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魅影-千年古都西安

西安,从汉代开始被称为长安,这里是丝绸之路的起点。历史上曾经有无数支商队从这里启程,向着已知或未知的西方世界踏出万里征程的第一步。今天,当人们俯瞰丝绸之路的时候,仅仅一瞬间,便是二千多年。


唐长安城的前身隋大兴城

就是是这样一座辉煌古城,它究竟是怎么建成的呢?

长安城位于关中平原,在今西安市的市区所在地,北临渭水,西有沣河,东依灞、浐二水,南对终南山,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山明水秀,风景宜人,是古代中国经济区的重心。秦代统一六国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封建制国家,都城咸阳就设在关中平原的渭水北岸。西汉的都城长安,却在渭水南岸。隋代重新统一中国后,在西汉长安东南营建新都。隋文帝杨坚(541-604)命令当时著名的建筑家宇文恺(555 -612)负责规划设计和督造,于开皇二年(公元 582年)六月开始兴建,第二年三月就迁入新都宫城,定名大兴城。大兴城的面积达八十四平方公里,大约是现在西安城(明清时所建)的七倍多,规模之大是前所未有的。1387 年前,大唐王朝将京都设在这里,一位名叫阎立德的建筑大师在隋朝大兴城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了长安城。在长达 289 年的日光岁月里,长安城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城。


唐时长安格局

在十三个王朝中,唐朝长安达到了鼎盛时期。在西安这座城市的地下,不断出土的文物向今天的人们发出了巨大的呐喊这呐喊声证明了它辉煌的过去。

唐建国后,仍建都在这里,改名长安城。唐代对长安城的规划布局没有大的变动,仅有局部修建和扩充。唐代经济文化的繁荣,以及对外贸易往来之频繁,比隋代大有发展,长安也随之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最繁荣的国际城市。

唐代京都长安城,由郭城、皇城、宫城三部分组成。外郭城呈长方形,东西长 9721 米,南北长 8651 米,总面积达 84 平方公里,它不仅是丝绸之路另一端罗马城的三倍,而且是现存明代西安城的七倍多。那时的长安城人口已超过100万,是当时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城市。

宫城居都城北部正中,为规整长方形,周长8600 米,面积约4.4平方公里。太极宫位居宫城中央,宫城东部为太子东宫,西部为宫女居住的掖庭宫。皇城位于宫城南面,平面成规整长方形,周长9200 米,面积5.2平方公里。南面正门朱雀门与承天门及外郭城的明德门在一条线上,长安城中最重要的朱雀大街就因此门而得名。这条大街的宽度有150米,即使是今天的城市也罕见如此宽的街道。里坊是居民住宅区,各坊均有名称,平面呈成正方或长方形。外郭城也叫京

帅城,一共建有 13 个门。

南面的正门叫明德门,在隋朝称作太阳门,唐朝时重新修建。在长安,它是最宏伟的城门,一共有五个门道,两旁门道为平时官民出入通道,中间一个门道仅供皇帝通行。公元907年,明德门与长安城绝大多数建筑不幸毁于战火。

唐朝佛教文化影响深远


唐时长安,佛教文化空前繁荣。古代长安不但是长时期中国政治经济的中心,也是宗教文化的中心。长安城及其周边地区的佛教古迹,可谓星罗棋布。在政治安定、经济发展的唐代,长安的宗教文化也达到了鼎盛。这时,不但中国土生土长的道教文化广为传布,更重要的是外来的佛教文化居于社会生活的突出地位。


1.大慈恩寺

公元 648 年,大慈恩寺落成。玄奘在这里担当首任主持,并开始率领众僧全力翻译从印度取回的梵语佛典。在这次大规模的译经活动中,一共译出佛经1335卷,远远超过了鸠摩罗什、真谛、不空、义净与竺法护五人翻译佛经的总和。在长达19年的翻译岁月里,玄奘两次谢绝李世民请他还俗辅佐朝政的要求,一直到公元 664 年他在长安圆寂。

玄奘亲自设计、督造了大雁塔,这是唐朝古都内唯一保存下来的一座大型佛教建筑。25 年前,大雁塔还是全西安最高的建筑物,如今它已经被淹没在周围林立的高楼之中了。那么,大雁塔从前的面目又是什么样的呢?

