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大才却无大能,明朝第一才子解缙为何得不到朱元璋的重用?

文:悠然阅读

洪武二十一年秋,来自江西的神童解缙高中科举考试三甲第十名。

这个名次与他神童的名号不太相符,传说朱元璋原本是打算钦点他为状元的,但是他的形象和名字降低了他仕途的起点。

《大明帝局》中透露了这样一个故事。

解缙生来身材矮小,后来被人戏称为“解矬子”;加上他名缙字大绅,又偏偏姓解,“缙”和“绅”都“泄”了,这个名字实在太不吉利。朱元璋固执又迷信,把解缙的名次一下撸到三甲第十名,选了一个名字大吉大利的考生做了状元——此人名唤“任亨泰”——果然名字能改变命运。

解缙石像

没有证据表明解缙的父亲给他起名字的时候是出于什么理由,但解缙的曾祖父和祖父皆在元朝为官,解缙的祖父死于元末起义军战乱,明朝建立后,解缙的父亲屡次拒绝朝廷出仕的邀请,一生著书授徒。

解缙曾经想要参加洪武十七年的科举考试,被父亲以修族谱为理由劝阻。这也许反映了解缙的父亲一开始就对大明朝的官场和皇帝有清醒的认识。但一心想要出头的解缙志在政坛,心有不甘,后来解缙以悲惨命运收场,与他不甘心韬光养晦的性格也有很大的关系。

解缙的第一个官职是翰林庶吉士,不久又升为翰林学士。解缙的学问好、才思敏捷,这一点很受朱元璋的喜爱,时常把他带在身边,与朱元璋对诗。

后来有人把这称为“笼中对”,说解缙就像笼子里的金丝鸟,陪皇帝插科打诨,被皇帝拿来解闷而已。

解缙画像

解缙自认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不甘心把时间都用来陪吃陪玩。一次朱元璋酒后对解缙说:“与尔义则君臣,恩犹父子,当知无不言。”这句话点燃了解缙心中的火苗,使他走上了一条吉凶未卜的道路——参政议政,这条路在大明王朝是充满凶险的。

解缙先后为皇帝呈上了洋洋洒洒的万言书《大庖西封事》和《太平十策》,朱元璋此时正要“重拾天下人心”,对解缙的文章大为赞赏,“帝称其才”,还把他的文章给群臣传阅。

解缙由此一举成名,成为大明政坛的一颗新星,朝中无人不晓。这一年,解缙刚满二十岁,年少得志,开始显露他这一类人的通病——恃才放狂。

影视作品中的解缙

解缙的性格在别的朝代也许可以得到皇帝和大臣的容忍,但在朱元璋这里行不通。朱元璋把中国皇帝的集权发挥到了极致,不允许大臣有任何不同的声音,对解缙的口无遮拦逐渐心生不满。

解缙的张扬也触怒了朝中的一些大臣。解缙就像那种初入职场,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人,自以为出身名校,或者有高学位,不把职场的前辈放在眼里,这样的人很容易招致同事的排挤和孤立。解缙的文学修养在当时无人能及,可称有大才,但他在政治上却是个低能儿,不懂得官场的人情世故和规则。很快解缙就尝到任性的苦果。

一次,解缙到兵部要求派两个士兵,随从自己递送公文。史料记载:“缙尝入兵部索皂吏,语嫚。”语气十分傲慢,还现场赋诗一首,挖苦兵部人员——

“世人笑我矮砣砣,我笑世人着衣多。倒吊起来无点墨,身高一丈又如何。”

兵部尚书沈溍得知此事后大为恼怒,加上平时积怨已久,他向朱元璋上书,弹劾解缙目中无人、睚眦必报。

朱元璋也觉得解缙还是太年轻,受宠日久容易锋芒毕露,如果长期留在自己身边,不知还会捅出多少娄子。于是他决定把解缙下放到外地。

影视作品中解缙

洪武二十二年三月,解缙任江西道监察御史。监察御史是个七品官,级别不高,但权力不小,隶属督察院,主要负责监督百官。解缙的官职由五品降到七品,但得到了实际的权利,而且管辖的地方是他的老家江西。朱元璋对解缙还是宽容的,他爱惜解缙的才气,希望他在实缺上得到锻炼,尽快成熟起来。

