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个“中不溜”的孩子最幸福


太优秀的孩子是给社会培养的

为人父母,总是希望孩子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往高了说就是功成名就、光宗耀祖,往低了说至少丰衣足食、一世无忧。为此,他们倾尽所有资源,铺好路,架好桥,搭好梯,要将儿女送上青云。然而,这番苦心孤诣,并不一定能够换来丰收的喜悦。有时候,孩子越是优秀,就越是被上进的梯子带向看不见摸不着的远方。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在河南经历战乱而致兄弟离散后发出的悲情慨叹,却也是赵大妈一家境况的真实写照。

年过古稀的赵大妈跟老伴李大爷都是老北京。一双儿女早早就赴美留学,毕业后靠着艰难打拼,好容易站稳了脚跟。两位老人也曾想过当异国老漂族,可到了美国一看,根本适应不了。那儿地广人稀,没邻居不热闹,家里氛围也难受。女儿嫁了个美籍华人,儿子娶了洋媳妇,生下的第三代是不懂中文的“香蕉人”。待了不到半个月,他们就收拾包袱回国了。

孩子们飞得太远,家里啥事都指望不上,他们只好互为拐杖,相依为命。赵大妈患高血压好些年了,一直吃药维持着;李大爷身体还算硬朗,就是体重超标,稍微活动活动就满头大汗,上楼、拖地都气喘。

原本他俩打算退休之后一块儿“踏遍青山人未老”,不曾想一个寒冷的冬夜,李大爷突发心梗一头栽在地上,进了ICU,大夫说要做心脏搭桥手术。儿女都赶不回来,只得用钱表示孝心。赵大妈一个人伺候不过来,只能请护工。找了几个,要价不低,但不是偷懒耍滑,就是拈轻怕重,赵大妈也不敢多说,生怕得罪了护工,更加让老伴遭罪。

李大爷的手术还算成功,但医生说了,病人太胖,血管堵点太多,保不齐还会出问题,得密切观察。果然,还没到两个月,李大爷又一次住进了ICU。这次回天乏术,人很快没了。儿女们倒是都赶回来了,处理完后事,劝母亲一块儿回美国,但她死活不肯。

自从李大爷去世之后,以前羡慕他们家的街坊邻居们再也不吱声了,并且换成了同情的眼光。赵大妈像朽败的枯树一样,一天比一天衰老。每天,她就坐在屋子里发呆,偌大的三居室到处落满了灰,只有电视机的声音在空旷的房间里回响。她常常想,年轻时天天跟赶鸭子一样撵着孩子们努力上进,难道就是为了让自己老无所依吗?

同样丧偶的张阿姨,3 个孩子中有两个守在身边,却也过得像孤寡老人一般凄凉。

张阿姨的老伴比她大5 岁,是支援广大新解放区建设的南下干部,年轻时太拼,落下一身病,62 岁那年撇下她撒手人寰。

大儿子以前是中学英语老师,后来开起了培训机构,忙得脚不沾地。老二是国企高管,但凡抽出点时间来,就带着媳妇满世界转悠。老三是个姑娘,十几岁就离家求学,后来嫁到了北方,一年见不了两次面。

张阿姨退休前是部门领导,很要强,但年纪越大玻璃心越严重,受不得一点气,和两个儿媳妇都相处不好,常常为了拿报纸、订牛奶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吵得不可开交。最后,张阿姨只得独居在单位宿舍里,儿媳妇们也放了话:“要多少赡养费都行,就是坚决不住一块儿。”

3年前,80 多岁的张阿姨开始频繁忘事,不记得自己吃没吃饭,也分不清臆想和现实,半夜给女儿打电话,又哭又闹,非说老二开车去西藏出车祸死了。一检查,她得的是阿尔茨海默病。儿女们商量着出钱给她请保姆,结果她一连骂跑了3 个保姆。第4 个保姆看在高薪的份上勉强留了下来。没想到,保姆为求自己清静,居然偷偷给老人喂安眠药,让她每天从早到晚都躺在床上。

