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蒋的“催命魔咒”:“吾弟”二字一出,难免有身死军灭之险!

文|夜谈

编辑|古往奇事说

老蒋的“催命魔咒”:“吾弟”二字一出,难免有身死军灭之险!

作为国军的总裁,蒋介石有一个刺特别有“魔力”,基本上解放战争当中的国军都不想收到这两个字——因为一旦收到就意味着自己离身死兵败不远了。那么,这两个字为什么这么有魔力呢?

今天咱们就来给大家讲讲,蒋介石的驭人之道。

1、蒋介石用人三“法宝”

作为国军当中的总裁,并且稳坐这个位置多年,蒋介石确实有超出一般人的手段。正是因为他个人的一些手段,才能赢来大量的支持者,保证他继续当权。这其中,大家最熟悉的就是他的“三缘”,即地缘、亲缘、业缘三种关系。

所谓的地缘就是指,蒋介石大量任用他的老乡。在当时的传统中国社会当中,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这是当时的一种文化。基本上一个地方的人到外面去了,都会把自己的老乡看得特别亲切和重要。

蒋介石在这方面可谓登峰造极。他的绝大多数亲信将领,基本上都是浙江老乡。这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老蒋佩剑戴笠,除了戴笠之外,胡宗南、陈果夫、陈立夫,他们都是蒋介石的浙江老乡。

不过,光是用老乡肯定不够,毕竟全国还有那么多的人才,许多蒋介石看得上的人才并不是浙江人。那么这个时候业缘就比较重要了——所谓的业缘,其实主要指老蒋的师生关系。作为曾经的黄埔军校校长,蒋介石很重视这层关系。

曾经的老乡就那么多,但是黄埔的学生就很多了。

而且当时去黄埔的大多数是优秀青年,这些人是蒋介石的重要用人库。蒋介石的各大将领当中,大多数都是出自黄埔。

光是有这些人还不够,当年蒋介石带着黄埔师生与军阀争霸,但一开始还是被军阀给打败了,不得不自己宣布下野。这个时候的老蒋,就要用到自己的“亲缘”了。

其实蒋介石真正的血脉亲戚并不算多。因为他的父亲早早去世,他的哥哥又不成气候。但是,亲缘这个东西可操作空间很大。比如说,他跟宋美龄结婚之后,那么宋家不都是他亲戚吗?宋美龄姐姐宋霭龄嫁给了孔家,那么孔家的人也都是他蒋介石的亲戚。

正是因为想明白了这一层关系,蒋介石休掉了自己的老婆,娶回宋美龄作为妻子,很快他打赢了军阀,坐稳了总统宝座。

不过,光是靠与女人结婚,蒋介石也攀不上几个重要亲戚的。

2、离谱的“亲缘”:只要蒋介石愿意,谁都能成为他的“亲戚”

毕竟,这种足以让他去攀附的家族的女人,不可能去给他做妾的。而大老婆只有一个,其他家族他要攀附 ,又要如何是好呢?这难不倒蒋介石,还是利用他的“亲缘”关系。

既然既和人家没有什么直接血缘关系,又没法娶人家家里的女人,那么就从男人下手好了——大家一起结拜兄弟,以后不就是“亲缘”了嘛?在这一点上面蒋介石也是玩得特别溜的。

他一生结拜的兄弟有很多,这些结拜兄弟大多被他利用,直接或者间接因他而死的,也占到了很大比例。

这其中最出名的就是张学良。虽然张学良最终没有因为蒋介石而死,但是蒋介石把他关了一辈子,直到蒋经国死后他才得出来。不过,这些与蒋介石正式结拜的兄弟,其实都还不算是最惨的角色。

因为他们之所以被结拜,大概都是当时强者,至少在当时比蒋介石的实力强大,或者至少跟蒋介石的实力差不多。

真正倒霉的是那些莫名其妙,被蒋介石冠以“吾弟”的国军下属。他们几乎有一个算一个,都被蒋介石往死里坑。尤其是在解放战争当中,基本上谁要是被他叫上了一声“吾弟”,就已经可以确定自己悲惨的结局了。

3、第一个被“吾弟”的国军将军:王世高

第一个收到这个“死亡通知”的,是辽沈战役当中守义县的王世高。

王世高作为一个云南人,与蒋介石的关系就没有那么亲近了。但是他又是比较忠心的人,在抗日战争当中,蒋介石指哪儿他打哪儿。能打仗、忠心,而且战绩也相当不错,解放战争当中他自然被委以重任。


当时我军和国军在争夺锦州。而如果要拿下锦州一带,义县是最为关键的;一旦我们把义县拿下,取锦州、定东北就显得非常顺利了。而蒋介石也非常的清楚,当时战局已经改变,国军的优势不明显,如果在让我军拿下东北地区,那么可能会彻底的陷入到劣势当中。

所以他把王世高派去守义县。

然而,前线战败的消息屡屡传来,蒋介石的心里真可谓心急如焚。这王世高又不是他的亲戚,他会不会在战争当中拼死抵抗呢?蒋介石心里面没有把握。当时国军形势很不好,许多国军都想着投诚,仗还没打他们就与我军联系。

