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枫:从马尾船厂到柳庄

置身于闽江边上偌大的船厂内,虽然它已成为工业旅游区,不再有工业的喧嚣,但机器轰鸣声,工人的打铁声,仿佛声声入耳。想象中,一百多年前,湖南老乡左宗棠手持蓝图,临江远眺,踌躇满志,在风雨飘摇的帝国南疆,清廷又一次将重任放在了湖南人肩上。

经过左宗棠和沈葆桢的苦心经营,无数洋工匠和中国工人的辛勤劳动,一艘又一艘的战舰和商船在从这里下水,驶向遥远的深蓝,衰老的帝国似乎看到了一丝新生的曙光。这里当之无愧地拥有了远东第一船厂的称号。

我充满敬意的目光聚焦在了老乡身上, “天下不可一日无湖南,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翰林学士的郑重推荐令皇帝震惊,令天下人振奋。由镇压太平天国运动初显身手,成为清廷的封疆大吏,收复新疆故土,镇守南疆海防,这一切对于一个湖南农村的中年秀才来说,是晚到的机遇,又是如此的跌宕起伏,令人唏嘘。

如今历史的尘埃都已落定,一个春日的阳光里,我来到了长沙附近的湘阴界头铺柳庄,一座典型的湖南农村民居,坐落在赭红的山丘和青绿的稻田之间,我在四十岁前的左公世界里徜徉。“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年轻的左宗棠在柳庄意气风发。可惜命运之神并没有过早地眷顾到他,他的青年时代是中国晚清农村中很多怀才不遇读书人的写照,在考取举人后三次赴京参加会试,均失望而返,他只能回到柳庄,继续他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人生之路。逐渐步入中年,左宗棠已逐渐没有了对考取功名、学而优则仕的指望,他打算“长为农夫没世”。

太平天国运动给予了他在乱世中施展才华的用武之地,命运之神在这次席卷中国的大事件中,选中了闲居柳庄的左宗棠。一介书生,一个从没有接触军事的读书人,从此开始了他戎马倥偬的岁月。在太平军攻打长沙的战役中,他充分展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挺住了太平军的多次进攻,守住长沙使太平军无功而退。有趣的是,研究湖湘文化的同仁,都发现了这个湘楚独有的文人擅武的现象,曾国藩、左宗棠,还有毛泽东,包括黄兴、宋教仁均以读书人出生,却一生中在军事政治领域建功立业。应该说都是与他们在湖湘文化中浸淫,培养出经世致用,实事求是的作风分不开的。

左宗棠把“湖南人霸得蛮、吃得苦、敢为人先”的精神展示得淋漓尽致。在新疆他开创了近代屯田守边的先河,在荒漠地带种树开田,留下了“湖湘弟子满天山”的美誉。当清廷上下面对沙俄的巧取豪夺顾左右而言其他时,霸得蛮的左宗棠临危受命,抬棺上阵,狠狠打击了分裂分子,粉碎沙俄的阴谋。在福建海疆因为他的镇守让觊觎已久的列强不敢轻举妄动。

马尾海战、甲午战争打掉了左宗棠和其他洋务派辛苦经营的基业,马尾船厂逐渐走向衰败,清廷的气数也走到了尽头。当年和伊滕博文、东乡平八郎一道在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学习的严复,沦为为家计糊口的洋文翻译,眼睁睁看着他的日本同学挟钢船利炮打入华夏神州。左宗棠再也没有回到柳庄,直到病死在福建任上,气数已尽的清廷所倚仗的最后栋梁也倒下了。左宗棠的柳庄一如从前,仍在湖南的风花烟雨中孑然等待,故乡的游子却再也没有回来。

左宗棠的一生经历泾渭分明,中年以前闲居湖南农村教书务农,中年以后戎马倥偬征战全国各地,相比曾国藩、李鸿章等晚清重臣,他是唯一以举人身份晋身大学士封候进爵的汉人。他没有闪耀的门第,没有读书人“学而优则仕”的光环,以自己经世致用的学识顽强打拼,在乱世中成就了个人的功业,其间的付出与艰辛非其他人所比。他在为自己所作的挽词中写到,“愿从此为樵为渔,访鹿友山中,订鸥盟水上,消磨锦绣心肠,逍遥半世。惟恐苍天负我,再做劳人”。想必是晚年的左宗棠,忆起自己南征北战的岁月,多少次梦回柳庄,希望回到那片赭红的乡土,还是愿做一名没世的农夫吧。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6

标签:马尾   船厂   太平军   沙俄   太平天国   南疆   戎马倥偬   经世致用   学而优则仕   清廷   长沙   湖南   读书人   中年   农村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