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威并施,唐朝与东突厥、西突厥的关系发展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自封建王朝开始以来中原农业文明和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就不曾停止过,所以自秦汉以来如何与北方的游牧民族相处,成为了历朝历代君王面临的一个重大决策——是和是战。

秦始皇曾派遣蒙恬携几十万秦军抵御匈奴,刘邦则以和亲手段向匈奴低头,汉武帝令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东汉双方又以和亲手段迎来了短暂的和平,所以民族政策如何执行十分考验统治者的战略智慧。



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君王,再对待北方少数民族(突厥)的问题上采取的是一种恩威并施的怀柔手段,这一种战略性措施极不丧失唐朝的威严也可做到万国来朝的盛况。

盛唐之下李世民被少数民族尊称为天可汗,这是历史、这是各少数民族政权对他的一种认可,而唐太宗对待少数民族的手段至今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尤其是与北方突厥的和、战选择。

一、隋文帝的手段:突厥分为东西两部分

突厥崛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在阿史那土门的领导下突厥大军多次击败草原强国柔然,而后又将草原小部落收入自己的麾下,最终突厥取代了柔然成为了北方草原的霸主,疆域范围辐射东起大兴安岭、辽河流域,西到咸海、中亚河中地区。

然而,突厥人并没有满足这样的辉煌而是继续向中原扩张,隋朝建立之初隋文帝就曾多次主持和突厥的战争,取得了小范围的胜利保住了隋朝的国祚。



如上述所言突厥是多个部落组成的联盟,在这个基础上隋文帝采取了臣子的意见,以“分而治之”的策略对待强大的突厥,不久后突厥分为东突厥和西突厥。

无论是东突厥还是西突厥它们和中原王朝的战略关系皆是以利益为基础,隋炀帝时期"戎狄炽强,古未有也",东突厥的军事力量甚至达到了“控弦之士百余万”。

隋朝和唐朝初期,两朝对待东、西突厥的手段虽略有变化但大致相同,一方面通过军事手段进行防御,另一方面采取和亲手段缓解紧张的危机关系。

纵览我国历史的发展,中原王朝和北方游牧民族的战争基本都是以前者取得最后的胜利而告终,突厥的灭亡似乎是历史注定的,而这一中结局便发生于唐朝的中前期。

二、唐朝与东突厥

1.李渊软弱的态度

唐朝建立初期中原王朝百废待兴,突厥汗国虽然分裂为了东西两部但靠近唐朝的东突厥实力非常强盛,一度成为唐朝北方边疆的心腹大患。

唐高祖李渊不愿穷兵黩武与突厥发动战争便以“纳贡”的形式送给他们不菲的财货,以这样的方式购买到了与突厥短期的和平,双方边疆迎来了短期的稳定局面。

当然这样一种和平并不是持续的和平而是在战、和之间来回变动,比如唐朝、东突厥曾在边境设立马市进行商品贸易,但隋朝皇室的后裔挑唆东突厥讨伐唐朝,以至于双方发生过小范围的战争。

根据历史的记载,冀、晋、陕、陇等地区都曾受到东突厥的威胁,大范围战争虽然没有但小范围的冲突却屡屡出现,可见东突厥蚕食中原的野心始终没有消散。

没有永恒的朋友唯有永远的利益,唐朝虽然向东突厥示弱但后者依旧是唐朝北方、西北方的一大不稳定因素。

再加上李渊软弱的手段助长了东突厥的嚣张气焰,使得唐朝与东突厥的外交始终处于被动局面,这种问题一直到了唐太宗时期才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2.突厥陈兵渭水河畔,唐太宗亡其国

武德九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登基称帝,东突厥颉利可汗趁着唐朝内乱之机携十余万骑兵陈兵渭水河畔,唐军虽然奋力抵抗但却被打得摧枯拉朽,东突厥大军一直打到了距离长安城只有二十多公里的渭水河畔战争一触即发。

雄才大略的李世民自然知晓刚经历内乱的唐朝不是突厥的对手,他一面斥责突厥背信弃义违背当初的盟约,一面又倾尽府库中所有的财货送往东突厥大营换来和平局面。

与此同时,李世民还将唐军布置在长安城周边、长安城内以备不时之需,既有民族大义又有财货诱惑更有军事威慑,颉利可汗最终撤军选择和李世民定下渭水盟约,李世民的战争危机才得以结束。



李世民的示弱与唐高祖李渊不同,贞观之初唐朝的国力难以抵抗突厥大军,强行大动干戈无异于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是唐太宗不愿意看到了残败局面。

相比大唐王朝的统一突厥是一个分散的部落,短时间内这种松散的联盟能够得到维持,但长时间来看必然会走向分裂并发生内部战争消耗有生力量,李世民这样一种战略性思维在后期也得到了验证。

