镇远古城舞阳河上,联接镇远卫城与府城,是湘黔古道上一座非常漂亮的古桥,常常作为镇远旅游的经典宣传照。

祝圣桥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原名“溪桥”;后多次因涨水冲毁而重修,最后一次修复时恰为康熙生日,为给康熙祝寿,改名“祝圣桥”。

现在古桥桥墩为明朝建筑,但桥身却是清雍正元年(1723)所建;整桥青石建造,桥长135米,宽8.5米,高14米。

祝圣桥

祝圣桥

桥上有“魁星楼”一座,自是倡一方文风,供奉“魁星”(道教中主宰文章兴衰之神,指北斗第一星天枢,或指北斗前四颗星的总称)。

桥上建楼并不罕见,如铜仁石阡县启灵桥上原来也有楼,但保存至今的,祝圣桥和魁星楼好像是贵州仅存的了。

魁星楼

魁星楼

清乾隆帝“十全武功”中,“远征缅甸”是其中一个,当时缅甸为贡榜王朝,实力强大,为东南亚小霸王。

贡榜王朝不断挖大清墙角(收服原附属于大清的云南土司),最终导致清朝远征缅甸,不过说实话,清朝实际上是败多胜少(劳师伐远是最主要的原因),直到乾隆的大舅哥名将傅恒出马,才把缅甸打服。不过傅恒远征缅甸劳累过度,回京后不久就病逝了。

傅恒:满洲镶黄旗人,其姐姐孝贤纯皇后是乾隆最为敬爱的妻子,作为外戚,傅恒战功累累,其最大的功绩是平定“大小金川”之乱,为中国守住西藏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傅恒死后,谥号“文忠”,入祀贤良祠。作为武将来说,谥号文忠,说明傅恒文武双全,“文忠”谥号仅次于“文正”“文贞”,是很高的哀荣了。

福康安:傅恒之子(就是金庸小说《飞狐外传》中写到的那位)也很厉害,镇压台湾林爽文起义,击退廓尔喀入侵,兵临尼泊尔首都;任云贵总督时镇压湘黔苗民起义,不久病逝于军中,谥号“文襄”,配享太庙,入祀贤良祠。福康安的谥号不如其父傅恒,但配享太庙却又是傅恒远不及了。

经过傅恒的打击,贡榜王朝终于意识到不是大清对手,于是就坡下驴臣服清朝,派出庞大象队,从缅甸入云贵,到京城向大清进贡。

缅甸象队过祝圣桥的这一盛况,成为了镇远历史的一部分。

清光绪年间,镇远知府汪炳敖为祝圣桥上魁星楼撰写对联一幅:“扫尽五溪烟,汉使浮槎撑斗出;辟开重驿路,缅人骑象过桥来”。

上联蕴含清廷通过舞阳河入镇远镇压苗民大起义的事,下联蕴含清朝远征缅甸的事迹,只是文人委婉,蜻蜓点水表达罢了。

03.下舞阳风景区

下舞阳风景区需要坐船游览,风景也是非常美丽的,其标志性景点是“孔雀开屏”;笔者乘船游览下舞阳风景区,已是20年前的事了。

下舞阳风景区

下舞阳风景区

我一直想控制每篇旅游随笔的篇幅,不知不觉本文又写了近3500字,就不再详写下舞阳风景区了。

《镇远故事》待续;下周写写镇远卫城和府城的历史人文景点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1

标签:镇远   沅江   舞阳   府城   铜仁   缅甸   清廷   贵州   码头   东南   故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