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是不是奥斯曼土耳其逼出了大航海运动?

其实在大航海或者称之为地理大发现之前,也就是公元15世纪前,这个世界上的国家情况都差不多,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没有显著的差别,而且1000多年来一直进步不大,每隔一段时间人类就会被天灾或者战争收割一波。欧洲人要么忙着抵御蛮族入侵,要么忙着治疗各种疾病,闲下来就拎着刀互相砍。

中国这边也是差不多,战争、天灾、王朝更替,然后再循环。现在网上不少人喜欢穿越,今天要穿越到大唐、明天要穿越到民国。可是大家想想,咱也不说汉唐或者明清,就是让你穿越到智能手机发明之前,你都受不了,对吧?

说回到大航海,我们现在说起地理大发现首先想到的一般都是哥伦布以及他的赞助商西班牙,但是正在开启大航海时代的国家是现在除了C罗之外存在感不高的葡萄牙。葡萄牙和西班牙同处伊比利亚半岛,这两个国家是西方海外扩张的最初的主要角色。

早在15世纪20年代,葡萄牙就发现和占领了亚述尔群岛和摩洛哥海岸外的马德拉群岛(这个时候哥伦布还没出生),1434年起沿着非洲西海岸建立了贸易据点。大家可能觉得这些和大航海、地理大发现不挨边,那么接下来的1487年发现好望角和1498年达伽马开辟到达印度的航线,就有那味儿了。

葡萄牙人原本在伊比利亚半岛西部放羊,有一部分属于一个叫雷翁的王国,这个雷翁王国的国王看中了当地的一个小贵族并且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让他管理一块封地,这个小贵族趁机扩大地盘,等他死了他的儿子继位,先是成为卡斯提王国(就是和阿拉贡联合那个,后来两家合并成了西班牙)的附庸,然后在1143年独立,称为葡萄牙王国。

在阿方索三世的时候,为了加强王权,葡萄牙向隔壁邻居西班牙学习先进经验,同样采取宗教高压手段,谁不服王权管理,谁就是异端,就得用火烧。靠着烧异端,葡萄牙的王权基本确立了下来,英国、法国也差不多是这个套路。

欧洲经过千年的社会发展在15世纪主要的几个西欧国家都确立了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国王的统治权可以在整个国家得到有效行使。

王权的兴起,标志着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的形成。在王权兴起之前,欧洲也有国王,但是那时的国王基本上就是这个王国中众多的诸侯、封建主中势力最大、打架最猛的那个,并不完全掌控整个国家,有事大家坐下来一起商量,跟蛮族干架还得去求别的诸侯来帮忙。

王国中的大小诸侯和封建主与国王斗智斗勇,时不时起来闹一阵子,特别还是有教皇这根搅屎棍,一会儿支持国王一会儿又支持其他诸侯,让国王也很难受。

所以王权的确立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它使得国家可以建立集权的中央政府,有了中央政府诸侯们的势力就被削弱了,国家可以集中力量干大事,比如养军队、统一国内市场、建立进口关税、对外战争等等。

15世纪,西欧几个国家都完成了中央集权建设,国内的封建地主被收拾的差不多了,这个时候一个新的阶级走上了历史舞台。

这个新的阶级就是资产阶级,欧洲资产阶级并不是到了15世纪突然就出现的,它形成于王权的确立过程中,随着封建地主的势力逐渐被削弱,一部分封建主搬进城市并且开始放下贵族身份从事工商业,同时由于农村原有生态的分化,自由身份的农民和出逃的农奴进入城市聚居从事手工业生产,货币地租代替实物地租之后。

货币就是金银,金银就是天然的货币。

并且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发达资产阶级逐渐成为西欧各国国王巩固王权削弱封建地主势力的可以依靠的一支力量。当然,中央集权仍然是封建制度的一种形式,此时的资产阶级还没有充分的政治权利,被排除在政治圈子之外。但是,不可忽视的是,资产阶级将对接下来的世界走向发生重大的影响。比如1688年英国的光荣革命和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

说了这么多是想让大家先理解一个概念,民族国家的形成、王权的确立和资产阶级的诞生是大航海的前提条件。因为大航海是一个由国家投资、为了开拓市场(开疆拓土)和提高国家自身实力以便于在和其他国家竞争中取得领先地位的国家行为,并不是某个人的私人活动。

关于西葡两国开展航海运动的原因,中文互联网甚至教科书上的解释是说由于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攻占了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伊斯坦布尔),从而阻断了东西方贸易的重要商道,西欧人离不开来自东方的商品又打不过奥斯曼帝国,没有办法才绕道大西洋去寻找心目中的东方。

怎么说呢,这个解释不能说完全不对,但是至少够片面。接下来咱们看看里面的BUG.

