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苏德隆:中国防治血吸虫病的卓越先驱

194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三野兵团驻扎在上海郊区,为下一步南下作战做着准备,并选定松江、青浦等地水域进行泅渡训练。战士们在提高水上作战技能的同时又能消暑,个个热情高涨。然而不久,一场“怪病”开始在部队里迅速蔓延,甚至很多战士们的肚子变得奇大,犹如孕妇一般。据统计,当时驻守在江、浙、沪的解放军染病人数达到3万例。罪魁祸首便是血吸虫病,它是全球危害最严重的常见寄生虫病 。

苏德隆

苏德隆,著名公共卫生专家,曾留学英国。获悉疫情后,他马上写信给部队,告知疾病的巨大危害并给出应对措施。他的意见很快得到重视,“上海市郊区血服虫病防治委员会”于1949年12月21日紧急成立。作为专家组成员,苏德隆除了做流行病调研,协调沪宁、沪杭医务人员,还负责为部队培训卫生干部。在不到一年时间,疫情逐步得到控制。

血吸虫病在中国至少已有2000多年的流行历史,而直到整个20世纪四十年代,中国学者发表关于血吸虫病的著作还是空白。

1950年,注重理论指导实践的苏德隆在《中华医学杂志》发表了第一篇血吸虫病研究论文《近年日本血吸虫病研究之进展》。

他查阅了大量二战以后的西方文献,介绍了英美学界近十年左右对血吸虫病的研究进展,对实验诊断研究的众多新研究方法和有关预防的研究做了重点描述,这份篇幅达16页的长文,对我国的血吸虫病研究起了重要的作用。

当时最为典型的疫区沪郊青浦是主要产米区,这里孳生着无数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钉螺。

农民常年在水田劳作,极易感染血吸虫病。当时青浦有40万人,40%感染血吸虫病。苏德隆带领团队开展调研,并进行多项实验,努力寻找钉螺的生活规律和灭螺的科学方法。

最初的灭螺只注重在河道水线以上杀灭。有一种说法是,钉螺有冬天上陆夏天下水的习惯,但苏德隆发现,即使在冬天结冰的水面以上,仍有钉螺存活。

于是,他率领研究团队专门找寻到一处水域,筑坝围塘,把水抽光,观察钉螺分布情况。经过一年的试验,终于找到了水线上下钉螺分布的比例。此外,他们还发现钉螺不冬眠,在冬天也能吃、能产卵,在冰水里还能活动,倒是在夏天不产卵,行动迟缓。这些调查对掌握钉螺生存条件和消灭钉螺都有很大的价值。

50年代中后期,由于灭螺工作颇有成效,血吸虫病得到一定控制,各地因此产生了乐观、放松的态势,甚至不少地区过早宣布“基本”消灭了血吸虫病。苏德隆看到这一现象,及时撰写了《指数曲线在除害灭病工作中的应用》一文,告诫大家不要低估了全盘工作的艰巨,并强调要根据科学规律,反复与病毒较量。1963年,苏德隆所著《钉螺的负二项分布》论文得以发表,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全面阐述钉螺分布规律的研究成果。

1985年4月3日下午,苏德隆在外出工作途中,因意外车祸离世。就在去世之前,他仍在继续研制灭螺药物的新剂型——灭螺缓释剂

1985年11月,上海市宣布彻底消灭血吸虫病,为了感谢苏德隆在血防事业上的杰出贡献,特地授予了他血防战线先进工作者的光荣称号,并追记大功一次。此后,全国的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也取得了显著成效。

★来源:厦门卫视《两岸秘密档案》栏目

编辑:胡志强

责编:杨 青

编审:沈 静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0

标签:中国   钉螺   青浦   血防   血吸虫病   水线   血吸虫   作战   上海市   水域   疫情   先驱   部队   规律   冬天   工作   卓越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