发现这个情况后,深感内疚的小女儿一有假期就回老家照顾妈妈。但随着老人的病越发严重,3 个孩子一合计,把她送到了连治疗带送终的慢性病防治医院。在那里,张阿姨终于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站,临终前只有保姆陪在身边。

不知道赵大妈和张阿姨有没有后悔过,年轻时一门心思把孩子们朝时代精英、社会栋梁的方向培养,谁知道他们最后都远走高飞了。自己晚年过得凄凉孤独,到底是谁之过呢?

不成器的孩子是养来讨债的

身为“精英”的孩子,即使离得远,鞭长莫及,管不到父母的日常起居,但起码还不至于敲骨吸髓,惦记着父母养老的“棺材本”。那些不成器的孩子,才是老人挥之不去的噩梦。

莉姐今年50 多岁,离异,膝下只有一个独子。由于从小娇生惯养,儿子养成了好逸恶劳的坏习惯。

莉姐原来是干采购的,退休后捡起了老本行,从广州白马服装批发市场倒腾服装回老家卖,攒了不少家底,但她不敢歇下来,因为她挣钱的速度根本赶不上儿子花钱的速度。但凡凑够一套房的首付,她就赶紧想办法贷款,购置房产,然后租出去,以房养房。

由于过度操劳,她不仅白了双鬓,还添了一身病。莉姐想咬咬牙再干几年,给不争气的儿子多留点不动产,将来就算自己不在了,他靠吃房租也能活命,总不至于饿死,或者去偷去抢。但儿子丝毫不担心自己的未来,三十好几了,不想立业也不愿成家,每天就是吃喝玩乐,通宵打游戏。

最可怕的,是那些不仅自己啃老,还携妻带子全家一起啃的孩子。老刘家就养了这样一窝“蝗虫”。儿子30 岁了没工作,找了个老婆也不上班,今年生了小孩,一家三口都靠啃老两口微薄的养老金生活。

不成器的孩子无下限、无节制地啃老,形成了一种畸形的寄生形态,他们把父母养儿防老的传统幻想击得粉碎。只是,背负着沉重儿女债的父母是否明白“惯子如杀子”的道理呢?

混得“中不溜”的孩子扛起养老重担

田先生的老父亲今年84 岁了,有3 个孩子在国外——田先生的两个姐姐一个妹妹都远嫁加拿大,就算过年也总聚不齐。

49 岁的田先生是家里唯一的男丁。大学毕业后,他雄心勃勃地创业,干过餐饮,搞过装修,开过超市,但都黄了。他感情也不顺,离过两次婚,房子归了对方,现在只得跟老父亲住在一起。

眼看老爷子自理能力一天不如一天,又不肯找保姆来照顾自己,田先生盘算了一下,干脆找个保险经纪人的工作随便干干,有个单位帮交五险一金,而且时间自由,可以每天照顾父亲。他跟几个姊妹一商量,大家都欣然同意,除了养老费,每个人每月再给他点辛苦钱贴补家用,让他安心伺候父亲。

就这样,田先生每天变着花样给父亲做饭,教他学会了玩微信、上网看剧,还建起了家庭微信群,方便国内外的亲人沟通。

有一回,田先生喝多了,跟拿着国家特殊津贴的老父亲念叨说,4 个儿女里,就数自己混得最不好,让父亲丢人了。老父亲拍拍他的肩膀,说:“儿子啊,我就你这么一个孩子能守在身边,这是福气啊!”