大家都知道在地理大发现之前,世界贸易的中心是地中海,欧洲是以意大利威尼斯为首的地中海城邦国家主导了与东方的贸易,其中主要的就是香料(胡椒、豆蔻),而热亚那主要是把地中海东部埃及和黑海沿岸的谷物运输到西欧。从12世纪开始,地中海贸易主要由这两个城邦国家控制,可以说意大利是当时整个西欧对外开放的主要窗口。

原本欧洲通往东方一共有三条主要商道,一条在北部,经小亚细亚、黑海、里海至中亚腹地,然后到达中国;一条在中部,从地中海东岸经两河流域至波斯湾,进入印度洋再从海路到中国和南洋;还有一条在南部,经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到红海、印度再从海路到中国和南洋。

所谓被奥斯曼土耳其最先阻断的是北边的那一条,其余的两条商道都要经过东地中海,埃及和叙利亚是必经之路所以原本掌握在阿拉伯人手里,随后也被土耳其抢占,看着好像是奥斯曼的锅,到底是不是,咱们再深入一些。

知道了这三条商道的存在,我们再来看两个时间节点,葡萄牙在北非建立贸易据点的时间是1434年;而奥斯曼攻占君堡的时间是1453年,中间隔着20年,是葡萄牙未卜先知,知道20年后君堡会沦陷吗?更何况,葡萄牙人在15世纪初就已经开始了航海冒险活动。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情况是,奥斯曼土耳其不是瞬间就崛起的,早期能够影响的最多也就是最北的商道,可是这部分线路主要是用来贩卖奴隶、木材、马匹等斯拉夫特产的,与香料关系不。说到斯拉夫奴隶,对,就是现在干仗的乌克兰和俄罗斯,他们就是斯拉夫特产。

在那个年代一般是奥斯曼帝国下订单,克里米亚鞑靼人接到订单后就去东欧大草原抓人,抓到后拉到黑海岸边交易。当时奥斯曼苏丹是最大的买主,他的卫队和后宫里都是斯拉夫白人奴隶,有一种说法就是斯拉夫人的名称就来源于SLAVES,英文奴隶的意思。

也就是说,第一,葡萄牙人开展海外活动要早于奥斯曼土耳其占据君堡,第二,所谓受阻的商道运送的货物不是欧洲人心心念的香料。关于第一个结论有明确的史料时间线可查,毫无争议。而第二个结论也有资料支持,在威尼斯和里斯本(葡萄牙)的行会记录中保存有完整的香料价格记录,从奥斯曼攻占君堡(1453年)到占领埃及(1517年)这段时间,威尼斯香料价格并没有发生大的明显波动。

威尼斯作为地中海贸易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是香料从东方进入西欧的主要中转地,如果当地的香料价格没有大幅度提高,也就可以说明奥斯曼对以上三条商道的阻断这个结论是不成立的。关于古时候的商道,大家要有一个基本的概念,那个时候运送货物都是一段一段进行的,整个商道上有很多国家和不同民族参与,大家都要从中分一份利润,也就是层层加码,不是,是层层加价。

正是因为商道有这个运行机制,我们说奥斯曼也没有理由阻断能给自己带来受益的商道和贸易,有钱赚总是好的嘛,那么多香料都自己留着烤串了?而且奥斯曼刚刚占据君堡时期的主要扩张方向是东欧,按理说正是用钱的时候,抽税是必然的,但是应该不会离谱到影响正常贸易。

商道没有被阻断,并不意味着没有被控制和垄断,控制和垄断与阻断有严格意义的不同。事实上,直到16世纪,奥斯曼帝国境内的商人从东南亚进口胡椒、珠宝、丝绸以及其他欧洲人需要的商品,但他们自己很少有组织地进行与欧洲的贸易。欧洲商人来到东地中海的奥斯曼商业中心,收购这些贩运来的商品以及奥斯曼本土的商品,然后装上欧洲船,运到欧洲市场。

