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三省六部”相当于现在的什么部门?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一套中央官制。它始于隋朝五省六曹制,确立于隋,完善于唐,沿袭于清。其中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主要掌管中央政令和政策的制定、审核与贯彻执行。各不同时期的统治者做过一些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的调整和补充。


三省六部的职位,我们经常能在古装剧里听闻,比如《庆余年》里范闲的父亲范健就是南庆的户部侍郎,后来升官为户部尚书。

那么古代的三省六部相当于现在的什么部门呢?

中书省

中书省,中国古代中枢官署之名,封建政权执政中枢部门。汉朝始设,曹魏改称中书监,晋朝以后称中书省,为秉承君主意旨,掌管机要,发布皇帝诏书、中央政令的最高机构。沿至隋唐,遂成为全国政务中枢,为中央最高政府机关。中书省是正规的宰相机构,其最高长官为中书令,即首席宰相。就中书省的职能来看相当于现在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门下省

“门下省”为官署名称,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府机构之一。初名侍中寺,自西晋开始称为门下省,元朝以后废除。原为皇帝的侍从机构,南北朝时权力逐渐扩大,北朝政出门下,成为中央政权机构的重心。隋唐时与中书省同掌机要,共议国政,并负责审查诏令,签署章奏,有封驳之权。相当于现在的中央办公厅。


尚书省

尚书省,为官僚机构。南朝梁得名,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台发展而来。是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为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隋唐对三省加以厘定,形成对后世影响极大的三省制,尚书省也最终发展成形。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主管诏旨政令的实施。最高长官为尚书令,开启“贞观之治”的唐太宗李世民就曾任尚书令一职。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

吏部

吏部,是古代主管官员的官署。东汉始置吏曹,改自尚书常侍曹,魏晋以后称吏部。隋唐、五代,列为尚书省六部之首,长官称为吏部尚书。吏部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课、升降、勋封、调动等事务,长官称吏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中共中央组织部或人事部。

户部

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长官为户部尚书。起源于周代官制中的地官,魏文帝时,置度支尚书寺,专掌军国支计。到隋朝改为民部。唐时避讳太宗之名字,改称户部,至清光绪末年,改户部为度支部。主管田赋,关税,厘金,公债,货币及银行等。其职能大致相当于现代的民政部和财政部。

礼部

礼部,是中国古代官署之一。北魏始置,隋朝以后为中央行政机构六部之一,长官为礼部尚书,其后历代相沿不改。隋至宋属尚书省,元属中书省,明、清为独立机构,直接听命于皇帝。隋置尚书一人,掌管科举礼仪。类似于现在的教育部、文化部。

兵部

兵部,中国古代官署名,其长官为兵部尚书。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为军事行政的总汇。源于三国魏五兵制。两汉尚书职务本不涉军事。曹魏始置五兵尚书。隋始合为兵部,以尚书为主官,侍郎为次官。迄至清末,历代沿袭。相当于今日的国防部、军委。

刑部

刑部是中国古代官署,长官为刑部尚书。东汉尚书置二千石曹掌刑狱,三公曹掌决案。隋文帝定六部制度,初沿北齐置都官,开皇三年改称刑部。是审定各种法律,复核各地送部的刑名案件,会同九卿审理"监候"的死刑案件以及直接审理京畿地区的待罪以上案件的部门。类似于今天的司法部、公安部。

工部

工部,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为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长官为工部尚书。起源于周代官制中的冬官,隋朝的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光绪三十二年,清政府在"筹备立宪"、改革官制时,将工部并入商部,改为农工商部。相当于现在的水利部、城乡建设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5

标签:官署   中书省   刑部   吏部   工部   户部   兵部   尚书   长官   古代   部门   中央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