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挑粪赚第一桶金!筹集300亿复刻圆明园,徐文荣为何执意这样做

谈及近代以来中国的“国耻”事件,那么圆明园被焚毁必然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

在1860年爆发的第二次鸦片战争当中,由于清廷的衰朽无能致使英法联军在登陆之后长驱直入,不仅攻入了北京城甚至还对号称“万园之园”的圆明园大肆抢掠。

在进行了多日的抢掠之后,为了掩盖自己侵略的罪行,英法联军士兵将这座代表了中国古代艺术巅峰的园林付之一炬,在此之后圆明园也仅剩个别残存的景观。

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一些同志也曾经在高级别会议上提出对圆明园遗址进行修缮,尽可能恢复曾经“万园之园”方风采。

不过对于这一建议,与会人员大都持反对意见,一来是由于圆明园占地面积太大,如果进行高度还原显然是一笔不菲的支出,这对于新中国的财政无疑是一笔极大的压力,再则保留圆明园遗址对于后人来说也是一种警醒,提醒后人勿忘国耻,所以圆明园的残垣断壁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更是一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不过在新中国成立的五十余年之后修复有没有这件事却重新被提上了日程,不过这一次所牵头的并不是国家部门而是一个名叫徐文荣的商人,在很多年以前他就树立了复刻圆明园这样一个宏伟的愿望,那么徐文荣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的这一“宏伟蓝图”最终是否能够实现呢?

1935年,徐文荣出生在一个普通的人家。彼时中国还处在旧社会的战乱和动荡当中,徐文荣全家也过着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

为了补贴家用,徐文荣早早便辍学务工,由于当时社会上百业凋敝加上他不够工厂所要求的年龄限制,只能在外打一些零工,而他所赚到的第一笔薪水就是靠挑粪所得来的。

少年时代艰辛的生活没有消磨掉徐文荣的意志,反而让他对于生活的本质有了更为清晰的认知,知道了赚钱的不易。而另一方面他也在那个时候立志要在未来事业有成的时候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来回馈社会。

七十年代末期,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颇有商业头脑的徐文荣在家乡开设了一家专门从事缫丝业的工厂,由于他的厂子的产品质量上乘加之价格优惠,所以很快就在全国范围内打开市场, 乘着这样一股“东风”,徐文荣的个人资产也水涨船高,很快就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富豪老板。

和一些有钱之后就不思进取沉溺于享受的老板不同,徐文荣在事业有成之后并没有失去了当年给人挑粪时候的初心,此时财力雄厚的他开始利用自己手头的资源和影响力做一些回馈社会的公益活动并受到了不少群众的好评,而此时一个人的出现则改变了徐文荣的人生轨迹。

这个人就是国内的著名大导演谢晋。早在七十年代末期谢晋就以一部《芙蓉镇》而被人所熟知,在随后的多年当中他又拍出了不少优质影片,可谓是当时国内顶级的导演。

1996年,为迎接一年之后香港回归祖国,谢晋决定拍摄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鸦片战争》以纪念近代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不过在进行拍摄的时候,谢晋和他的剧组却遇上了一个大问题,那就是没有合适的场地以进行拍摄。

和谢晋以往所拍摄的影片相比,《鸦片战争》不仅故事节奏快,而且在外景方面也有更多更高的要求,在彼时电影尚未产业化的时候,寻找合适的布景无疑会成为限制导演发挥的重要因素。

就在谢晋为此而感到犯愁的时候,他的一位朋友通过自己的关系找到了当时已经在商界闯出一片天的徐文荣并向他寻求帮助。

在听到了这样的请求之后当即决定出手相助,而促使徐文荣帮助的原因一是他有着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义气,二来他认为《鸦片战争》这部电影对于国家和人民有着极为特殊的意义。

在他的帮助和协调之下,剧组找到了合适的外景拍摄场地并最终顺利完成拍摄,这一次的经历也让徐文荣和谢晋等电影工作人员相识并成为朋友,在和他们深入交流的过程当中也使得徐文荣萌生了投身影视业的想法。

徐文荣的这一决定并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了极大的提高,他本人也因为党和国家的好政策以及市场经济的环境而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但同时徐文荣也看到和人民群众日益提升的物质水平相比,整个社会在精神文化方面还是处于一个相对贫乏的状态,以《鸦片战争》方拍摄为例,如果这件事情放在一个电影文化产业成熟的国家绝不会发生导演无处寻觅外景的状况,在诸多因素之下徐文荣萌生了出资设立一座大型影视城的想法。

作为一个在事业上雷厉风行的人,徐文荣很快就将这一想法付之于实际;他在老家附近横店的郊区花重金买下来一大块的地皮后随即请来专人在这里按照世界级的影视基地进行打造,在数年之后横店影视城宣告问世,这也是中国乃至亚洲最为专业的影视基地。

