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究竟是不是“一怒为红颜”而丢弃守土?

几百年来,人们将满清顺利入关统治汉人政权的“罪魁祸首”归咎于吴三桂,这个民间普遍“认知”的传说显然源自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的一首七言诗——《圆圆曲》。


圆圆曲

鼎湖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天亡自荒宴。······



大致意思是:君王当年离开了人间,将军破敌收京让开了山海关。全军痛哭披上了缟素,哪知道将军冲冠一怒是为了红颜。还说红颜流落不是他所系恋,还说逆贼命定灭亡是因为迷于饮宴。······

人们根据这首七言诗,改编成戏曲、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于是,“冲冠一怒为红颜”成了普通民众的认知。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献关降清”的帽子一直戴着,成了汉族人口中的“历史罪人”。一首诗竟成了“定罪”吴三桂“千古罪人”的依据,背负了几百年的骂名。

满族人一统中华大地,显然引起许多汉人的不满,我们从厦门集美鳌园的陈嘉庚纪念碑或许可以窥见一二。

这个“字谜”告诉我们,“水月有主”——清,“古月为君”——胡人为君主。

从字句的表达手法来看,表现了南方汉人对满人统治的不满情绪。

厦门集美陈嘉庚纪念碑(鳌园)的墙上浮雕

我们暂且不辩吴伟业那首七言诗所描述事件的真伪,如果站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高度上看,顺应朝代的更迭,实现国家的和平与统一,避免生灵涂炭,吴三桂就不是什么“罪人”了。毕竟,满族人也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满族人又不是俄罗斯人,也不是日本人或者英国人。就像今天的新加坡,马来族人也可以当国家总统一样。

我们还是还原历史原貌,才能客观把脉历史人物的思维逻辑。

陈圆圆是明末名满天下的"秦淮八艳"之一,但红颜自古薄命,先被田弘遇所掳,献给了崇祯皇帝,面对山河摇摇欲坠的局势,崇祯皇帝已无心思享用美色,后被吴三桂纳为妾。

吴三桂出身于将门,明崇祯时为辽东总兵,封平西伯,镇守山海关。


崇祯末年,明政权风雨飘摇,内外交困。各地农民起义军风起云涌,关外有满人建立的“后金”政权定都沈阳,虎视眈眈地窥视着关内辽阔的疆土。

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初,崇祯帝征召吴三桂等总兵入京勤王,手握五万关宁精兵的吴三桂率将士奉旨入京。但当吴三桂率兵进京途中,闻悉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已经攻陷北京,崇祯皇帝景山自缢身亡。乱世中,仍手握重兵的军头吴三桂带兵重返大本营,割据一方。

攻下京师的李自成,派人招降吴三桂。吴三桂觉得大势已去,也有归顺之意,便率5万精兵赴京受降,而李自成派明将唐通率3万人马接管山海关。

吴三桂率5万精兵行至半途,听闻李自成将自己的父亲吴襄扣押,起义军的高级将领刘宗敏将自己的爱妾陈圆圆占为己有。遂愤而半途折返,武力收拾了唐通的3万兵马。坐拥8万之众的兵马,拥兵自重,与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分庭抗礼。戎马生涯出身的吴三桂深知,“枪杆子里面出政权”这个永恒不变的道理。


眼见即将一统天下的李自成,看到吴三桂反悔拒降,勃然大怒,简直就是“怒发冲冠”,亲率号称20万大军讨伐吴三桂。吴三桂自知“寡不敌众”,与关外的多尔衮商议,请求出兵驰援,并以黄河南北“划河而治”作为交换条件。

多尔衮见入主中原的机会来了,果然出兵,但并没有入关,而是在关外安营扎寨。关内的李自成兵马与吴三桂对阵,农民起义军以两倍的人马优势击败了吴三桂。见条件成熟的多尔衮乘机击溃李自成起义军,并与吴三桂部合力直取京师。 多尔衮将年幼的顺治帝及朝廷由东北的盛京迁都至北京,满族人定都北京后,册封一并“打下江山”的吴三桂为平西王。

由此可见,“冲冠一怒为红颜”纯属断章取义或添油加醋,吴三桂“虎落平阳”,在军事上迫于无奈,只好顺应时局,保全自己及其将士。

参考书籍:《清史稿》、《明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平西   崇祯   山海关   红颜   起义军   精兵   关外   兵马   汉人   政权   吴三桂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