在新的岗位上,解缙又开始犯另一个毛病,最终使朱元璋对他失去耐心。

程万军在《大明帝局》中拿解缙与三国时期的著名才子祢衡相比。

祢衡画像

祢衡和解缙两人都是狂士,以才学和狂傲闻名于世。

起初祢衡投靠曹操,曹操想重用祢衡,带他来到中军大帐,挨个介绍祢衡是自己的左膀右臂。谁知祢衡把文武百官贬得一文不值,说许褚是一介莽夫,只配看门打狗,郭嘉是个白面书生,只配奔丧守灵。

祢衡的狂傲惹得曹操和他的手下无不愤怒,曹操不愿意落下杀人才之名,把他转送给刘表,借刀杀人。刘表没上当,又转送给了黄祖,结果祢衡死在黄祖手里,年仅26岁。

解缙和祢衡这样的狂士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容易被人拿来当枪使。

他们有出众的才学,但思想不成熟,目空一切,就会招致别人的嫉恨而受到排挤。这时候如果有人主动来称赞他,托他办事,很容易受人鼓动,冲动行事。

解缙就是典型的有才而无能,无识人之能,无识时务之能。

朱元璋画像

当时有一个御史叫夏长文,因为在自己家喝点小酒,被特务举报到朱元璋那里。朱元璋追问夏长文有什么心事,夏长文非常惊恐且愤怒。

后来夏长文查出,举报自己的是他的同僚御史袁泰。夏长文想弹劾袁泰,又担心自己不是袁泰的对手。他找到解缙,一番哭诉加吹捧之后,解缙义愤填膺,为夏长文代笔写了《论袁泰奸黠状》,弹劾袁泰。结果袁泰也不是省油的灯,当着朱元璋的面指出破绽,说解缙是夏长文背后的枪手,致使朱元璋对解缙极为恼怒。

解缙犯了两个错误,一是挑战朱元璋最信任的特务组织,二是结党,这两样都是朱元璋不能容忍的底线。

胡惟庸画像

洪武二十三年,开国功臣李善长因受胡惟庸谋反案牵连,全家妻儿老小七十余人,全部被朱元璋处死。群臣都认为此案十分牵强,但谁也不敢公开为其发声。

有一个叫王国用的御史郎中,想要为李善长平反,又不敢亲自上书,就怂恿解缙,解缙就这样又做了一回“枪手”。解缙不顾前车之鉴,写了《论韩国公冤事状》,为李善长鸣冤。朱元璋接到奏折一看,表面上是王国用的署名,细看还是解缙的语气,朱元璋终于动了真怒。

对于朱元璋来讲,李善长这样的开国功臣,是朱元璋收拢集权的障碍,无论有罪无罪,都是要杀的。替李善长鸣冤,就是对皇帝的权力挑战;而解缙替人捉刀代笔,在朱元璋的眼里就是结党,一样是威胁皇权的行为。

解缙如果再大几岁,就直接被朱元璋除掉了。好在解缙还年轻,朱元璋知道他年轻气盛,没有心眼,都是被别人撺掇的。

影视作品中的解缙

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招来解缙的父亲,对他说:“大器晚成,若以而子归,益令进学,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

朱元璋令解缙回乡修史,十年后方可启用。就这样,大明朝名动天下的才子解缙,在官场混迹了一圈,还不到三年的时间,就又回到起点,回家做乡贤了。

以上的故事出自程万军的《大明帝局》,程万军通过大明第一任正式首辅解缙的传奇经历,分析这个有着“大明第一才子”之称的狂士如何掉入朱棣设计的“永乐束阁局”。


#二十四史名家精讲#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明朝   才子   大明   兵部   御史   画像   官场   大臣   皇帝   父亲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