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校园暴力娱乐化说“不”,守护“少年的你”丨特评


文丨深圳特区报评论员 庄媛


“纸给我用一下”,未经同意,室友一下子抽掉半袋纸巾;“吃啥呢,给我尝尝”,室友夺过面包扔回面包袋;“水让我喝口”,室友抢走可乐喝掉半瓶……镜头前,一名学生模样的主播在这一系列操作之下,一脸错愕、眼神无助。


这是某平台一则标签为《新型校园暴力》的短视频,播放量超682万。而类似的短视频还有很多。媒体近日采访发现,网络上存在将校园暴力娱乐化的趋势,一些人甚至用校园暴力进行引流。被欺凌者表现出的无奈、不情愿的表情和施暴者的戏谑行为成为所谓的“笑点”,甚至还有很多网友留言“搞笑”“好玩”,播放量还不低。


这种现象既令人愤怒,也令人忧心。众所周知,校园暴力是校园里的一颗难以拔除的毒瘤,也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几乎各地的任何一个学校中都有可能发生,只不过是严重程度、被曝光程度不同而已。校园暴力从来都不是无关紧要的打闹,它对受害者的身心危害是极其恶劣的,对旁观者也会造成不良影响,而这份阴影可能笼罩孩子们的一生。


校园暴力不是儿戏,岂能任由娱乐化?尤其是对于未成年人而言,他们心智尚未成熟,模仿能力强,容易受外界影响。而这些玩“暴力梗”的视频直接消解了“校园暴力”这个话题的严肃性,极有可能引起负面导向效应。一方面,校园暴力娱乐化会导致施暴者不再有罪恶感,从而在实施校园暴力时更加肆无忌惮;另一方面,这些娱乐化的短视频很容易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一些人对校园暴力的认知和态度,甚至会起到教唆作用,导致大家无法正确认识校园暴力的性质与危害。


除此之外,短视频平台还出现了一些虚假欺凌求助信息,这也应当特别警惕。从现实生活中看,很多校园暴力案件发生而不为人所知,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信息不通畅。由于害怕被施暴者报复或者学校“和稀泥”等原因,受害者往往也不知道该如何正确求助,因而网络平台成为一个渠道和出口。跟风“玩梗”产生的大量虚假求助,让求助的视频和文案真假难辨,会让网友对校园暴力行为习以为常甚至漠视,更会让确有需要的人无法获得帮助,也可能引发网络欺凌等“次生灾害”。


守护“少年的你”,要向校园暴力娱乐化说“不”。校园暴力娱乐化在短视频平台愈演愈烈,是对被欺凌者的二次伤害,也是对校园暴力的另类纵容。平台应该积极提升信息技术水平,建立专业团队接受网友举报并进行评估,核实后及时下架相关视频。家长和学校也要做好引导,告诉孩子身边发生校园暴力时如何辨别处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5

标签:包袋   和稀泥   真假难辨   受害者   室友   虚假   程度   原因   少年   发生   学校   网友   平台   网络   视频   信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