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凭什么统治中国近50年(第二集)

同治帝一登基,就尊生母慈禧为"圣母皇太后",尊慈安为"母后皇太后"。现在所说的"慈禧""慈安"就是这两位皇太后的尊号。

按照咸丰帝的遗命,帝国最高的权力被分成了三份:顾命八大臣、小皇帝、皇太后慈安各享其一。不过,因为小皇帝年纪小,所以小皇帝的那枚"同道党"印,实际由母亲慈禧保管的。这是慈禧参与统治政局的资本。然而,只有印章这个资本远远不够。

咸丰帝虽然给身后的政局分了权,但这些权力该怎么协调、相互之间该怎么制衡,咸丰没说清楚。为此,在咸丰死后第二天,两宫太后就跟八大臣争执起来。

八大臣认为,"渝旨由大臣拟定,太后不得更易,章奏亦不呈内览"。意思就是,今上的的谕旨由八大臣拟定,而旨谕的内容两宫太后不得更改,甚至大臣们的奏折,也不拿给两宫太后看。

大家都知道,在一家公司里,出方案的是员工,但方案过不过,拍板的是领导;领导说不错,这方案过了,才签字盖章。

若把这种情况放在同治初的政局里,身为员工的顾命八大臣,负责替小皇帝拟瑜旨,通过皇帝的谕旨管理帝国;而两宫太后却不是领导,倒像是专职"签字"的:把八大臣的意见上升为国家意志就行了,至于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了会有什么影响,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等等这些"国是相关",就不劳两宫太后操心了。

或者说,在八大臣的眼里,两宫太后本就无权操心。

要给一份自己一无所知的文件签字?多尴尬啊。再者,一切都你们说了算,那先帝为什么不把印章也给你们?这还制衡个什么?

对此,慈禧、慈安两位新晋太后大为不满。史载慈安"优于德",与慈禧相比低调不少,存在感也不高,但若论才智,恐怕慈安不在慈禧之下。

在出奔承德时,慈安就与慈禧母子一起受了八大臣之首肃顺的气。而今咸丰一死,最大的靠山倒了,只剩她们孤儿寡母三人。面对八大臣咄咄逼人的气势,慈安也到不安。两宫太后都很清楚此时自己想要什么,敌人是谁,应该团结谁。所以,在这件事上,两宫太后抱团取暖。

这次争执的结果,八大臣退了一步,但两宫太后也仅获得"阅览奏章"的权力。数日后,御史董元醇上了个折子,把事情推向高潮。

董御史在折子里说,现在是多事之秋,皇上年龄尚幼,多亏太后"思虑周全,斟酌尽善,此诚国家之福也"。虽然本朝此前没有"太后垂帘之仪",但审时度势,不得不做出这样"通权达变之举"。

这折子就一个意思:什么都别管了,恭请两宫太后垂帘听政!

听这话,顾命八大臣就炸了。肃顺等人"勃然抗论,以为不可"。八大臣以皇帝的名义拟谕旨批驳,说"我朝圣圣相承,向无皇太后垂帘听政之礼……何敢更易祖宗旧制?"又说先帝(咸丰)驾崩前曾特别嘱咐他们八个"尽心辅佐……何敢显违遗训?”

如我前面所说,所有的谕旨由大臣拟定,但若要下发得两宫太后盖章才行。两宫太后看到这样的喻旨,心里非常不爽,扣下不发。于是,剧烈的争吵爆发了。史载:

声震殿陛,天子惊怖,至于啼泣,遗溺后衣。

争吵声音太大,一边的小皇帝都被吓哭了,甚至还尿了裤子……

次日,八大臣"罢工",以示抗议。慈禧也不示弱,坚持要临朝。最后还是慈安"转弯",劝慈禧先忍忍,姑且将就。随着两宫太后的妥协,谕旨下发,董御史嫡发披甲奴。

就这样,关于"垂帘听政"的第一次交锋,两宫太后败下阵来。与其说她们败给了肃顺,不如说是败给了"后宫不得干政"的"祖宗之法"。正因为有这样的"祖宗之法",肃顺一伙才敢理直气壮,在两宫太后和小皇帝面前横行霸道,"全无人臣之礼"。

该怎样击破"祖宗之法"呢?

请听下集分解。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先帝   咸丰   慈禧   谕旨   垂帘听政   折子   皇太后   太后   大臣   祖宗   中国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