既然奥斯曼土耳其阻断地中海商道是个伪命题,那么我们书上说的大航海是被奥斯曼逼出来的也就不成立了。真正迫使葡萄牙走向大西洋的原因是其无法从地中海贸易中获利,无论是谁控制着地中海,伊利亚半岛的葡萄牙和西班牙想从原有的贸易秩序和商业链条上获取暴利都很困难(因为没有一手货源,被中间商赚了差价)。

前面我们说过葡萄牙寻求海外发展的时间是早于了奥斯曼土耳其攻占君堡染指地中海贸易的,早在1415年葡萄牙就在“航海家”亨利王子亲自下场穿过直布罗陀海峡出兵位于地中海沿岸的休达城了,葡萄牙人花了1天的时间攻陷休达城,又花了3天的时间屠杀城中居民和抢劫财物。

如果所葡萄牙攻占休达城还可以看做对北非摩尔人的追击,那么接下来以休达为据点的海外扩张就明显带有路径依赖的感觉了。

葡萄牙人生死看淡不服就干的性格是在和摩尔人的反复战争中获得的,长期的战争除了追求民族独立之外,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狂热的天主教信仰。它和西班牙一样都是坚定的天主教徒,伊比利亚半岛被穆斯林摩尔人统治了几百年,这两个家伙竟然生生地赶跑了摩尔人,要知道穆斯林吃下的地盘是从来不吐出来的。

葡萄牙的海外扩张不仅对东西方贸易产生巨大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世界原有的格局。在之前人们的认知中,世界上一共有三个大洲,亚洲、欧洲和非洲,谁都不知道还有美洲的存在,虽然那个地方的土著人已经生活了几千年,所以大航海也才叫做地理大发现(这一点其实不够确切,因为在葡萄牙人到达美洲之前,就已经有欧洲人到过美洲)。

还有一点就是对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这一点也为欧洲列强殖民非洲贩卖奴隶埋下了祸根。

在长期与摩尔人的战争中,葡萄牙抓了不少俘虏,从这些俘虏口中,葡萄牙人才知道在撒哈拉沙漠以南还有着大片的适合人类生活的土地,那里有发达的基督教文明,甚至有的俘虏说那里有从大量的从东方来的丝绸和黄金。

撒哈拉沙漠以南有基督教文明这个小道消息在12世纪的欧洲就已经有过盛传,应该是有人伪造了一封来自非洲南部的祭司王的书信,说这个祭司王名字叫做约翰,他以祭司和皇帝的身份统治着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这个国家还和遥远的东方有贸易往来。

听到东方、黄金、基督教这几个关键词的葡萄牙人非常冲动,再加上当时的伊比利亚半岛还受到阿拉伯人的武力威胁,就连基督教的圣城耶路撒冷也还被穆斯林占着。于是就想联合祭司王的国家一起对抗伊斯兰世界收复圣城,不能再让异教徒在耶稣的坟头上蹦迪了,同时绕开地中海的二道贩子们找到通往东方的新商道。

关于这个撒哈拉以南基督教国家的地址,大概认可的说法就是现在的埃塞俄比亚,在16世纪葡萄牙人还真找到了埃塞,认定埃塞就是祭司王约翰统治的那个基督教国家。祭司王本人呢,有几个版本的原型。

比较好玩的是,有人说祭司王其实就是耶律大石,就是在金灭辽之后创建西辽的前辽朝大将。他在辽朝被灭后率领手下人西迁,然后在现在的新疆和中亚一带创立了西辽政权。这么说的话他应该是个契丹人,在我的印象里乔帮主也不是黑人呢。

在攻占休达城后接下来的100年里,葡萄牙人从海上到处攻城掠地,开辟了绕过好望角的新航线,控制马六甲海峡插手上游香料生意,1500年发现巴西,甚至在1543年和1577年抵达日本和澳门。

在葡萄牙人开展海外冒险的同时,他的邻居西班牙人正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经过漫长而黑暗的中世纪(公元5-15世纪)的反复折磨,西班牙深深地陷入了内卷化之中,就是说生的人多还没钱。当时的欧洲已经是金本位,没钱也就是说没有大量的黄金,严重通缩。

对黄金的渴望已经强烈到和他们的宗教狂热一样的程度,而东方有的是黄金。恩格斯曾经说过:“黄金是驱使西班牙人横渡大西洋到美洲去的咒语。”

关于东方有黄金这事,大多数文章都说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马可波罗给欧洲造的谣,据老马自己说他到过中国,在自己的书里描述中国“遍地是黄金”,蒙古大汗的地砖都是纯金的。