公元625 年,玄奘建造大雁塔的申请被朝廷准许。最初的建筑图样是模仿印度最著名的、也是唯一的礼佛高塔,名叫“佛陀伽耶”,汉文译为“大觉塔”。

玄奘法师按照印度塔的图纸建造的大雁塔原本只有 5层,高达 60 米。后来,唐高宗李治觉得这座印度式样的建筑与长安城的总体建筑风格比起来有些不协调,于是进行了改建,大雁塔被加高至9层。公元704年,唐朝又对大雁塔进行了第三次修建,武则天打破了唐朝佛塔业已形成的阳性奇数层高的惯例,将大雁塔加高增至偶数10层。公元 931 年,五代时期的后唐王朝对大雁塔进行了第四次改建,大雁塔再次被恢复到 7层。公元1604 年,也就是明朝万历三十二年,大雁塔被第五次修建,这是一次重大的维修加固工程。在维持了唐代塔体基本造型的基础上,对外表完整地砌上了60厘米厚的包层。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饱经沧桑的大雁塔.塔高 64.5 米,塔基底边长 25 米,占地面积 2061 平方米。


2.法门寺地宫佛祖真骨舍利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四枚佛骨舍利被认为是世界上仅存的佛祖真骨舍利。相传古印度阿育王为弘扬佛法,将释迦牟尼的四升舍利子分别盛放在84000个宝盒里,供奉在世界各地的84000座阿育王塔内。在中国,一共建有19处阿育王塔,法门寺塔是第五处。从唐高宗以后的8位皇帝每隔30年就会开启一次法门寺地宫,并将佛祖指骨舍利迎入皇宫中供奉。公元 874年,皇室下令关闭法门寺地宫,唐朝历次供奉的数千件稀世珍宝连同佛指舍利一同被埋入地下。在此后的 1113 年里,法门寺地宫从来没被开启过,渐渐为人们所遗忘。

1987年4月3日,陕西省、宝鸡市和扶风县的考古者准备修护宝塔。他们在清理到塔基2米深的地方时竟发现了传说中的地宫入口!地宫里的四枚佛指舍利以及金银器、琉璃器、秘色瓷器、丝织物品、石刻、漆木器共计2499件,在尘封一千余年后终于重见天日!

法门寺地宫出土的四枚佛骨舍利被认为是世界上仅存的佛祖真骨舍利。那么,这四枚舍利在地宫被发现的时候是放置在哪些位置呢?

第一枚舍利在地宫后室,它安置在唐懿宗李灌赠送的八重宝盒内。八个盒子一层套一层,给人一种繁复、神秘的感觉。第二枚舍利安置在地宫中室灵帐之中一个精美的铁盒子里。第三枚舍利安置在地宫前室的汉白玉阿育王塔中。然而,这三枚佛骨全都属于供奉舍利,古称“影骨”,是制造精细以假乱真的替代品,并不是真正的佛骨舍利。那么真正的那一枚佛骨在哪呢?公元874年正月初四,当佛骨被皇室送回法门寺准备封闭地宫时,法师们担心佛骨在将来会有意外,斟酌再三,决定将三枚酷似真骨的影骨以贵重的宝盒层层相盛,放置在显要的位置上,而将真骨安放在隐秘而次要的地方,可见其用心良苦。考古者终于在地宫后室的小秘龛里找到了它。

这枚真骨出土时,表面有一些粒状分冲物。佛骨长四厘米,上齐下折,色白如玉。这枚佛骨出土于 1987 年农历四月初八,这一天,正好是释迦牟尼降生的第 2552 个诞生日。


3.玄奘自长安西行

公元629年,玄奘从长安出发,一人一马

独自经过兰州、凉州、瓜州、玉门关、伊吾、高昌、龟兹,取道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以他非凡的毅力历经三年,行程两万五千公里,最后抵达时称“天竺”的佛国圣地--印度,并花费整整10年时间在那里求学。公元645 年,玄奘携带8尊佛像、657 部梵语佛经以及佛祖舍利回到大唐王朝。当他抵达长安时,当朝皇帝李世民与百万市民倾城出动,迎接他西天取经归来。