为了稳固东突厥内部联盟的稳定,颉利可汗重用其它民族的人而压迫突厥本族,以至于突厥本族对颉利可汗的不满情绪与日俱增,强大的突厥内部出现矛盾的裂痕。

渭水之盟后突厥曾出现“六月飞霜”的天灾导致大批牛羊被冻死,没有了生产资料与生活来源颉利可汗再度发动对唐朝的战争,结果被唐朝军队打的大败而归。

"同甘而不能共苦”是很多军事、政治联盟的最大特征,天灾人祸导致东突厥很多部族纷纷脱离颉利可汗的统治投降李世民,李世民的民族政策不似其它时代“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而是“全其部落,顺其土俗”的开放性思维。



随着时间的推移强大的突厥部落不复往年的盛况,其军事实力也不复往日的强大,来自突厥的军事压力于无形中被化解,趁此时机唐太宗给了东突厥最后的致命一击。

3.东突厥的灭亡

颉利可汗曾向唐朝提出和亲缓和双方的局势,但背后却不断支持隋朝旧部发动战争削弱唐朝国力,再这样的情况下李世民派遣十万唐军讨伐东突厥,此战中大量突厥部族投降颉利可汗残败而逃。

三年之后,唐太宗派遣大将和颉利可汗展开决战,颉利可汗的中坚力量被彻底击溃,他本人也在逃跑的途中被突厥人抓住并送往唐军大营,至此不可一世的东突厥彻底消亡。

如上述所言李世民的民族政策思维非常开放,来到长安后的颉利可汗得到了唐太宗的善待,不仅自己的家人被释放而且还获得了相应的爵位、土地,更甚至后期还在唐朝担任重要职位。



诸多突厥归降而来的百姓也到了妥善的安置,唐太宗给了他们繁衍生息的地方,阶级地位和唐朝本国居民相同,有才华的人也可以进入官场为官。

这样一种宽容的民族态度使得唐朝、唐太宗在周边少数民族政权中的地位不断提高,软硬兼施、恩威并行的民族政策使得唐朝的国力不断提升,贞观之治的盛况便是在这样的局面下出现的。

三、从同盟到对手的西突厥

1.李渊、李世民与西突厥的关系

突厥分裂为东西突厥后,西突厥一直受东突厥的压制不得不寻求外援,隋文帝曾与西突厥处罗可汗通过政治联姻结成同盟,李渊更是封西突厥可汗为归义郡王。

西突厥的归顺使得唐朝在东突厥的西方有了一个盟友,双方还曾约定一起进攻东突厥,这一场同盟战争最后虽然没有进行但却令东突厥从此不敢轻易进攻唐朝。



唐太宗李世民继位之后西突厥第一时间派人前来和亲,此次和亲因东突厥从中作梗虽然未能成功,但双方和平、盟友的关系却再无形中确定了下来。

贞观年间西突厥因权力的继承发生过内乱,内部争斗使得西突厥的国力消耗巨大,当内乱被平定后势弱的西突厥不得不向唐太宗称臣并接受李世民的册封。

截止到这一时期西突厥政权名存实亡,它实际上成为了唐朝统治下的一个藩属国,因东突厥的覆灭西突厥用以限制的作用也不存在了。

即使如此在与西突厥的外交上唐太宗也仅仅只是采取少干涉、多建议的态度,也就是说西突厥内部发生混乱唐朝只表明态度,而不干涉西突厥内部的政治执行以调节为主。

2.唐高宗李治灭西突厥

贞观十三年突厥内部发生动乱,乙毗咄陆可汗统治了西突厥大部分力量,他不满足西北现有的地盘派遣大军入侵唐朝的边境,结果被唐太宗打的大败而逃,阿史那贺鲁顺利成为下一任突厥可汗。

唐太宗在世期间阿史那贺鲁一直以藩王之礼臣服于李世民,但自李世民去世后阿史那贺鲁的野心暴露无异,西突厥大军又一次威胁到了唐朝边疆的稳定。

唐朝经历贞观之治后经济、军事都得到了质的飞跃,面对阿史那贺鲁的入侵唐高宗派遣苏定方前去平定,最终阿史那贺鲁及其部众被唐军抓获,西突厥至此也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综上所述,唐朝对待东突厥和西突厥的政策类似于秦朝时期的“远交近攻”,唐太宗对东突厥一直以强硬的军事手段来抵抗最终灭其国,李渊、唐太宗对待西突厥的态度则是以盟友的方式体现徐徐图之。


当然,唐朝能够灭亡突厥并收其民众得益于开放的民族政策,使得投降的突厥百姓有一个稳定的生活,再也不会对唐朝形成仇视之心,突厥之患于贞观一朝得意基本解除,而不像匈奴之患持续了数百年。

参考文献:《唐书》、《资治通鉴》、《唐贞观年间民族政策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东突   突厥   唐朝   贞观   民族政策   可汗   中原   隋朝   手段   战争   关系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