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良渚文化,余杭还有一碗流传千年的“七味茶”

良渚很古老,以她命名的良渚文化,实证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

良渚很有味道,不仅因为有良渚文化,还因为那里有一碗流传千年的“七味茶”。

良渚是杭州余杭区下属的一个街道,在良渚及周边的径山、仁和等区域,家家户户都吃一种烘豆茶,也叫“七味茶”。七味茶内有茶叶、烘青豆、胡萝卜干丁、笋干丁、野芝麻、酸橙皮、豆腐干丁或花生仁等七种佐料。闻起来清香扑鼻,喝下去生津解渴,特别是七味茶还有一定的充饥作用,不像单纯的绿茶,越喝越刮肚皮

七味茶听起来有七种味道,其主要的味道是咸。咸即鲜,初入口咸咸的滋味,对第一次吃这种茶的人来说,都会有一种新奇而惊艳的感觉。第二次续水,茶叶略带苦涩的本味析出。到第三泡时,杯中青豆变得软而不烂,韧而不硬,此时要边喝边转动茶碗,同时以手指轻弹碗壁,来个“光碗行动”,将七种佐料全部吃下,所以又称为“吃咸茶”。

七味茶需要一点小技巧才能吃得干净,制作起来更需要花费一番功夫。配料都是取自当地的特产。青豆剥好,大锅土灶盐水煮熟,沥干水分后,均匀地铺在钢丝网烘架上,下面生炭火,不停地翻动豆子,小半天时间才能烘出一架合格的青豆。茶叶一般是用径山茶。野生的酸橙肉不好吃,剥了果皮切细腌制后晒干,柑橘与茶的搭配总是那么自然。野芝麻其实不是芝麻,是房前屋后野生的紫苏,芝麻般细小的种子炒熟后有一股清香。

七味茶的样子会让人想起流传在湖南、广东等地的擂茶。两者都是加料的茶,最大的区别在于,七味茶在泡茶时没有“擂”的粉碎动作,所有的配料都完整地呈现,用料一览无余。

七味茶什么时候开始在余杭流传,当地人也说不准。有传说是由当地千年古刹“普宁寺”的禅茶文化发展而来,兴盛于民间,七味配料寓意为“佛家七宝”。也有老人说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时,龙舟曾在这里的运河边停靠,当地官员敬献七味茶,乾隆品尝后大为赞赏,封为“御茶”。

目前有史可查的,是明代《钱塘县志》中的记载:“烘青豆茶,以紫苏籽、渍枳皮和茶叶饮之”。清道光年间,出生在余杭仁和的乡村诗人韩应潮,留下《栖溪风味十二咏》,有一首专咏烘青豆茶:“莫笑冬烘老圃俦,豆棚早屑话深秋。匀园剥出纤纤手,新嫩淘来瑟瑟流。活火焙干青玉脆,盈瓶赠到绿珠投。堆盘正好消寒夜,细嚼诗情一种幽”。

其实,余杭的七味茶历史已有千余年,是一种从唐代就流传下来的饮茶方法,在茶叶中添加其他佐料,包括用广口浅腹的茶碗冲泡,都是那时的饮茶习俗。”余杭区茶文化研究会会长沈昱对本地茶史颇有研究:“一千两百年前,陆羽著《茶经》时,在余杭境内寻茶、写作、居住,记录了当时人们煎茶饮茶的习俗,七味咸茶可以说是唐代茶饮的现代版”。

翻开《茶经》细读,果然看到了七味茶的影子。“五之煮”中说:“初沸则水合量,调之以盐味。”“六之饮”写道:“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而习俗不已。”“七之事”记载:“《广雅》云:‘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芼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

一碗七味茶,从历史深处走到现在,自有其独特的魅力。在余杭,农村有娶妻、建房等大喜事都会请邻居们吃七味茶,有贵客上门也会敬一杯七味茶。

现在正是冬闲时节,家家户户的茶料都已备好,这时如果去余杭农村,经常会看到妇女们聚在一起欢声笑语,这也是一项古老的吃茶习俗。平时各自忙活的小姐妹们,在春节前后会相互邀请,轮流作东,大家一起聊聊家常,做做手工,围坐一圈吃七味茶,称为“打茶会”。


原文刊登于2022年12月23日《 人民政协报 》 第 11 版休闲周刊

作者:张治毅(杭州市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人民政协   龙舟   经济委员会   茶碗   都会   紫苏   青豆   佐料   家家户户   杭州   唐代   习俗   芝麻   茶叶   千年   味道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