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武魁海为何对魏文亮说:小子,你还不打钱咱们晚上吃什么

天津的朋友大都知道相声名家魏文亮和他的姐姐魏文华,可很少有人知道魏文华、魏文亮姐弟俩都是武魁海的徒弟。

武魁海(1903—1962年),北京人。武魁海出身贫穷,小小年纪就以炸油条为生。因为喜欢曲艺,所以他经常利用闲暇时间到北京天桥听相声。

后来机缘巧合,武魁海拜到相声名家李少卿的门下,成为相声前辈裕德隆的再传弟子,为中国相声第六代传人,是“宝”字辈。

武魁海捧逗俱佳,柳活也特别棒,同时还擅长说评书,很快就成了京、津两地有名的相声艺人。

武魁海

武魁海为人正直,侍母至孝。新中国成立后,武魁海带着母亲一直在天津生活。

武魁海艺术好,人品也好,不过他性格比较耿直,所以显得有点“怪”。武魁海曾经公开宣布一辈子不收徒弟。

然而让人没想到的是,武魁海看到魏文亮之后,不但收回成命,而且亲自找到魏家,表示要收魏文华、魏文亮姐弟为徒。


魏文亮,1940年出生于一个艺人家庭,他的父亲魏墨山是一位盲人弦师,他的母亲魏墨香是一位唱老鸳鸯调的艺人。

魏文华是魏文亮的姐姐,她比魏文亮大3岁。1943年,魏墨山夫妇就带着魏文华姐弟从天津到了东北卖艺。

魏文亮7岁的时候就开始登台表演,因为漂亮可爱,被观众誉为“小怪物”。没过多久,魏文亮就拜相声艺人张文斌为师学相声。

1951年,魏墨山夫妇领着魏文华、魏文亮回到天津,开始在小刘庄的一家小园子里演出。

1952年的一天,武魁海到园子里“串门”。当天有魏墨香的时调,可她因为有病不能演出。救场如救火,已经上了小学的魏文亮拉着魏文华的手说:“姐,咱俩去顶妈妈的场!”

魏文亮

魏文亮姐弟到了园子,跟“管事”的一说,“管事”的看姐弟俩拿着大褂,就决定让他们试一下。

魏文亮姐弟俩在台上说了一段《汾河湾》,他们唱得地道,“包袱儿”也响,不但观众笑得捧腹,武魁海也是连连点头。

第二天上午,武魁海就找到魏家。魏墨香知道武魁海是一个“大蔓儿”,自然是热情接待。

武魁海性格耿直,说话也是开门见山:“文亮、文华这两个孩子太可爱了,我想收他们为徒……”

魏墨山夫妇是喜出望外,忙不迭地答应了。

就这样魏文亮姐弟俩都成了武魁海的徒弟。

武魁海一辈子没有结婚,所以他一直把魏文亮姐弟当作自己的儿女一样疼爱。

当时魏文亮还在上小学,武魁海每天都到魏家等着魏文亮放学,先看着他写完作业,再教他学相声。

有一天下大雨,武魁海拿了一把雨伞去学校接魏文亮,因为怕魏文亮淋着,就把他背在背上,蹚着水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家走。

没想到前面有个大坑,天黑武魁海没看清摔倒了,他不顾自己的疼痛,赶紧把魏文亮抱起来就往家赶。


魏文亮退学专职学说相声之后,武魁海总是亲自为他“量活”,让魏文亮得到全方位的锻炼。

武魁海为了加速魏文亮业务的提高,还经常请相声前辈给他“站一个”(捧哏)。

像“老祖儿辈儿”的周德山、“爷爷辈儿”的冯子玉、尹寿山都给魏文亮量过活儿,其他像叔叔、大爷辈儿的就更不用说了。

在武魁海的精心培育下,魏文亮进步神速。

为了让魏文亮姐弟得到进一步的锻炼,武魁海把他们俩交给了范振钰,让他们到青年相声队去演出。

锻炼一段时间后,武魁海还是不放心。为了亲自带两个徒弟,武魁海辞掉了河北鸟市的活儿,找到河东地道外一个小茶园,说明只师徒爷儿仨,盯一场相声大会。

老板认识武魁海,当即就满口答应,说好了三七分账。

魏文华

当时小茶园还是零打钱,不卖票,就是每演一段到观众席里收一次钱,这就叫零打钱。

师徒三人要演近三个小时,先由武魁海说一个多小时的评书,接着是魏文华魏文亮姐弟的对口相声,再下来由师父为魏文华捧哏,最后是师父为魏文亮捧哏。

魏文亮打钱时,还发生过一件有趣事儿:

当时有一位70岁左右的老人拿出了一张面值1万元(当时的一万折合现在一元)的人民币:“爷们儿,拿着!”

按当时的行情,听一段相声给1000元就算多的了,大都是给100、200元,也就是现在的一分钱、二分钱。

魏文亮接过这张1万元,嘴里喊到:“这位老爷爷给了1万元……”

魏文亮当时才13岁,声音是又亮又脆,观众都把目光转移到了那位老人身上。

那位老人刚想张嘴说话,没想到魏文亮知道老人想说什么,他直接又大声喊道:“一会儿找9千!”

魏文亮这大气喘的,那位老人先是一惊,接着就跟随观众一起大笑起来:“小兔崽子,你是拿爷爷开涮呀!”

武魁海在台上也咧着嘴笑了起来。

武魁海的评书也是一绝,他以擅说“八大棍”著称。

武魁海的评书不但观众爱听,魏文华和魏文亮也爱听,他们姐弟俩经常听得入迷,等他说到一个段落,看他们姐弟俩还坐着一动不动,就提醒道:“我说徒弟,咱可是该打钱了。”

有时候魏文亮还愣着不动,武魁海只好提高声音说道:“小子,你不打钱,晚上咱们吃什么?”

魏文亮这才如梦初醒,赶紧起来打钱,观众自然是哄堂大笑。

有时候魏文亮姐弟没听够,就坐着不动,撺掇师父多说点:“师父,再说一段,再说一段,您看大家多爱听您的……”

武魁海总是呵呵一笑:“别挨骂了!”

等到分钱的时候,武魁海总是只要一小部分,而把大部分钱都交给魏墨山夫妇。

魏墨山觉得过意不去:“兄弟,这可不行!三个小时的演出,你得上两个多小时,无论怎么说,你都应该拿大头儿。”

武魁海总是笑着说:“大哥大嫂,你们不用过意不去,我只有一个老娘,够我们娘儿俩吃喝就行了;你们家人口多,孩子又小,文华、文亮挣钱养家也不容易,咱们是一家人,还用得着分这么清楚吗?”

武魁海和魏文亮姐弟的师徒情义也感动了茶园老板,他主动提出来把三七分账改成二八分账。

武魁海晚年身体不好,魏文亮就带着师父,跑到北京为师父看病;武魁海去世之后,魏文亮给师父买了最好的棺木、最好的寿衣,该出殡了,魏文亮打幡儿,魏文华抱罐儿,行的是长子孝

#头条创作挑战赛#​#我要上头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20

标签:茶园   墨香   评书   天津   姐弟   师父   徒弟   相声   观众   小子   老人   晚上   魏文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