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三位皇帝下诏为她改名,仙源风采,千年鹿邑

摄影:苏献智


天上有鹿邑星,地上有鹿邑城。

豫皖交界处,这里是连接中原经济区和长三角的枢纽城市;这里因是老子故里而闻名海内外,作为华夏腹地,这里区位优势明显,她是河南省直管县之一,鹿邑县还是河南全省的3个内陆出海口之一;她是独具特色的文化之城,历史上曾有唐高宗、武则天和宋真宗三位皇帝下诏为之改名。


鹿邑县地处河南省东部周口市东北部,因境内有春秋时陈国之鸣鹿城(鸣鹿邑)得名,《太平寰宇记》记载鹿邑县取故鹿城地为名;相传”因麋鹿众多,以常有鹿鸣“而得名鸣鹿城,北朝时期曾省卫鹿城因境内有春秋时陈之鸣鹿城,故名。这里东与安徽省亳州市谯城区相邻,南与郸城县接壤,西与周口市淮阳区以及太康县交界,北与柘城县毗连。

下辖4个街道、13个镇、7个乡:真源街道、谷阳街道、卫真街道、鸣鹿街道,涡北镇、玄武镇、宋河镇、太清宫镇、王皮溜镇、试量镇、辛集镇、马铺镇、贾滩镇、杨湖口镇、张店镇、观堂镇、生铁冢镇,郑家集乡、赵村乡、任集乡、唐集乡、高集乡、邱集乡、穆店乡;总面积1238平方千米,七普常住人口95.86万,县人民政府驻地真源街道紫气大道距省会郑州约195公里。


县域历史悠久,夏商属厉国(都邑在今太清宫镇),此为鹿邑有史记载的设城建置之始;春秋属陈国之苦邑(太清宫镇)和鸣鹿邑(辛集镇);战国时陈国在此设苦县,后属楚国【另说楚国所属设或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设苦县】;西汉高帝十一年(前196)苦县属淮阳国并析西南境置宁平县(今属郸城县);王莽时苦县改为赖陵县,东汉建武元年(25)恢复苦县,并析宁平县西北置武平县(治武平城),今鹿邑县属苦县、宁平县及武平县,建安元年(196)曹操被封为武平侯,食邑于此。

西晋武帝时宁平县并入属苦县和武平县;东晋咸康三年(337)苦县改为父阳县;南北朝刘宋时废武平县,北魏正光年间父阳为谷阳县,东魏正始年间复置武平县,北齐废除谷阳县。隋开皇六年(586)复置谷阳县,十六年(596)武平县改为鹿邑县并从今太清宫镇移治试量镇;大业十三年(617)鹿邑县改为涡州。

唐武德三年(620)涡州复为鹿邑;乾封元年(666)谷阳县改为真源县,因道家始祖老子生于此而得名载初元年(689)真源县改为仙源县,意为”老子是得道成仙之人,其生地则为仙之源“;神龙元年(705 )复名真源县;五代十国时这里曾为兵家必争之地,曾先后属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北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真源县改名卫真县,以表明他比别的朝代更捍卫老子及思想(真理)的地位;元至元二年(1265)卫真县并入鹿邑县,治于原卫真县(今址)。

1913年鹿邑县属豫东道,次年6月改属开封道,1927年直属河南省,1932属河南省第七行政督察区,1945年8月属河南省第二行政督察区,1949年3月属淮阳专区。建国初鹿邑曾先后属于淮阳、商丘、开封等专区,1968年6月鹿邑县改属属周口地区,2000年6月鹿邑县改属地级周口市至今,2009年城关镇与城郊乡改为卫真、谷阳、鸣鹿、真源4个街道;同年杨湖口乡、贾滩乡、观堂乡、生铁冢乡撤乡建镇,枣集镇更名为宋河镇。


作为中国老子文化之乡及道教的发祥地之一;这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曾入选河南省十大文化强县。如果你是一枚吃货,这里的宋河粮液、鹿邑大曲、观堂麻片、邱集烧饼、鹿邑卤鸡、 孔集烧鸡、辛集麻花、娃娃鱼粉丝汤等极富特色的地方美食定能满足你的味蕾;境内有老君台、太清宫、陈抟庵、明道宫、栾台龙山文化遗址等古迹,其中明道宫原名紫极宫,她始建于汉代、兴盛于唐宋,由伊人宛在坊、升仙桥、犹龙堤、迎禧殿、玄元殿、享殿、升仙台等建筑组成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转载请注明出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8

标签:鹿邑   武平县   鹿邑县   淮阳   湖口   周口市   辛集   河南省   元年   皇帝   千年   街道   风采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