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眙廉吏》 马培荣

陈云松(1498~?),字子材,号馨泉,明代盱眙人,陈道之孙、陈大闲之子。陈云松四岁丧父,靠庶祖母抚养长大,以国子监学生补南京都督府知事,升本府经历。甫弱冠以廉洁著称。升韶州知府,调郧阳知府、长芦运司、苑马寺正卿。陈云松历官数地,严而有体,察而不苛,民众德之。长芦号外府藏得余金欲为堂食,陈云松立送解部。为陕西布政司参政,年方盛,乃浩然乞休。归时清风两袖,惟图书数卷而已。盱城为建“大参坊”彰之。

效祖陈道 修身做人传家风

陈云松出生于盱眙名门旺族,祖父陈道是明朝天顺八年(1464年)进士,官至南都刑部尚书,是有名的清官,时称“板陈”。伯父陈大章是成化二十年(1484年)进士,官至太仆寺少卿,兼工诗词书画,是著名画家。父亲陈大闲以父兄为楷模,潜心力学,苦读寒窗,入得县学,到第一山上的登瀛书院继续学业。

弘治十一年(1498年)陈云松出生于城南石牛山陈家庄。盱眙陈氏故籍广东增城沙隄,明初时祖辈任职泗州而迁籍盱眙,居怀德乡。后家族业大,购两地分居,一在城北陡山湾,由大章一门居此,筑“斗山别业”书舍于山右。一在城南石牛山,由大闲一门居此,有田舍庄园,一番农田风貌。陈云松出生,全家喜出望外,为取名“云松”,字“子材”,号“馨泉”,皆以山景泉树为意,寓意“泉润松柏,子为人才”。牙牙学语,即诵古诗;蹒跚学步,辄练写字。转眼四岁,陈云松即知韵语,聪颖伶俐,活泼可爱,不同凡儿。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这年秋天,父亲大闲突然得病,久治不愈,撒手人寰。母亲伤心过度,也一病不起,不久也离开人世。云松四岁失怙,无依无靠,成了孤儿。祖母曹氏便把他带到家中,精心照顾,助其读书,两年有余。

弘治十七年(1504年),祖父陈道致仕回乡。云松欣喜,整日绕膝听教。陈道亦倾囊而授。陈道居家严肃,秉持法度,处事严谨,教子有方,对孙子云松的要求也相当严格。但陈道年事已高,疾病缠身,时有体力不支。云松就给祖父揉腿敲背,端茶倒水,喂饭喂药。陈道也十分喜欢这个小孙子,把他拉过来对他说:“爷爷做了一辈子的官,却两手空空,没有给你们留下什么家产,但是我对得起大明,对得起皇上,也对得起祖宗。你今后一定要刻苦求学,辛苦做事,茹苦做人,凡事按法度,行止循规矩,做学问就要认真做个好学者,做官就要真正当个活包公,要视酒色财气若浮云,视爵位名利为粪土。这就是爷爷对你的忠告。”

云松按照爷爷的要求,苦读勤练,学业大进。

就在这一年,陈道去世了。陈道去世后,朝廷对上溯两辈予以封赠,也对下辈给予封荫。故以祖荫,陈云松为国子生(即廪贡生),在南京国子监读书。陈云松不负所望,每考必拔前筹。正德十三年(1518年)南京都督府缺额,故以优等生补南京都督府知事,旋升为本府经历。此时,陈云松刚满二十岁。

做官勤勉 诚心为民树口碑

正德末,陈云松擢升南京都督府经历,尽心尽职履行职务。永乐中朝廷迁都北京后,南京仍保留都督府机构,都督府主要职责就是参与执行朝廷的特派任务,如军队训练、工程营建、地方屯田、募兵、军粮调运等等事务,大权在握,任务繁杂。尤其是经历一职,就是具体办事人员,既要“经”又要“历”,更是要亲力亲为,具体操办。云松每每接受任务,都严格按照都督、佥事的指令,严格执行,规范操作,得到褒奖。

