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宋神宗时期的王安石变法

北宋时期儒家文化非常的繁荣甚至出现了许多新的学派,这其中南方与北方再思想理念上产生了巨大的差异,宋仁宗执政时期司马光所属的朔派、以王安石为代表的南派两派对于政治有着不同的看法。

北宋早期遗留下来的“冗军冗官冗费”使得朝廷越来越积贫积弱,针对这个问题南北两派有着不同的见解,司马光一派认为“除弊”是当务之急,而王安石一派则认为“革新”是唯出路。



作为北宋时期的宰相王安石两次被贬,但他所领导的王安石变法却在历史上很有名,后世之人对于这一场变得的观点也不同。那么,王安石变法究竟是北宋图强的强心剂,还是一场作秀的虚无呢?

一、王安石变法的两个大背景

1.北宋官场风云涌动

宋太宗赵匡胤的皇帝之位是通过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得来的,后期为了避免此类事情发生在自己或者后人身上,他除了杯酒释兵权之外还进行了其它方面的改变。

针对官僚体制制度赵匡胤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权力分割,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一个官职分为左、右两个职位,一个掌握实际的执行权力,一个掌控发布命令的权力。

就比如北宋的军队若想要出征需得到枢密院的命令,枢密院颁发命令后大将军才能带兵出征,枢密院虽然有发布命令的权力却没有带兵的权力。

这样做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能避免一官独大,但也造成了一个人就能做的事情需要好几个人审批,官员的权力和效率不仅受到了制约,朝廷的财政还需要养很多闲散人员,这便是北宋的冗官问题。



北宋皇帝重文轻武,这也就导致了朝廷的军事力量相对薄弱,甚至于赵匡胤为了解决边军的威胁,每年都要把边军的精英人员充入朝廷禁军之中。

刚开始这样的“养兵”政策的确起到了稳固政权的作用,可时间到了王安石的时代朝廷禁军早已供大于求,而且几十万的禁军长期不训练看似人多势众实则不堪一击,这便是第二个冗军问题。

冗官、冗军所带来的直接问题就是财政支出压力大,再加上北宋文化繁荣昌盛花钱的地方非常多,每一项开支都需要大量钱财而这又造成了冗费的局面。

2.范仲淹变法

三冗问题导致北宋财政的危机越来越大,层出不穷的战乱和苛捐杂税使得百姓处于反抗的边缘,针对这一问题范仲淹展开了一场持续多年的变法。

三冗就像一颗威力强大的定时炸弹,表面上看去对北宋朝廷没有任何直接的威胁,可一旦引爆那个开关所造成的破坏力就是惊人的。



庆历三年,范仲淹向宋仁宗提出明黜陟、均公田等一系列政策以求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问题,这一场变革所涉及的范围其实很小,奈何依旧触碰到了贵族和地主阶级的利益。

贵族和地主阶级的压力岂是他一个人能够担当的,这一场变法最后还是失败了,一时间变法班底的人员不是被贬官远离朝廷,就是被罢官夺爵下场凄凉。

从某个角度来说,王安石变法是范仲淹变法的延续但却又有着不同之处,它避开了变法革新的雷区持续的时间更长,对北宋强国强军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二、王安石变法

1.王安石变法的内容

治平四年神宗即位,宋神宗与王安石的治国理念非常类似,当后者向前者提出变法革新的想法神宗给出了巨大的支持,他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地位等同于宰相)。

熙宁二年变法正式开始,王安石变法的目的依旧是为了解决三冗问题强国强军,但因避开了贵族和地主阶级的利益得以持续15年之久,算是北宋历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最成功的一次革新运动。



北宋奉行的养兵政策不仅消耗巨大且战斗力低下,王安石进行了保甲、裁兵、将兵和保马法等多方面的革新,不仅提高了将帅的权力还充分发挥了士兵的积极性。

政治上王安石改变了取士之法,主要包括改革科举制度、整顿太学和唯才用人,简单来说就是扩充了取士渠道、专门的人才设置专门的考试体系以及官员有监督和考核体系。

其实政治上的革新因涉及的贵族和豪强势力太大,这一领域的变化并没有产生太好的化学反应,添更像是一种锦上添花的烘托手段。

王安石的富国之法包括青田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市易法和均输法等,这些变法的确在短期内给北宋财政带来的极大的收入。