其实,老马是在威尼斯与热亚那的地中海贸易争夺战中被俘后,在监狱里和别人一起写下《马可波罗游记》这本书的,我倾向于他没有到过中国,只是在地中海那一带混过,在与过往的商人交流中得到了关于中国的一些描述。

不管当时西班牙人是怎么想的,是直接抢还是做生意,总之都得先找到通往东方的新航线,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备受生活摧残的意大利人上线了。这个人就是现在被一顿神吹的哥伦布。

哥伦布是热亚那人,也就是意大利人(意大利那会儿还没统一)。这个人在40岁之前一直混的不怎么地,但是他不知道是听谁说的,坚信地球是圆的,往西走也能到达东方,而且他也买了一本老马的《马可波罗游记》。

哥伦布先后游说了葡萄牙、法国、西班牙、英国等国,开始时候大家都不拿他当回事,说你这不是东辕西辙嘛。直到第二次游说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后,女王才决定资助他的计划。1492年西班牙女王给哥伦布准备了三条百十来吨的帆船,哥伦布带着百十来号人从巴罗斯港西出大西洋,开始了他寻找东方的探险。

哥伦布的首次远航基本还算顺利,经过两个多月的航行,第一站他们到达了现在的巴哈马群岛其中的一个岛屿,哥伦布将其命名为“圣萨尔瓦多”。之后又在附近兜兜转转发现了其他几个岛屿,这时的哥伦布认为他的船队已经到达了日本岛的外围,再往西走就是中国、印度。

到这里我们就有一个问题了,哥伦布和他的赞助商西班牙王室西出大西洋的目的是寻找遥远的东方,这个东方简单的可以被理解为印度、中国和日本,传说中的东方是文明富裕繁荣的国家,可是哥伦布发现的这些岛屿上的土著人还处于新石器时代,别说黄金白银,连块铁都没有。

到底是什么让哥伦布至死到认为自己到达的是印度呢?我是想不出答案,可能是强大的寻找黄金的信念吧,反正只要自己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现在仍有10几个美洲国家把1492年10月12日这一天前后定为美洲发现日——哥伦布日。

纵观哥伦布的4次航海结果,基本上是围着南美洲的边缘打转,并没有深入到南美洲大陆。真正为西班牙发现白银的是之后的埃尔南·科尔特斯和弗朗西斯科·皮萨罗。前者在1521年征服了阿兹特克帝国(墨西哥),过了11年,后者征服了印加帝国(秘鲁)。这哥俩是最臭名昭著的西班牙殖民者,对美洲原住民的伤害比哥伦布要严重得多。

这两次入侵美洲大陆,成为西班牙最重要的“成就”,奠定了16、17世纪西班牙的“日不落帝国”地位。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忽视哥伦布的成绩。在他到达美洲之前,虽然葡萄牙已经开展航海探险差不多快100年了,但是葡萄牙的航行始终属于靠岸近陆的航线,严格来说不属于真正的远洋航行。而哥伦布的第一次航行已经做到远离大陆1500公里之远(取巴哈马群岛与加那利群岛之间距离的一半)。

何况他还给欧洲带去了不少美洲土特产,玉米、红薯、烟草。

墨西哥和秘鲁的土著人也被命名为印第安人,虽然他们根本不知道世界上还有一个叫印度的地方,而自己就被当成了印度人。这些土著民族对西班牙来的冒险家(后来可以称为殖民者)根本没有抵抗能力,随随便便就被屠杀一大片。

殖民者依靠长剑、火器和天花很快控制了南美洲的大部分地区,他们把阿兹特克和印加帝国洗劫一空,值钱的东西全部搬回了西班牙。不过中南美洲的黄金并不像哥伦布他们想象的那样多,土著人积攒了上千年的黄金在西班牙的武力征服之后的20年内便被抢劫一空。这里的描述可能和大多数自媒体的说法不同,但这是事实。美洲真正带给西班牙或者说欧洲的财富是白银,天量的白银。

1531年-1532年殖民者在墨西哥城附近发现了银矿,10多年后又在玻利维亚找到了存储量更大的也是最著名的波托西银矿。这些白银大部分流入西班牙,成为哈布斯堡王朝的财富,其中一部分用作军费,供西班牙的天主教军队与欧洲各地的新教徒作战,同时大量的白银输入也为欧洲人提供了足够多的流动现金。

