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王朝:礼仪之邦的服饰演变

引言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为繁盛的几个王朝之一,时至今日,中国人依旧以汉人自称。

汉朝既是礼仪文化形成的朝代,也是服饰文化日趋成熟的朝代,汉朝统治者所制定的礼仪、文化、服饰、军事政策,都对后世产生了非比寻常的意义。

汉朝宫廷服饰与民间服饰的规格并非是开国之时就确定的,而是逐步完善的,从西汉初年到东汉中期,汉朝逐渐形成了完整的宫廷服饰制度。

西汉开国之时,百姓和文人士大夫乃至帝王所穿的衣服还没有那么多讲究。

但是随着礼仪文化的发展,汉族服饰被赋予了政治色彩、宗教色彩乃至哲学色彩。

单从官员们戴的官帽来看,就有十几种不同的规格,汉人所穿的鞋履,鞋履上所绣的纹样更是大有讲究,汉朝逐渐形成了具有身份色彩的服饰。

那汉朝服饰究竟有何特点?统治者和礼仪、哲学对服饰的形成又产生了哪些影响呢?

汉朝初年的服饰主要沿袭了秦朝的旧制,有着雄厚古朴之气

汉朝的前一个朝代是秦朝,秦始皇当年一扫六国,统一天下,制定了“书同文,车同轨”的政策,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

不过由于秦朝历经二世而亡,所以秦朝的服饰风格还未完全形成。

汉朝初年的服饰承袭了秦朝的服饰元素乃至是战国时期的服饰元素,呈现出了极具汉朝风格的服饰

由于秦始皇登基之后实行暴政,给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灾难,因此民间百姓多有不满,以陈胜、吴广为主的起义军,拉开了农民起义的帷幕。

刘邦当年起义的时候,天下已经大乱了,他在攻破了咸阳之后,又与项羽所统领的政权经历了几场大战,最终才夺得王权,坐上了皇位。

因此刘邦建国的时候,当时社会正面临着百废待兴的局面,他没有什么精力关心服饰。

刘邦为了休养生息,发展农业,并没有对文化和服饰进行大改,因此不管是王室还是百姓,都没有将太多的注意力放在服饰上。

汉朝初年,儒家思想还不是国家的正统思想,汉初的统治者承袭了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和“黄老学说”,因此大家都不愿意对先前的思想文化和服饰用具做太多的改变。

统治者认为,研习和继承前朝留下的审美文化远比创新来得重要,这使得汉朝初年的服饰风格,沿袭特征大于革新特征

汉朝初年的服饰主要以袍、襦裙、单衣为主,当时的刺绣工业发达,有钱人家可以在衣服上绣一些漂亮的纹样,而穷人就只能穿粗布做的短衣服。

汉朝初年,汉高祖刘邦出行之时,因为找不到四辆纯色的马车,便只能坐牛车,刘邦也没有觉得有任何不妥。

由此可见,他本人对于服装上层建筑的作用并是很在意。

后来在孙叔的通劝说下,他才下令制定了相关礼仪,采用秦朝黑色衣服作为祭祀服,但是当时的他仍旧没有对服装的等级做什么具体的要求。

经过七十年左右的发展,汉朝大业已定,人们这才重视起了穿衣之事。

汉文帝登基之时,汉朝刺绣、工业非常发达,国力已然富裕,百姓开始在服饰上花起了心思。

但是由于汉文帝夫妻提倡节俭,所以锦绣之类的衣物并没有得到完全普及。

一直到文景之治结束之后,汉朝的经济一片繁荣,服饰才由原先的节俭变为了奢侈。

纺织品的不断累计和外来珠宝的引入,刺激着服装生活水平呈直线上升,官员所穿的服饰规格和华丽程度逐渐超过了皇亲贵戚,引起了尊卑混乱的乱象

儒家学者发现此事之后,立即给皇帝上书,劝皇帝按照儒学的传统思想建立服饰制度,在这样的背景下,汉武帝才终于下定决心“修改朔,易服色,示命于天”。

虽然说汉武帝规定服饰制度的想法,但是由于当时正处于独尊儒术的初级阶段,统治者没有对服装制度作出详细的规定。

因此汉朝服饰的等级特性和礼仪特性还没有完全凸显出来。

西汉灭亡,东汉时期的礼仪观和哲学思想改变了服饰审美

西汉末年,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王莽所创立的新朝取代了西汉,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新政,力图缓解日益激化的社会矛盾。