有一次督查屯田之事,核查上缴粮草为何迟迟没有完额,有屯军首领看云松年少,没有把他看在眼里,支支吾吾予以推托。先是摆好酒宴请君入席,可云松辞而不就,言道:“吾两菜一汤足矣,此乃大宴,非我等小吏所授。”后又馈赠土产精品、金银绸缎等礼品,可云松婉言拒之,道:“贿岂分何物何量,莫以量少而为之,莫以价低而收之,点滴之微,亦见人品。如此之物,若受之亦当交于吏部,非本小吏所敢私吞。你们还是拿回去,充当国库为宜。”众人皆信服。

云松发现有的屯田将领私瞒产量,试图私分,当即严厉呵斥道:“所屯粮草皆为朝廷之产,圣上掌控,你们若有图谋,乃欺君之罪。我姑且不说这些,你们好自为之。现在各自退赔,先交国库。以后再有此事,休怪我铁面无情。”屯田将领诺诺应道:“请陈大人高抬贵手,我等立即照办。”转身对其他将领说:“此官乃尚书陈道之孙,真有‘板陈’之风,如此之贤官当政,我等今后切不可再有妄念。还是按陈经历所言,一切按朝廷旨意,合力屯田,丰盈国库,此乃本份也!”事闻,咸以廉洁著称。

嘉靖二年(1523年),陈云松得知翰林院侍读湛若水复职后,转任南京国子监祭酒,作有《心性图说》一书,盛传一时。陈云松曾听祖父陈道不止一次说过,盱眙陈氏的祖籍就在广州府增城县沙隄镇,这位大名鼎鼎的湛若水也是增城沙隄人,说来还是“同乡”。湛若水(1466~1560年),字元明,号甘泉,人称“湛甘泉”,广州府增城县甘泉都人,弘治五年(1492年)举人,十八年(1505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侍读。此来南京任祭酒,在南京开设书院讲授理学,传播“白沙学说”,提出“格物为体认天理”与“为学先须认仁,仁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理念,对白沙学说有所创新,自成理学一大门派,被誉为“甘泉之学”。

陈云松非常敬慕,便登门拜访,以求教益。湛若水比陈云松年长三十二岁,云松则以父辈称之。湛若水得知云松是陈道之孙、大闲之子,增城同乡,且湛若水对陈道非常敬重,故对云松亦爱之。与之交谈,见云松谈吐自然、学理严谨,知识丰盈、思路敏捷,便招云松为门下。在湛若水的指导教育下,云松理学大有长进,还担任书院教授,授徒课学,讲学于湛甘泉之门,成为甘泉理学的后起之秀。

嘉靖五年(1526年),陈云松擢升韶州知府,来到岭南。韶州即今广东韶关,韶州地处岭南山区,民风强悍,俗习好斗,人言难治。云松至,走访民间,晓其习俗,依靠耆老,调解事端,化解矛盾;其制严而有体、察而不苛、治而不懈、化而有度,故群民慴服,民风大振。后调郧阳,郧阳即今湖北十堰,此府属湖广布政司,地处鄂西,路阻万山,交通不便,与韶州等地并称难治。云松治水利、兴林产以富民众,重教化、振民风以睦村邻,驱盗匪、完保甲以平治安,故而民风肃然,祥和安定,民皆德之。

陈云松数地为官,清廉正直,勤勉效职,政绩突出,不久又擢升长芦运司、迁苑马寺正卿、升陕西布政司参政,所过皆有政声。

一生清廉 归来唯有数卷书

陈云松牢记爷爷陈道的教诲,为人要本分、为政要勤勉、为官要清廉,不可虚作、不可庸碌、不可妄为。在岭南、鄂西数年后,陈云松擢升长芦运司。

长芦运司全称“河间长芦都转运盐使司”,驻河间府沧州,执掌所辖二十四盐场及销售区的生产、仓储、调拨、运输、盐引(税收)、销售等项事宜,专营独掌,权利很大,尤其是长芦号外府,泉货委积,屯如小山。云松到此执掌,看到运司食堂较有规模,伙食甚优,且各人不缴费用,还能吃到非常好的伙食,一时不解。有属吏进言说:“过去,都是将库盐化部分为耗损,从中取银,以作官府堂食之用,各人即不必出具资费。现在陈运使前来,还是应依惯例,这样大家都能得到好处。”

