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无价,但每个人都必须“在边际上”做出选择

我的父亲是一名煤矿工人,在他工作的1980、1990年代,井下安全措施还不是很完善,经常听他讲起矿井下的那些奇奇怪怪的意外事故,塌方、冒顶、透水、瓦斯中毒等。用他的话来说,煤矿工人的工作性质就是“四块石头夹着一块肉,脑袋别在裤腰带上挣钱”。总之,危险性极高。

父亲是家里的顶梁柱,风里来雨里去,危险再高也要下井。我们常常说生命无价,然而真实情况是,我们每个人每时每刻都要做出选择,都必须付出一定代价,承担一定风险,有时候甚至是冒着失去生命的风险。用老一辈人的话说“年轻时用命换钱,等老了用钱换命”。

但是,我父亲并没有等到“用钱换命”的年纪。矿井下一生小心谨慎的父亲,只是手上脚上遇到过几次骨折,从未遇到过大事故的他,却在退休后的第四个年头意外地遇上了一场车祸。当我赶回去时,他已经躺在重症监护室,大脑严重受伤,完全无法交流。两天后,我在自愿放弃治疗告知书上签下了字。

生命无价,但我不得不做出选择。那一刻我失声痛哭,泣不成声。

严格来说,无论是“用命换钱”还是“用钱换命”,说法都不准确。因为我们并不是用整个生命来做交换,更准确的说法是,从边际上看,我们只是用劳动、用身体的部分健康来换取收入。从这个角度看,真实世界,其实每个人的工作都是在“用命换钱”。我们都是在多多少少牺牲某一方面的健康,来换取食物,维持生命。

所谓的爱情无价、亲情无价、生命无价,其实都是一种基于总量思维的抽象概念,是一种情感的表达。看上去的无价,一旦进入具体的场景,落到具体的人和事,每个人都必须做出选择和取舍。有人为了爱情,义无反顾选择辞职;有人过年放弃和家人团聚,选择值班;也有人为了给孩子准备学费,冒着生命危险开路、打洞、下井。

生命无价,但生命中的片段却是明码标价。亲情无价,但你放弃春节和亲人团聚,过年加班获得相应的回报和收入,就是你的亲情在这个边际上的价格。生命无价,但我们每搬一块砖,是有价格的。真实的世界,并不是要你去拿整个生命做交易,而是让你在不同的代价之间做出取舍和选择。在边际上考察变化,这才是认识世界的正确方法。

近期“新十条”落地,防疫政策发生重大优化。过去三年,为了应对新冠大流行,我们得付出艰辛努力。有些付出是看得见的,有些代价却不容易看见。比如防疫对死因排序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比如2021年法定报告传染病发病数中,最多的是病毒性肝炎,其次是肺结核,新冠肺炎排在第9位。其中甲乙类传染病死亡人数最多的是艾滋病,达19623人;其次是肺结核,为1763人;新冠肺炎排在第15位,仅2人,死亡率也是第15位,统计显示的死亡率四舍五入后为0。

如果将其与2019年的数据做简要对比,可以发现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前10名中,2021年比2019年有明显增长的是三项,心脏病、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和脑血管病,增长率分别是11%、13%和8%。其他疾病导致的死亡有的变化不明显,有的则出现明显下降,比如呼吸系统疾病下降了16%,这应该跟口罩的普及有很大关系。

在个人医疗选择问题上我们也常常会听到生命无价的观点,这种观点背后往往还会得出结论,对于救治必须不惜一切代价,但个人显然会在费用、疗效及家人生活之间进行权衡。所以,这种“生命无价”仅仅是一种观点或一种信念,而不是一个事实。如果坚信这句话的正确性并不接受任何反驳和思考,那么可能除了满足心理上崇高的道德满足感之外,既缺乏严谨的逻辑论证,也对问题的解决没有提供任何帮助,甚至是会起反作用。

这个时候,“生命无价”是一个无法实际操作、没有实质内容的口号。而如果我们被这个口号所误导,采取违背经济规律的某些做法,那么最急需的资源就无法准确流动配置到最急需的人手中,结果一定是事与愿违。稀缺客观存在,我们永远只能以有限的手段去满足一定的目的,我们永远都必须做出选择和取舍。

尊重客观规律,按照规律行事,才会让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得以更好地实现。

(作者系经济学者)

• (本文仅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张是之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边际   无价   生命   肺结核   矿井   死亡率   肺炎   防疫   传染病   口号   亲情   代价   父亲   工作   世界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