等到双方之间确定了相关的事情之后,就直接投诚起义。

这让蒋介石感到担心起来。为了让王世高能够死心塌地的为自己干活,蒋介石开始强行给王世高“认亲”。他当即让人给王世高发电报,电报的内容非常亲切,大概是这么写的:“世高吾弟,义县安危影响整个东北战局。”然后让他无论如何得打赢这场仗。

王世高这时候正在前面打呢,突然就收到了蒋介石的信,一开头就是“世高吾弟”,顿时把他激动的热泪盈眶,表示自己一定要拼命打赢这场战争。

其实,王世高也是久经沙场的人,当然不是蒋介石一句话,就真的能感动哭的人。可是,蒋介石是什么身份,他跟王世高的地位可谓是天差地别,平日里一向高高在上的蒋介石,都开始称呼他为“吾弟”了,他就算是感情上不感动,理智上也必须要感动。

不然这让蒋介石如何看他?其他的国军将领将来又如何看他?

但是,这打仗可不是光靠感动就能够打赢的。

相反,因为这份信蒋介石实际上的施压,搞得王世高精神上压力非常大,甚至都想着要如何“殉国”。这使得他的仗打得更烂,即便是他们的武器更先进一些,最终王世高的部队还是被我军打得全军覆没,他自己最终也是没能够保住。

4、第二个被“吾弟”的国军将军:邱清泉

而第二位被蒋介石称作“吾弟”的,则是国军的一位名将——邱清泉。

邱清泉在国军当中还是非常出名的,而且他的身份还是黄埔军校二期生,算起来是蒋介石的学生。而且邱清泉打仗勇猛,又还很有文采,是黄埔当中的“才子”,这样的人就是才华横溢、颇有些自负,但是性格却是相当耿直忠诚的。


那么,蒋介石咋对他也叫上“吾弟”了呢?

原来,在淮海战役当中,黄百韬军团被围困。国军当中素来有见死不救的传统,外加这个黄百韬又不是黄埔系,所以大家更加不想去救他。但是,黄百韬军团很能打,而且对于战争的作用非常关键,蒋介石可不想救这么失去一员悍将。

而他对于自己手下的这帮见死不救的将军,也算是心里面相当有数了。

正所谓: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这个时候不管他如何去跟人家下命令,去不去其实都是看心情的。所以老蒋“吾弟”大法再次出炉:“党国存亡,在此一举!吾弟应发扬黄埔精神,为国家尽忠,为民族尽孝,不惜一切牺牲,将当面敌人击溃,以解黄兵团之围。”

这可把邱清泉激动坏了。邱清泉能打仗,也爱面子。蒋介石可是他的校长,连校长都把他称作弟弟了,这相当于凭空把他的辈分提高了一份,这怎么能够不让邱清泉感到激动了?于是邱清泉赶紧对老蒋表忠心,之后就带人去救黄百韬。

可惜的是,对面是粟裕。他不仅仅没有把黄百韬救出来,反倒是自己也被我军给团团围住,两个月后,“吾弟”邱清泉生中数枪而死。

5、第三个被“吾弟”的国军将军:杜聿明

第三个被蒋介石称作“吾弟”的是杜聿明将军。


杜聿明其实算是国军当中地位较高的了,他在当时怎么也被蒋介石“吾弟”了呢?

其实,当时杜聿明之所以会被这样,是因为蒋介石要强人所难。杜聿明是黄埔高材生,而且也比较会打仗,属于国军当中的厉害角色,并且他对蒋介石也是相当忠诚的。可是,到了解放战争期间,蒋介石就开始乱来了。

他一开始让陈诚去东北指挥。但是这个陈出徒有其名,并没有打仗的本事,很快陈诚就在东北地区打得一塌糊涂。当时杜聿明身体已经不太好了,但是陈诚因为打得太烂了,必须要换一个厉害的,所以蒋介石就让杜聿明过去收拾烂摊子。

杜聿明也没有什么拒绝的。尽管身体不太舒服,他还是去东北了。


结果东北还没有打上几场,淮海战役这边国军又被打得一塌糊涂。名义上负责指挥的刘峙水平比陈诚还不如,蒋介石病急乱投医,又让杜聿明过来。合着这就是让杜聿明当背锅侠,每次都让他抗那个最黑的锅。

此时杜聿明的病很严重了,已经到了必须去医院医治的地步,但是他还是按照蒋介石的命令去了南方。

结果在南方国军的败局已定,杜聿明就想带着剩下的兵力撤退,起码给蒋介石保存一点点实力。结果,蒋介石立马开始“吾弟”:“望吾弟迅速令各兵团停止向永城前进,转向濉溪口攻击前进,协同蚌埠北进之李延年兵团南北夹攻,以解黄维兵团之围。”
这个命令可谓是恩威并施一方面他把学生兼下级杜聿明称作吾弟,另一方面又措辞极为严厉,甚至还在前面写道“我们将要亡国灭种”。

杜聿明收到信后哭笑不得,只能按照蒋介石的命令一头扎进包围圈,最终他手下几十万人被打得干干净净,他自己也被我军或捉到了功德林。


不得不说 蒋介石这个“吾弟”,堪称是国军得“催命魔咒”。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8

标签:淮海战役   义县   解放战争   锦州   亲缘   国军   我军   蒋介石   老乡   亲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