跟田先生一直在本地折腾不同,阿祖是在外边从高处跌落后才回乡的。阿祖在年轻时辞了公职,全国各地跑,混得风生水起。他的两个姐姐大学毕业后回到家乡,结婚生子,轮流照顾父母。父母对这个小儿子很是疼爱,他一年难得回去几次,每次回到家里都受到贵宾般的隆重接待。

姐姐们对他颇有意见,只是敢怒不敢言,有一次说漏了嘴,指责他对自己的家乡和父母薄情寡义。这种指责让阿祖无法反驳,姐姐们确实比自己付出更多,为父母承担得更多。但阿祖也很无奈,他的事业正处于上升期,只能尽量以别的方式多弥补一点,比如在钱财上,以及情感抚慰上,哪怕只是几句表示感谢和歉意的话,也是一种态度,至少看到、肯定了姐姐们的付出,回应了她们的情感诉求。

令阿祖没有料到的是,自从去年下半年起,因为战略调整,公司把全部生产线迁到了东南亚,阿祖面临失业。此时,父亲已经去世数月,与之相濡以沫的母亲失去了依靠,背驼得像一张弓,精神一天比一天差,眼看时日无多。阿祖无心工作,第一时间接受了公司的补偿条件,回到了家乡。

从人生巅峰跌到谷底,阿祖倒没觉得多难过。可以陪伴母亲度过最后的时光,对他来说,更像是亡羊补牢。他有时会想,如果年轻时不是那么拼,而是像姐姐们一样,过着不紧不慢、不上不下的日子,享受天伦之乐,会不会比今天更幸福?人生无法假设,也不能重来,没有后悔药,也没有回程票,那些遗憾终究只能埋在心底,无法弥补。

就算再开明再坚强,父母都曾或多或少地有过这样的闪念,希望儿女们不要那么优秀,能够每日陪伴自己左右。比起为孩子的成就骄傲,这种真切可触的幸福恐怕更让人觉得满足吧。

养老困局亟待多方合力破解

随着“银发族”队伍的日渐庞大,深度老龄社会正加速到来。养老困局撕扯着无数家庭,子女与父母各有各的难。

从大环境来看,我国的养老保障体系正在逐步完善,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但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社会购买能力相对较低、社会养老服务供给不足,仍然是制约养老服务业发展的三大瓶颈。尤其是在大城市,养老院普遍“一床难求”,编制常年爆满,往往是“走一个,才能进一个”。

就个体而言,两亿多老年人口数量庞大,情况复杂,养老需求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如何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地提供便捷、贴身、适合、实惠的养老服务,始终是一道需要下大力气、花大功夫破解的难题。

既要冲开瓶颈,又要一一解题,这就需要“抓大管细”的智慧。一方面,多渠道扩大养老服务供给,增加普惠性服务,“让普通群众、工薪阶层买得到、买得起、买得好、买得放心”;另一方面,不断探索创新养老保障模式,推动发展精准满足个性化服务需求的智慧养老,提升养老服务质量,让养老变成“孝老”。

近年来,各地都在不断探索,寻求更好的解题路径,成效和经验不少——

湖南通过社会养老孵化基地对全省的养老机构进行免费标准化培训,老人每天的饮食起居、护理项目、康复训练、健康状况等都有了统一的标准化服务规范。

上海市在每个街道建立“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由政府免费提供场地并制定指导价,以普惠的价格为社区老年人提供一站式养老服务,社区老人可以根据身体评估情况选择服务方式。

武汉与南京立足于当地实际打造的两种居家养老模式,更贴合大多数老年人既希望得到专业照护,又渴望享受天伦之乐的养老需求;同时,依托在互联网技术和智慧科技之上的“家院互融”,是对《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17~2020年)》所提出的建设智慧健康养老产业体系要求的落实,推动了健康养老服务智慧化升级。

养老不只是个人问题、家庭问题,而是民生问题、社会问题。让老年人生活有尊严,是文明社会的应有之义。只有政府、家庭、社会、企业等多方发力,才能更好地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真正实现“老有所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4

标签:孩子   大妈   大爷   年轻时   保姆   阿姨   儿子   姐姐   老人   父母   幸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