天量白银的涌入一方面使得欧洲人可以肆意购买来自东方的商品,另一方面,这些美洲白银也给欧洲带来了长达数十年的通货膨胀,经济史上称为“价格革命”。美洲白银对当时世界经济贸易的影响远远不只局限在欧洲,对当时的大明王朝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前面我们说过世界大航海是由葡萄牙这个欧洲小国开启的,几乎就在哥伦布被西班牙女王加封海军上将踏上美洲之旅的同时,1498年,葡萄牙人达伽马抵达印度的科钦,科钦当地的胡椒价格只有欧洲的4%左右,他将船只装满胡椒运往欧洲仍以高价出售赚取暴利。

16世纪的欧洲只有掌握了东方新航线的葡萄牙从香料生意中利用海运优势赚取巨额利润,这种优势一直持续到17世纪初,由英国和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打破,印度农民和欧洲普通市民才从中得到了一点点实惠。

在第一部分大航海时代的最后,我们简单介绍一下地理大发现的衍生品,三角贸易也就是奴隶贸易。

奴隶贸易在中世纪属于阿拉伯人的日常活动,在阿拉伯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其实上面我们已经提到过,奥斯曼土耳其的苏丹就是奴隶贸易的大客户。只不过,奥斯曼比较偏好东欧大草原上的斯拉夫人,觉得斯拉夫人又白又好看,女的适合后宫生孩子,男的用处更广,既可以做苏丹的卫队,还可以阉割了当太监。

而阿拉伯人就不挑食,白人、黑人,甚至黄种人,只要能赚钱什么人都能做奴隶。

我们这里说的主要是地理大发现之后,由于美洲土著人口锐减,导致种植园、金银矿里严重缺耗材,于是欧洲人开始从非洲贩卖黑人奴隶到新大陆,一茬又一茬的填进种植园里。最早开展这项业务的是葡萄牙人,对了,大家应该还记得上面我们说过葡萄人是最早在西北非建立贸易据点的,所谓近水据点先得奴。

1485年葡萄牙人占领了圣多美,他们开始在这里的种植园中使用非洲黑奴作为劳力,大面积种植糖料作物。

这里还需要明确一下,早期的黑人奴隶贸易都是黑叔叔们自己干的,零星的有白人进入腹地去抓人,但是不多。白人只负责在沿海的港口等着“装货”,由黑人自己负责货源。

非洲部落出售的奴隶除了战争中的俘虏之外,还有不少是部落自己人。不少小国酋长为了换取欧洲的奢侈品,没有战俘就出卖自己的族人,他们眼里在自己的贵族生活需求下,战俘和族人是人人平等的。

现在的非洲可以出口石油、矿产、木材,那个时候黑奴是黑非洲唯一能出口的大宗商品。

西班牙人很少自己到西北非买奴隶,他们一般雇佣英国人做代理人,自己则在国内享受着来自东方的各种奢侈品,原因嘛,不是西班牙人见不得黑人被买卖,而是因为一船一船的白银从美洲拉到国内,太有钱了,欧洲还有几个国家需要砍,他们得忙着砍人。

葡萄牙人开始,英国人作为中坚力量,自此开启了从欧洲装上货物运到西非港口,用货物交换当地黑奴,再将黑奴运到美洲新大陆做苦工,最后把美洲种植园的产物和白银运往欧洲的三角贸易。

种植园中奴隶的死亡率非常高,因为非洲黑奴的价格非常廉价,所以补充的方式就是从非洲贩卖更多的奴隶,据统计,被贩卖到英属西印度群岛的奴隶大约有400万人,到1832年黑奴获得解放时只活下来40万人。

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结束黑奴贸易的正是三角贸易的中坚力量英国。英国是主要国家中第一个宣布废除奴隶贸易的国家,同时利用自己强大的海军力量,武力劝说其他参与国停止奴隶贸易。

从某种意义上说,葡萄牙在从15世纪开始在对大西洋和印度洋的航海探险中,联通了新的东西方交通路线,它取代了原先以地中海威尼斯作为枢纽的旧世界贸易体系,紧随其后的西班牙则利用在美洲的重大发现,把欧洲推向了一个更高速的发展阶段,此后的西方(西欧和美洲的殖民地)国家利用工业革命的成功远远的把同时期的其他国家甩到了身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奥斯曼   王权   哥伦布   地中海   土耳其   葡萄牙   美洲   葡萄牙人   西班牙   欧洲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