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为什么要焚书坑儒?背后有人蛊惑撺掇是主因!

秦始皇“焚书坑儒”是中国古代一件非常有名的历史事件,也是秦始皇成为一代暴君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尽管秦始皇是中华民族实现大一统的第一个皇帝,被历史称为千古一帝,但他的这一恶行,曾让历代知识分子痛心疾首。中国历史秦朝以前的好多不解之谜,比如屈原到底出生在哪个地方等等问题,到现在都还无法破解而争论不休,这都与秦始皇“焚书坑儒”有关。

秦始皇这么英明伟大的人物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糊涂的事情呢?他人为烧毁历史资料,造成历史研究断档,就不怕后人痛恨他斥骂他吗?也许秦始皇当时根本就没有考虑这么多,他唯一考虑的就是如何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加之丞相李斯的蛊惑撺掇正合秦始皇的心意,所以,最终酿成了这一天大的惨案。

秦始皇塑像

实际上,秦始皇并不排斥知识,他的身边也不缺乏饱学之士,但他不喜欢儒术,看不起儒生。秦始皇认为儒学空泛,充满浮词,一点用处都没有。他的这种心结,源自传统和现实的两面合击。从传统看,秦自孝公以来,靠尊法重刑,走上了强国之路,儒学显然缺乏这种妙用。从现实看,灭六国定天下,唯有武力才能解决问题,儒家学说一点忙也帮不上。当然,仅凭以上两点,秦始皇还不至于憎儒恶儒,更不至于发飙乱开杀戒。

凡事都有个过程,某些闹心的事情的发生,让秦始皇一点一点地系死了恶儒的情结。公元前217年,秦始皇召集鲁地儒生七十人,至泰山下,商议封禅的事,结果七十名儒生讨论了半天,最终还是各说各的,谁也没说明白。秦始皇由此“以其难使用”开始讨厌儒生。

公元前213年,为了庆贺击败匈奴、收服百越的战绩,秦始皇在咸阳宫大摆宴席,与文武百官共同畅饮。席间,文武百官无不为秦始皇歌功颂德。其中仆射周青臣对秦始皇称颂道:“陛下削平六国,统一天下,如今又北败匈奴,南服百越,凡日月照得到的地方,全都为陛下统辖。陛下又废除分封旧制,遍设郡县,消除了战争之患,百姓安居乐业,自上古以来,无人能及陛下威德”。秦始皇听后十分高兴。

但是博士淳于越对周青臣的话很反感,他本来就反对郡县制,听到周青臣的谄媚之词,就对秦始皇说:“臣观古籍中所载,殷周两代都相传了千余年,就是由于分封子弟和功臣,有各国诸侯辅佐的结果。如今秦已统一天下,安扶海内,却不实行分封,如果朝廷一旦出现乱臣贼子,企图篡夺王位,能有谁来帮助拯救这种危险局面呢?治理天下不效法古人而企图长治久安,我从来都没有听说过。如今周青臣当面谄媚陛下,为陛下的过错推波助澜,这样的人绝不是忠臣,应该严惩,以示天下!”

秦始皇雕像

淳于越的一番话,使宴会的热闹气氛一扫而空。秦始皇听罢,也非常生气,因为淳于越的话直接否定了他的基本国策。但是,秦始皇忍住没有发脾气,他想借此机会统一一下天下人的思想,于是便令与会众臣下各抒己见。因为丞相李斯反对分封制,提出郡县制,并为秦始皇所采纳,偏偏淳于越引借史籍,以古非今,这使李斯非常不高兴。因此,李斯就抓住“师古”大作文章。他说,古来治理天下并无常法,“三皇五帝”各自的制度都不相同,但他们都让天下得到了大治,可见,“效法古人”实属谬论。

为了进一步打压对方,李斯接着又将矛头对准“诸生”。他进一步向皇上献言说:“古时候天下混乱,没有人能够统一,因此诸侯作乱,归根结底就是以古非今,惑乱人心。如今陛下一统天下,位极人尊,而士人善其所学,对抗政令,在朝廷散发不满,在百姓中间借古讽今,如果不严禁这种情况,则国家威信必然受损”。

李斯由一人推及一类人,由一个人干的事推及到一类人干的事,由事情本身推及到《诗》《书》等儒学书籍。可谓是不打则已,打就要将对方彻底打倒。李斯然后开列了一张清单奏请秦始皇发布焚禁令。这一建议正中秦始皇下怀,于是便下令焚书,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场空前浩劫就这样开始了。

根据李斯的建议,秦始皇向全国颁布“禁书令”:凡秦国以外的史书,除了博士馆收藏的《诗》《书》和百家语等书之外,其他都一律烧掉;若有再谈论《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的灭族,官吏知情而不揭发的一样治罪;禁书令下达30天内拒不烧书者,一律判刑。

如果说“焚书”是由朝廷大臣争议引起的一场图书厄运,那么“坑儒”却是因皇帝的迷信而造成的一场人祸。

秦始皇兵马俑

关于秦始皇“坑儒”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秦始皇晚年为求长生不老,多次派方士寻觅仙药,方士侯生、卢生等很受宠幸。后来二人因长期求药不得,无法继续行骗,恐被处死,便互相议论秦始皇帝专横暴戾。秦始皇闻讯大怒,认为儒生多以妖言惑乱民众,于是命令御史把在咸阳的方士、儒生捉来审问。诸生互相告密,牵连者甚众,秦始皇亲自圈定了犯禁者四百六十余人,全部坑杀。另一种说法是,秦始皇焚书后,恐怕天下儒生不服,便从各地征召诸生到朝廷拜为郎官,前后共七百多人。后秘密派人到骊山陵谷温泉附近冬天种瓜,结实后以为怪异(冬天岂会结瓜?除非有今天的大棚温室),命博士诸生前往视察,在谷中将其全部坑杀。这就是“坑儒”事件。这一年是公元前212年,即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第十一年。

在彼时的秦始皇眼里,书烧了,人杀了,也就没有人敢再说长论短了,天下也就因此而太平了。然而历史的发展却不因秦始皇的倒行逆施而改变,就在秦始皇焚书后的第三年和坑儒的第二年,他自己就病死在沙丘。这位梦想长生不老的一代暴君,仅活了50岁,而他企图传之万世的庞大帝国也“二世而亡”。倒是被他百般摧残的儒家学说和儒家学派反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烧不尽,坑不死,从稍后的汉王朝起,就取得了中国社会思想史上的统治地位,而数千年不衰。

“焚书坑儒”是秦始皇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尤其是为了加强思想文化上的统治而采取的残暴措施。秦始皇的目的是达到了,但这一措施阻碍了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并开创了文化专制的先例。这是秦始皇人生履历上的最大败笔和最大污点!至今后人都无法原谅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焚书坑儒   以古非今   儒家   郡县制   方士   儒生   儒学   主因   陛下   朝廷   天下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