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索须河(五):南月堤和赵兰庄

南月堤村

从花园北路沿索须河北岸向东,河道开阔平缓。河坡上草色相杂,太阳照在上面,看上去暖暖的。河边有行人踩出的小径,有的横穿过密密的芦丛蜿蜒到水边。河水清碧,水光潋滟,芦花在阳光下轻轻摇曳,岸边的水草伸进泛着日光的水里,十分清奇。再往前,河道里有几片水洲,上面长满芦苇,把河道分出沟汊,几只野鸭游在水面上。三三两两的人,在河边钓鱼。


问一个垂钓的年轻人为什么这么多人来索须河钓鱼?他说因为别的河不让钓。呵呵,原来答案如此简单。


南月堤桥的两侧,有大片正在变红的茅草,从河坡漫泻到水边,向东一直绵延到赵兰庄桥,像织锦的毯子,铺天盖地,让人惊艳。一对年轻夫妻在草地上扎了帐篷,享受阳光和美景。




在茅草地上负暄而行,跑了一身汗。猛然发现堤上五六十米就是沿黄快速路,原来索须河与黄河最近距离竟只有1000多米!突然间惊喜于这样的一次现场直击:黄河紧贴着郑州,郑州却不属于黄河流域的原因――索须河像一个宽大的臂弯,从黄河边揽起郑州,直向贾鲁河,奔淮而去!


一个喇叭在南月堤村小区大门口循环播放着进小区要戴口罩、扫码、出示核酸检测结果的录音。



刚从沿黄快速路过来的一次电动车救援

赵兰庄紧贴着索须河堤的路面,桥上不断有人来往,两个男子在桥中央靠着栏杆说话,桥头一个女子坐在停着的电动车上,桥下三四个人一边钓鱼一边说着什么。


堤上的路在赵兰庄桥头被挡板隔断了,挡板上留一小门出入。路边停着十来辆车,应该是村民停在这里的。

回去时看到堤上有刻着“南月堤艺术中心”的巨石,陈天然题字。大门也好看。往里瞅一眼,内部道路平直,庭树整齐。只是落叶片片,门口的椅子上满是灰尘,已空掷多日了。


赵兰庄

前一天落了些冷雨,第二天又去索须河,从花园北路改走赵兰庄南岸。堤边几个餐馆,在大堤上立着招牌。刚结束居家令没几天,餐馆尚未开业。路边停着几辆车,添了几分烟火气。

路堤南侧地面略低,长着大片芦苇,这是几天来没见到过的情况。索须河边没看见过鱼塘,是索须河河床地下水渗透,还是两千年前的荥泽在这里留下了印迹?也许,又想远了。

堤上的柏油路面很平展,穿行在两排杨树间,行云流水,十分舒畅。

当年通济渠大堤上应是高冠博带、衣香鬓影的繁华之地。

据《大业杂记》记载,通济渠水面阔四十步,通龙舟,两岸为大道,种榆柳。每两驿置一宫,自京师洛阳至江都,离宫四十余所,供停船休憩之用。

这几天看到的新建在索须河边的楼阁,就是隋朝离宫的表征。

通济渠建成后,隋炀帝即偕皇后、嫔妃、贵戚、官僚、僧尼、道士等,“分乘龙舟、杂船五千二百余艘”(《虞城县志》),出洛阳,经开封,到江都,浩浩荡荡地来了一次全线巡游。因此,通济渠在隋朝也称为御河。

通济渠岸边的商贸活动由此活跃起来。盐业、中药、丝绸、布匹、茶叶、餐馆等许多商铺沿河而建。本地的草编远近闻名,明清时这一带曾有几十家编庄。

通济渠全长1000多公里。为满足行龙舟的要求,河道深凿15米。如此浩大而艰巨的工程,杨广要求的时间却极短。当时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3月动工,8月就全部竣工了。在凿渠和造船过程中,“役丁死者什四五”。官员以车载死丁,“东至城皋,北至河阳,相望于道”。而这次十几万人的沿河巡游,更使沿河各地百姓的生活陷于绝地。

隋唐大运河使唐朝大受其益。金灭北宋后通济渠断航淤废。

赵兰庄桥东的河中有一道围堰,流水声很响。围堰上下游水面都很宽。对岸一个人穿着水裤站在河里,正从水下掂出鱼兜,大概是把鱼虾倒进桶里。一辆电动自行车支在岸边,后架上绑着一只塑料筐,想是做鱼虾买卖的。这大冷的天!

再往东,河道隐在芦苇丛后面,河汊穿过如梦似幻的七彩草地,河坡的草上凝着大颗的水珠,晶莹剔透,不知是露水还是昨天的雨水。一个钓者刚刚来到河边,眼神只顾看着水面,好像脚步不是自己的一样。岸滩上两行浅浅的车辙印向前延伸,不远处几家人搭起帐篷在草地上野炊,炊烟低斜着飘向空中。堤边很小的一棵树,上面却坐落着一个很大的鸟窝,树下一圈黄叶,在这个湿漉漉的冬朝一片炫然。





(待续)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龙舟   江都   围堰   沿河   郑州   河道   芦苇   岸边   河边   水面   发现   赵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