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是如何化身为士族的“克星”?

前言:俗话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许多传承百年,数百年的士族,虽说在隋唐时期饱受打压,但是其势力依然不可小觑,就拿科举制来说,说是打压士族的利器,可士族的文化底蕴在那里摆着,考科举还是比寒门子弟强,比如博陵崔氏在唐朝组织的263次科举考试中,出了9名状元,荥阳郑氏比之更多,达到了13名。

然而这些士族都没有想到一场黄巢之乱会让他们跌入谷底,再难复兴。要知道在黄巢之前,他们遭受了无数风雨的摧残,期间虽说有些士族凋落了,可也有很多士族一路过五关、斩六将,坚持到了黄巢之乱前。黄巢到底是何许人也?为何他能做到许多王朝都没能做到的事情?

黄巢之乱

一、黄巢为何对士族充满敌意?

1、黄巢的成长环境

世间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黄巢的成长环境决定了他对士族的态度。黄巢出身于曹州(今山东菏泽)的一个盐商家庭,都知道盐商在古代都是些富得流油的主。因为家境殷实,黄巢从小受到的教育比一般家庭的孩子还是要强不少。幼年时的黄巢绝对称得上是一个好苗子,不仅勤于练武,学习剑术、射术和马术,还苦读诗书,练就出了不错的诗才。

黄巢在学有所成后,满怀斗志地走上了科举之路,而且选择的是当时最难考,也最为贵重的进士科。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以他的才华,竟然屡试不第。这不禁让他大受打击,深感世道不公,为此,他在题了一首《不第后菊赋》后,毅然地放弃了科举,回家操持家业。黄巢既然能写出“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这种千古名句,说明他着实是有才之人。不是说科举就是为了给寒门子弟提供入仕通道的吗?为何颇具才华的黄巢却考不中?

唐朝科举

唐朝的进士科确实难考,就连“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都是四次参考,方才考中。依常理,黄巢作为资深考生,应该是有心理准备的,为何还会那么气愤呢?终唐一朝,科举制虽说在不断完善,可漏洞依然不少。首先,唐朝科举未实行糊名制;其次,唐朝的进士科允许“公荐”“通榜”,即权贵大臣们可以向考官推荐人才。这些漏洞在唐朝后期成为了士族、权贵操纵科举的凭仗。

史载长庆元年(即黄巢出生的第二年),唐朝爆发了一场科举舞弊案,引起了唐穆宗的高度重视,在经过核查后,当科入选的33名进士中有11人皆为不合格者,其中不少都是士族子弟,比如卢公亮等。后来唐穆宗启用公正严明的王起来主持科举,风气一度好转,可惜仅过了2年,王起就被士族和权贵们联手给整下去了,科场风气再度回到了以前那种老样子。如此糟糕的环境,我们也就不难理解黄巢对士族的气愤了。

唐朝科举所需要的“走后门”

2、士族掌握了大量的经济资源

乾符二年,已经56岁的黄巢鉴于天下沸腾,带着子侄们揭竿而起,数月之内发展到数万人的规模,最多的时候达到了六十多万人。都知道养军是最花钱的,黄巢即使把家底翻个底朝天,也养不了如此规模的军队,那么他的钱从何而来?唐朝自安史之乱后,国力急剧下滑,朝廷能够掌握的经济资源比较有限,府库远不如以前充盈,黄巢如果单靠掠夺府库来养军,肯定是不够的。

士族的发展可谓是源远流长,在长期的积累之下,手里掌控了巨量的经济资源,其中不光有朝廷的封赏,还有各种“大鱼吃小鱼”后的“成果”。同时,唐朝后期的社会矛盾加剧,像黄巢一般仇视权贵、士族的人是大有人在。黄巢对士族来一个“劫富济贫”,不仅可以让自己的手头更宽裕,养更多的军队,还可以让仇视士族的人得以“解恨”,进而提升黄巢在这些人心目中的地位。

“朱门酒肉臭”的士族生活

军心士气永远是军队战斗力的重要影响因素,面对更加正规化的唐朝军队,黄巢要想克敌制胜,必须保证自己军队的军心士气。提振军心士气的方法虽然有很多,但是对于黄巢这种比较松散的农民军来说,最有效的方式便是“重赏”,毕竟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的道理从古到今都是通用的,而且唐朝的那些藩镇也是习惯使用这招,可谓是屡试不爽。所谓“重赏”,即超出常规的赏赐。

这也就意味着黄巢需要更多的经济资源来满足军队所需。同时,黄巢一贯是流动性作战,手底下的军队长期跟着他到处跑,如果只是赏赐土地,肯定是难以满足军队需求的,在当时的环境下,土地哪有到手的真金白银吸引人。可要是一味赏赐财物,黄巢又从哪里去获取呢?毫无疑问是权贵和士族,只有这样的阶层才有足够的财物,而且是现货。另外,征服和掠夺往往是激发古代军队求胜欲的重要手段。