但是由于他的改制触及了许多上层官僚的既得利益,遭到了他们的排斥,因此民间出现了大量的起义军。

刘秀作为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在绿林起义爆发后与亲友组建了一支新的军队并,步步为营,建立了东汉王朝。

刘秀建立东汉之后,承袭了先前统治者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

他在学习儒家思想的过程中认识到了儒家对于巩固政权的重要作用,因此他又接连制定了许多以儒家思想为主的新政策,并将服饰的改革之事提上了日程。

春秋战国之前,人们所穿的衣服都是上身和下身没有连接的衣服。

战国时期,民间出现了上衣和下裳缝纫一体的服饰,又称深衣,深衣的大袍身更加含蓄内敛,符合礼仪的观念。

人们沿袭了一体长袍的剪裁方式,对服饰进行改良,使汉服又增添了几分简洁质朴、磅礴质感

西汉时期的哲学家提出了“天人三策”,并得到了汉武帝的采纳。

汉人在制定服饰的时候,依据“三纲五常”“阴阳五行”“天人感应”等内容,进一步对服饰进行了规制,例如汉朝的四时服就与“天人感应”思想相契合。

时间进入到东汉时期之后,史学家班固在《白虎通义》这本书中,提到了衣裳的隐形自障蔽这一观点。

他认为主着装的目的就是为了把身体严密的包裹起来,不可以露出身体的形态,他的这一思想对服饰的改变产生了巨大影响,强调了衣服的伦理作用。

随着男尊女卑思想的发展,女性的衣服也越来越保守,越来越封闭,女性的着装稍微暴露一些,就要被人指指点点。

丝绸之路建成之后,汉朝百姓与西域各国人的交往越来越频繁,汉人也学习了许多西域人的文化图样。

西汉之时,丝织技术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人们能织出的布匹和色彩的搭配越来越多样,这都使得服饰迎来了新改变。

从目前出土的实物调查中可以发现,汉代的染料颜色已超过了十种,这使得丝织品的色彩搭配和色彩呈现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样性。

在礼教的影响下,汉朝服饰呈现出了一种简约得体之美,服饰的配色主要以素色基底为主,华丽刺绣为辅。

这样的搭配既凸显出来了汉朝沉稳大气,也体现了华丽图案的精致。

素色镶边和刺绣造型,使得汉朝服饰呈现出了统一协调的古朴之美。汉服的文化不仅体现着严谨、体现着时代特性,更体现着当时手工艺人的智慧。

汉朝的服饰受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共同影响,道家讲究无为而治,否定了世俗之美,反对人为美化和修饰。

道家学者认为唯有如此,才能逐渐达到大美的本质,这种审美文化使得汉朝的服饰非常简洁质朴,以实用性为主。

儒家思想使得衣服被赋予了阶级性

儒家的礼仪教育则非常强调尊卑观念,儒家思想认为,不同身份的人应该穿着不同的服饰,不论是什么人,都不能越矩。

因此,统治者又依据儒家礼仪的要求,制定了“红色衣服为上服,青绿次之,吏卒穿黑衣,平民穿白衣,罪犯穿赭”的规矩,并为后世所部分沿袭。

除了官服之外,后宫女性所穿的衣服也很有讲究,汉宫皇后的谒庙服饰和太后的基本上一样。

史书记载,她们的衣服都是“绀(深青带红)上皂(黑色)下,蚕服,青上缥(青白色)下,深衣制”。

但是也有不同之处,例如“假结,步摇,簪珥”就不尽相同。

汉朝女子喜爱穿襦裙,身份不同的女性需要根据身份的区别穿不同的衣裙。

赵飞燕特别喜欢川南越进贡的云英紫裙,使得当时后宫的宫女纷纷效仿,但是由于这种面料珍贵,所以宫里的其他女性也只能学一些云英紫裙的元素,而不能穿一样的衣服。

汉服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是一个特有的代名词。

汉服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书》当中,后来逐渐成为了其他民族对汉人所穿服饰的统一象征,多年之后,北魏孝文帝改革之时,还曾频繁提到过汉服

虽然说多年之后东汉灭亡,汉朝已一去不复返,但是汉服的影响却从未消散。

汉服的形成既加深了礼仪文化,也促进了民族融合,值得后人去反复的鉴赏和研究。

参考资料:

《汉书》

《礼记》

《道德经》

《论语》

《史记》

《白虎通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3

标签:服饰   王朝   礼仪之邦   秦朝   初年   汉朝   刘邦   西汉   统治者   大汉   礼仪   衣服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