虽然横店影视城最终顺利打造,但在这个过程当中徐文荣显然也担负了不小的风险,由于建设影视城所需要的资金缺口过大,他在几乎掏空了资己家底的同时还向外借贷了不少的债务。

一旦这其中有任何的变故他的资金链都有可能断开,那种情况之下他甚至会从一个富豪级别的人物变得一钱不名。

在看到自己呕心沥血打造的影视城建造起来之后,徐文荣的心中还是倍感欣慰的。

横店影视城的建立一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过去多年以来中国文化产业所面临的一些物质上和场所上的困难。

二来影视基地的建立也带动了周边产业的发展,不少横店当地居民的收入因为影视城的存在而直线上升,看到自己的事业造福乡梓徐文荣也有一种“此生无憾”的欣慰感。

按理说有横店影视城这样一块“金字招牌”,徐文荣在随后的岁月当中足以安然度过,但在2008年,他又做出了一件让人大为诧异的事情,在这一年徐文荣通过媒体高调宣布自己要对清代的“万园之园”圆明园进行复建,一时间这件事成为了街头巷尾所热议的话题。

复建圆明园源于徐文荣多年以来的一个夙愿。

早年间的徐文荣虽然由于家庭的贫困而没有受到过系统的教育,但在长辈亲朋们的口耳相传当中他知道了中国古代曾经有一座美轮美奂的号称“万园之园”的圆明园,这里不仅代表了当时中国最为先进的建筑艺术,更藏有无数精美的文物,可谓是中国传统艺术品的集大成者。

然而由于当时清廷的衰朽无能,致使这样一座伟大的园林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当中被入侵的英法联军所抢掠和烧毁,这无疑是令包括徐文荣在内的每个有良知的中国人所痛心疾首的。

他明白过去的中国由于底子薄,无法抽出更多的精力和资源对于圆明园进行复建,而如今我国正值国富民强,复建圆明园在操作上完全是可行的,而且还强调这次的复建工作完全是其本人自费进行的,并不需要国家层面的经济支持,而且他的复建工作并不会在圆明园的遗址上进行而是在横店影视城的附近。

尽管徐文荣强调了这次是他个人自掏腰包进行建设,但此举还是为他招致许多的非议。

有的人认为徐文荣此举完全是出于个人考虑的沽名钓誉行为,与其花大力气和钱财进行复建工作,不如把这些资金投入到更有意义的事业上,更有人从民族大义的方向上对他进行抨击,认为徐文荣此举可能会消磨国人对于近代历史的耻感,是一种“其心可诛”的行为。

但这些反对的声音显然没有阻止徐文荣的脚步,在走访了大量的专家之后他给自己定下来了“1比1高度还原”的计划,这也就意味着他不只是要在大的方向上对圆明园进行复建,更要在细节上做到尽善尽美。

除此之外为了争取官方的支持,徐文荣还大量走访了相关的领导,最终在他的“游说”之下,分管的各级领导终于对他的这一宏伟计划予以认可。

虽然在政策方面得以通行,但徐文荣在随后遇到的困难仍旧众多,由于圆明园已然是距今百年的古建筑,根本无人能够对其原貌进行描述,所以徐文荣的工作看起来简直如“空中楼阁”一般难以规划。

但面对这种情况他并不气馁,而是在大量查阅古籍之后再通过自己的关系找到国内外相关专家予以请教,争取最大程度对于园林原貌进行还原。要知道此时的徐文荣已经年过七旬,支持他进行这样高强度工作的正是对于本民族文化的一种责任心。

相比起对于建筑的还原,文物的缺失让徐文荣显得更加无从着手。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圆明园有无数的精美文物被侵略者所抢走。

在随后的多年当中散落在世界各个角落,为了尽可能重现他们,徐文荣号召世界各国华人同心戮力对流失海外的圆明园文物进行找回,而他更是愿意出重金予以收购。

出乎他意料的是在这一倡议发出之后许多海外华人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这一工程“添砖加瓦”,在无偿捐献找回的前圆明园文物的同时更是掀起来了一阵“文物回归”的风潮,这在充实了工程的同时更在国家层面上带来了积极的效应。

2015年,这一浩大的工程在横店西郊竣工完成。

年过八旬的横店集团老总徐文荣为这一复建园林起名为“圆明新园”,在高度还原圆明园本身造型的同时又明确表示了和在北京的残垣断壁本身的区别,这个时候过去对他不了解的人们也终于认识到了他的良苦用心。

如今的圆明新园已经成为了横店当地的一处著名景点,这里在接待着一批又一批游客的同时也在激发着一代代人的爱国情怀,而这也是徐文荣这尾款极具情怀的民族企业家带给后人最大精神财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圆明园   英法   鸦片战争   宏伟   联军   外景   中国   文物   影视城   国家   徐文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