黄巢大军攻城掠地

二、黄巢之乱如何对士族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1、黄巢之乱波及的范围

从魏晋南北朝到隋唐,士族可以分为关陇、关东江南三个单元。黄巢之所以能够以数千人的底子发展到数十万人,由弱变强,一度攻克长安,和他的战术有很大的关系,他很善于流动性作战,把唐朝军队拖得四处打转。换句话说,黄巢去过很多地方,关陇、关东和江南皆有他的印记。正是因为他的打击范围足够大,方才对士族造成了团体式打击,不像东晋孙恩那样局限于江东数郡之地。

黄巢起兵之初,主要在山东发育,在遇到唐军的大规模围剿后,进入河南,打到了郏城(今河南郏县),不料唐军紧跟而至,黄巢就顺势进入江淮地区,没多久又跑到蕲州等地(今湖北黄冈),形势不利时,重新回到山东,稍微恢复点实力后,又入河南,因在宋州(今河南商丘)吃了点亏,南下进攻荆南(今湖北中西部地区),遇阻后再入河南,从河南跑到江淮,将江淮狠狠地祸害了一番后,又向南攻打宣州(今安徽宣城)。

黄巢芝乱的波及范围

黄巢在安徽、江西各处发育了一段时间后,进入浙江,为了避开唐军的主力围剿,从浙江南下福建,又从福建跑到广东,攻下广州,因麾下士兵不适应南方气候,又经广西一路向北,连下桂州(今广西桂林)、潭州(今湖南长沙)和江陵(今湖北荆州)等重镇,接着在襄阳遇阻后重新进入江西、安徽、浙江和江苏等地发育,恢复了些实力后,又进入江淮地区,再向西攻入河南,占领洛阳

黄巢在洛阳声势大振后,率军直扑关中,攻克长安。黄巢在9年的时间里转战大江南北,纵横现在的十余省之地。自秦末之后未虽也有范围如此之广的乱事,比如魏晋南北朝和隋末大乱,可这些乱事并未对士族进行毁灭性打击,相反,许多政权都会借助士族的力量来壮大自身,比如隋朝末年割据关中的李唐等。黄巢对士族的打击力度本身就大,现在范围还这么广。

分布在各地的“五姓七望”

2、黄巢的暴虐

黄巢比较崇尚武力,他和王仙芝在蕲州仅仅因为一点意见上的不合,就直接对王仙芝拳脚相向,足见他的暴力倾向有多严重。据说黄巢在攻克广州后,因为觊觎胡商的财富,下令麾下将士肆意劫掠胡商,说是前后有近二十万的胡商因此遇害。另外,还有不少人说他在攻打陈州(今安徽阜阳)期间,因粮食补给不足,下令研制巨型石磨(具体用途因过于在这里不做细说)。

类似的事情在黄巢的诸多事迹中可谓是屡见不鲜,相关的数据多少会有些夸大的嫌疑,毕竟他是反派角色,也是题中应有之义,不过这些事大概率是发生过的,只是在规模上没传说的那么大。由此可见,黄巢绝对不是一个心慈手软的主。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什么样的将军,带什么样的兵,黄巢如此,他麾下的将士又能好到哪里去?

唐朝时期的胡商很多

面对胡商和百姓尚且如此,在面对士族这种被他们所仇视的对象时,其手段难道还会仁慈?举个例子来说,黄巢在长安建立大齐政权后,颁行了一些政策,其中包括对顽固势力的强力打击,以及没收那些权贵、世家大族的土地和财货。字面上可能看似简单,然而黄巢麾下的将士在执行期间,岂会是如此简单而温和?据相关史料所载,未及时逃离长安的李唐宗室均被黄巢所灭,公卿士族被灭族者不知凡几。

宰相崔沆和太子少师裴谂等诸多大臣藏匿于民间,在被搜出来后一律处死,还有不少士族子弟不愿降贼,举家自尽,比如时任将作监的郑綦等。黄巢大军每到一处,其地的士族必然遭殃,"天街踏尽公卿骨,甲第朱门无一半"、“富家皆跣而驱,贼酋阅甲第以处”、宗室侯王屠之无类”......,这些都是黄巢的“贡献”。

黄巢在长安

结语

综上所述,黄巢并非出生就是坏人,他是被唐朝末年那种特定的历史环境所造就出来的。环境影响思想,思想决定行动,如果唐朝末年的社会秩序比较稳定,公卿士族都比较清明,相信黄巢应该也不会成为士族的克星。原本已经走上下坡路的士族,被黄巢这么一“覆盖式”打击,人口变稀薄了,原本抱团的家族四处逃散了,原本属于士族的土地被分了,原本属于士族的财货被掠夺了。

士族的发展主要是靠家族人口规模、家族式团结和掌握的社会资源,以及制度上的保障,现在黄巢把前面的三项都给毁了,相当于断了士族复兴的根基,再加上后续宋朝对科举制的改进和扩大规模,士族最终成为了“过客”。

参考文献:

《新唐书》

《旧唐书》

《资治通鉴》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5

标签:士族   黄巢   长安   麾下   科举   权贵   进士   河南   唐朝   克星   化身   军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