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文公退避三舍

退避三舍这个成语最早来源于晋文公和楚成王的一场承诺。

晋文公的老爸晋献公,刚即位时觉得晋国之前很乱,政局动荡,都是因为各个贵族公子惹的,想要规避这一问题,只好把各个公子干掉。

晋献公先杀完了自己叔伯一辈的亲戚,觉得还不行,又杀完了自己兄弟一辈的亲戚。加上骊姬的耳边风,晋献公甚至觉得自己儿子一辈的也不靠谱,也要杀光。刚杀了自己的太子申生,又看到了公子重耳。重耳吓得赶紧逃走了,开始了流亡的生活。

公子重耳带着几个亲近的大臣开始了十九年的漂流生涯。他们去过狄国、卫国、齐国、曹国、宋国、郑国,都由于种种原因不能长久停留。

重耳流亡

后来他们来到楚国,楚成王觉得重耳以后必成大器,热情招待了他们,用国君之礼请他们吃饭。饭席上,楚成王问:“公子以后若是回到晋国,会如何报答我们楚国呀?”

重耳笑着回答:“楚国地大物博,要啥有啥,你看这美女,这美食,我们晋国也没有比这更好的,大王对我的恩情无法用金银回报。倘若我能回到晋国执政,我必要让晋楚两国永世和睦,万一要爆发战争,我们晋国也将退避三舍,以报答大王。”

楚成王听了后并没有放在心上,继续吃吃喝喝。

重耳流亡

后来秦君将重耳一行人接到秦国,并优待重耳,想方设法将重耳送回晋国接掌大位,修得了秦晋之好。

由于秦国的关系,重耳很快就顺利当上晋国国君,也就是晋文公,后来晋文公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晋国国力日益强盛。

公元前632年,晋国和楚国爆发了城濮之战,两军在战场相遇。此时楚军强盛,晋文公一是为了避其锋芒,二是为了兑现当年的承诺,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一舍为三十里)。

楚军看到晋军后退,就骄傲轻敌,以为是晋军害怕了,赶紧追击晋军,没想到中了晋军的埋伏,全军覆没。

城濮之战

城濮之战的胜利,让晋国一下得到了鲁、曹、卫国、陈、郑国等盟友的依附,晋文公一战奠定了霸主之位。楚国主力退回大别山以南地区,此后几十年里也没有了北侵的念头。

这就是退避三舍这个成语的来源。现在我们用这个成语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2

标签:晋国   国君   秦国   大别山   楚国   强盛   大王   成语   公子   亲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