2.王安石变法的成果和利弊

宋神宗之前北宋经常遭到周边小国的入侵,朝廷采取的手段一般都是妥协、退让和赔款,但神宗却一反之前皇帝对外部战争的态度以强硬的手段反击。

比如:宋神宗时期曾发动了两次军事行动,一次是对交趾的反击战,北宋军队不仅收复了早前丢失的土地,甚至还攻入了交趾国内迫使李乾德投降称臣。

还有一次就是对西夏的讨伐,此战前期击溃了强大的西夏兵,可见北宋的军事实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而宋神宗主持的这两次军事行动都是王安石变法的成果体现。

政治上科举制度的变革为北宋培养了不少人才,北宋朝廷各州县都建立了小学、京都还设有太学,这些学校定期考试选拔人员,北宋的文化之所以世界文明离不开这一次人才选拔革新。



当然,王安石变法也存在很大的弊端尤其是农业改革方面(富国之策),严格来说此次的确使得北宋朝廷的财政富了起来,可天下百姓却变的贫穷。

王安石的富国之法宛若是建立在剥削和压榨百姓的基础上,导致富贵之家变得贫穷而贫困之家的负担无限加重,那么为何会这样说呢?

以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为例子,大致意思就是鼓励老百姓向政府进行贷款生产,这样一种方法在某个层面上的确解决了阶级之间的冲突和利益。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北宋政府强制农民借贷的现象便出现了,再加上朝廷的利息偏高以至于贫穷之家越来越穷、负担越来越重,不得不走上反叛的道路上。

市易法和均输法属于宏观调控的一种有利于朝廷对天下的控制,可是这两种经济手段违背了市场发展的规律,长远来看必然弊大于利失败也是必然的。



三、王安石变法与商鞅变法

现如今有很多人评价王安石变法是继商鞅变法后的一场巨大社会变革,列宁甚至还认为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远远超过同时代的其它人,变法之所以会失败是因为生不逢时。

王安石变法的思想很相近也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可变法的思想却不适合宋神宗那个时代的,诸多的政策仅仅存在于书面上难以真正实施。

王安石变法的本质是没有错的,若是它发生于别的时代或许结局就不同了,可是将王安石变法与商鞅变法等同视之对吗?这个答案或许是错误的。

商鞅变法的本质在于一个字那就是“法”,或许商鞅变法从某个角度干预了经济、政治和军事,但这些东西皆是以法律的形式体现的,这并不单纯是一场变法革新运动而是制定了一种王朝运行的标准。

再看看王安石变法,它通过解决三冗问题达到强国、强民的目标这样的变法局限性非常多,不仅没有为底层百姓开拓任何的上升渠道还侵犯了他们的利益,所以才有人说王安石变法间接地导致了北宋的灭亡。



开篇提到王安石一派主张变法,司马光一派则主张除弊,回首王安石变法时期北宋诸多的派系官员被罢官夺爵,也不难发现这一场变法多少有一些派系执政的色彩变法目的并不单纯。

整体来看,王安石变法的确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也的确解决了朝廷的财政危机,甚至再军事行动方面也有跨越性的突破和进展。

亦或者说王安石是一个先行主义者,时代的制约性导致它的变法失败,但不得不说的是这一场目的并不单纯的变法给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伤害了百姓的利益。

王安石被贬标志这这一场变法的失败,而它失败的原因不仅仅只是神宗的动摇和部分朝臣的反对,还有对这一场变法厌恶的最底层老百姓。

王安石变法曾引发庆州兵变的恶劣事件,针对这样一件事情老臣文彦博曾说过这样一段话:“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也”,这一句话或许有局限性但也道出了某一种本质。



熙宁九年王安石自请罢相从此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命,元丰改制算是王安石变法的一种延续,是宋神宗变革之路上的又一种体现,可却仅仅是昙花一现而已。

参考文献:《宋史》、《应诏言朝廷阙失状》、《神宗实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神宗   枢密院   时期   目的   禁军   地主阶级   北宋   朝廷   权力   百姓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