陈云松摇首言道:“我等官员无论大小,都有俸禄,堂食之费当然应该由各自俸禄中解决,怎么能吃国库、耗公费呢?如此之为不是‘吃耗损’,而是偷吃国库、偷吃皇粮啊,这与偷盗有和区别?过去之事我不追究,但是现在这个‘规矩’必须改!”在陈云松的坚持下,食堂改为“付费制”,不再“吃白食”,一年就为国库省下白银数千两。数年后,陈云松擢升苑马寺正卿,去任之时,账务报知累存大量“羡金”,即是平时节省下来的经费。有僚宦提议或私分、或提取、或置物,让大家都能得到一点好处,以求“皆大欢喜”。云松断然决定:“俸禄之外,毫厘不取,立趋解部,分文不留。”就这样,在云松的坚持下,将余羡尽数解送朝廷户部,输入国库。

嘉靖中,陈云松擢升苑马寺正卿。苑马寺是掌管设苑养马事宜之专门机构,属兵部,后来又增为兼辖部分卫所军民、带理兵备之事。苑马寺正卿为苑马寺的最高长官,官阶三品,只有在任的各布政司参政、按察司副使中有才望者方可升补。陈云松来到陕蒙大草原,潜心治理马政之事。不仅管理好草场、马场,还加强边防,以防北方元朝余孽袭扰,担任保疆护国之职。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陈云松迁任陕西布政使司参政。布政使司参政分管粮储、屯田、军务、驿传、水利、抚名等项事务,仍为三品官阶,但职权力很大。

陈云松四十五岁那年,正是年方气盛,当是大可作为之时,但他接到家中书信,告知祖母身体有恙。云松自小失怙,由祖母一手养大,如今祖母年迈,病魔缠身,岂有不亲自侍奉之理呢?且在外为官,转眼多年,官居三品足矣。故浩然辞官,归里孝祖,此奏得到圣上应允,同意陈云松回归乡里。

交接之际,陈云松上交所有公物,纤尘勿带,唯数本书籍而已。有人说他如此清贫,真乃“清风来去”未能“荣归故里”,他却笑着说:“我只是一朵青莲,来时清纯,归时清洁,不沾尘埃,不留污垢。如此归里,乡邻定会相迎,祖父定会赞之,祖母亦会赞吾也!”

陈云松回到故里,孝敬祖母,无微不至。当祖母去世时,云松哀泣如雨,庐墓三年。他说,所以这样,是报祖母鞠养之恩,犹感未尽。陈云松承继家风,情操至情,为世所称。

【资料出处】

陈云松,字子材,号馨泉。祖(陈)道,父(陈)大闲。云松四岁失怙,恃鞠于庶祖母曹氏,以祖荫为国子生。补南京都督府知事,升本府经历,甫弱冠以廉著。讲学于湛甘泉之门。升韶州知府,调郧阳。韶俗强悍,郧阻万山,并称难治。云松严而有体,察而不苛,故民慴服。历升长芦运司、苑马寺正卿、陕西布政司参政。长芦号外府泉货委积,云松去任,宦藏得旧羡金,吏白“俱官府堂食”,云松曰:“堂食自有禄入,又食此哉?”立趋解部。为参政,年方盛,乃浩然乞休。归时图书数卷而已。于庶祖母,生事死哀,所以报其鞠养者甚厚。情操至情,为世所称。(清光绪《盱眙县志稿》“卷九•人物”补遗)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2

标签:盱眙   国子监   增城   都督   甘泉   国库   南京   祖母   祖父   朝廷   马培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