开放的长安欢迎你

倘若今天置身长安,你一定会看到类似这样的标语:开放的长安欢迎你。是的,早在唐朝,中国就开始施行了开放政策,这也正是长安能够成为国际大都市的原因之一。

当时,居住在长安城的人们并不只限于中原的汉族人,许多来自世界其他地方的胡人也把这里当作自己的家园。那时,在丝绸之路上最活跃的商队是由中亚粟特人组成的。在长安城,到处都能看到粟特商人活跃的身影。


粟特人的故乡在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之间的泽拉夫善河流域,也就是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国一带。在粟特地区分布着众多城邦国家,唐代史官称它们为“昭武九姓”。“九姓”只是言其多,中亚并非只有9个国家。这些粟特王国中以撒马尔干为中心的康国地盘最大,另外还有以安、曹、米、何、史等姓氏为名的城邦国家。在中国的汉唐时期,许多擅长经商之道的粟特人沿着丝绸之路东行长安,有些人从此便移居中国。在以后的时间里,他们的经商、生活与仕途的情况渐渐被封存在大地之下,成为遥远而神秘的话题。

粟特人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角色,他们长途奔波于东西两端,将商品提供给需求的一方,在自觉或不自觉中,同时担当了文化传播的角色。当他们的一部分人重新选择自己的居所和归宿时,京都长安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


为什么当时的中国会有如此开放的态度呢?自从西汉的张骞打通西域以来,中原王朝拓展了原本封闭的视野,贸易与文化的交流频繁往来于丝绸之路上。开放的唐朝以追求新奇为时尚,表现出了对异国文化的强烈兴趣。这既是唐代的对外态度,也是唐朝皇帝自信心的充分表现。

那时的长安,流动着不同种族的人群。在名为西市的地方,处处可见西域的妩媚风情。文人们喜欢到胡人经营的酒楼吟诗作画,畅饮西域的美酒。李白曾经以这样的诗句描绘西市中的胡人酒家:“胡姬貌如花,当炉笑春风。笑春风,舞罗衣,君今不醉将安归。”

唐朝女子享有较高的自主权,在长安城,穿着胡服是一种时尚,尤其是城里的贵族女孩子甚至穿上男式服装招摇过市。强大而繁荣使唐朝人不再像从前的祖先那样鄙视或敌视异域文化,他们以一种强烈自信的大国情怀,广泛接受来自远方陌生而新鲜的事物,并且逐一融入自己的古老文化之中。

出于对知识和贸易的渴望,许多肩负重任的使者和探险家穿梭于漫长的通商之路,寻找着东西方交流的渠道以及产生对峙时的解决方法。

那时,许多西域和南海国家派出使团来长安城觐见大唐皇帝,这使得长安城热闹非凡。那时负责对外事务的宫廷大臣们要熟悉多种语言,每天忙于安排一批又一批的外国使者,工作量异常繁重。

那时,抵达长安的外国人或来自欧亚大陆腹地,或需要远渡重洋。

日本的遣唐使、留学生和留学僧是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角色。从公元630年到894年的 264 年里,日本一共派出 19 次遣唐使,实际上到达中国的有 15 次。每次遣唐使的人数都在200名至500名不等,同时还有10名至20名留学生和30名至70名留学僧。遣唐使船总共派出 48艘,其中沉没的有12艘以上,仅有一次没有发生重大的伤亡事故。2004年,西安发现了一方唐代日本留学生井真成的墓志。这块墓志是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明确“日本”国号的标记。

日本遣唐使团、留学生和留学僧的活动大部分以长安为中心,唐朝政府支付食、宿、交通等一切费用。


将近 300 人的日本留学生在长安的太学、国子监内学习,他们的留学时间往往长达 10年至30年。在长安苦读17年的吉备真备回国

后担任了日本政府的右大臣,他采用汉字楷

体偏旁创造了“片假名”,成为日文新体文字。

古代建筑,尤其是国都的大型建筑往往就是一个国家国力的反映。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长安所拥有的巨大财富足以支持它兴建众多庞大的地面建筑,这些建筑的设计者在描绘这些图样时无不抱着傲视群雄的心态,因为他们的身后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支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长安   兴城   地宫   西安   丝绸之路   古都   唐代   唐朝   中国   公元   舍利   长安城   千年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