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宋朝的大科学家沈括吗?

沈括(公元1031~1095年),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自然科学家之一。而他的著作《梦溪笔谈》是“中国科学史上的里程碑”,因而英国科学史学者李约瑟称沈括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

沈括

沈括生于北宋仁宗天圣九年(公元1031年)。父亲沈周,是浙江钱塘人,他以宽厚、奉公颇有美誉,曾任旬州平泉县令、泉州知州、开封判官、江南东路按察使。仁宗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去世,官为太常少卿、分司南京。母亲苏州许氏,乃名门闺秀,知书达理,对沈括的成功起了重要启蒙作用。

沈括在其父亲去世后,任海州阳县主簿,掌管全县的簿册目籍。当时沐水河道渐渐变为停滞不流的污泽,沈括建议修筑二堤,在他的带领下沐水被疏通成为百渠九堰,灌溉良田七千顷,成绩显著。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沈括居住在长兄沈披家中,恰巧沈披在考察能否修复废弃的奏家圩,沈括对长兄的见解表示赞同,将旧圩重建,题名为“万春圩”,灌溉了千余顷田地,避免了四年后的一次洪灾。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沈括在苏州的科举考试中,名列第一。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考中进士。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任扬州司理参军。在任时得到淮南转运使张刍赏识,将其次女许配给他。丈人调京官任秘阁校理后,将沈括推荐为校书郎,负责昭文馆的编校工作。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奉命参与制造浑天仪。因为当时浑仪景表刻漏在测验时都有误差,改由沈括主持在司天监依新样制造浮漏、浑仪。沈括曾著《浑仪》、《浮漏》、《景表》三文,他所主持制作的浑仪,根据唐代李淳风的浑仪,对尺度、黄赤道、天常环、月道、规观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取消了白道环,把仪器简化、分工,又改变一些环的位置,使它们不挡住视线,观察起来很方便,使浑仪的发展产生历史性转折。他研究日月形状及计算黄道星度,得到宰相文彦博的赞许,沈括的天文学才能崭露头角。

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宋神宗赵顼即位。当时北宋王朝面临严重的内忧外患,于是任用王安石做宰相,推行新法,这就是宋史上有名的“襄赞新政”。这场新政中,沈括发挥其才能,协助王安石推行新法。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十一月,沈括在太子中允、检正中书刑房公事。次年,被提升为举司天监。七月,加任史馆检讨;九月,主持测量汴通地形,督察疏浚汴间水道。熙宁六年(公元1073年)担任集贤校理,五月,奉命制定三司令赦。六月,沈括奉命相度两浙路农田、水利、差役等事并兼任察访,主要从事水力工程技术。在治理汴河时,他创造了分层筑堰的水准测量法,实测了从开封到泗州河段共八百四十里一百三十步的坡降,测得高差十九丈四尺八寸六分,精确度很高。两浙察访时他发现雁荡诸峰由于水土的流失,形成类似于黄土高原“立土动及百尺,迥然耸立”的“峭拔险怪”状;七月任左正言,擢知制诰,兼通进银台司;八月,为河北西路察访史。河北察访时,他观察到太行山地层中有螺蚌、卵石带,推断过去这一带是海滨,并运用他多年治水对水流冲淤规律的认识,解释华北平原的形成,这基本符合现代科学原理。

九月,在王安石荐举下,兼任主持军器监。这期间,沈括对城防、阵法、兵器、战略技术进行研究,编著了《修城法式条约》二卷。军器监在沈括的刻苦经营下,大大提高了武器的质量、数量。沈括还亲自探访冶锻作坊;为了制造“柔薄而韧”、“强弩射之不能入”的铁甲,区别了熟铁、钢、冷锻与热锻,并解释了用牛皮制的箭袋监听远方来敌的原理。

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三月,沈括被任命使辽折冲。他在枢密院查阅档案,查出辽国的无理要求。六月到达辽庭,由于他的充分准备,在与辽方进行的六次大辩论中,驳倒辽方,使辽方放弃无理要求,达成协议。沈括在归途中,悉心收集有关山川道路和风俗人情资料,著成《使契丹图钞》一书,并制出立体的木制模型图,后来在沿边各州推广。

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沈括官拜翰林学士、三司使(主管财政经济)。但由于王安石变法动摇了大地主豪绅贵族的利益,于同年被罢相。次年,他因作为变法主将,也被劾罢免掌管三司使,以集贤院学士身份被贬至宣州。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沈括被重新任用,担任延路经略安抚使,担当起西陲安边的重任。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元月,沈括亲自指挥,宋师先发制人,攻下米脂、石州、夏州、银州,获顺宁、金汤大捷。元丰五年(公元1082年)五月,战功显赫的他,由龙图阁侍制被提升为龙图阁直学士。同年八月,前敌将军徐禧不听将命,擅自选择“军事忌地”永乐筑城固守,被西夏军断水围攻,以至全军覆没。沈括以“处置失当”,代人受过,被贬为均州团练副使,随州安置,从此结束了他的政治、军事生涯。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哲宗即位,大赦天下,沈括被提拔为秀州团练副使,本州安置,重返两浙。沈括在熙宁九年任三司使时奉命编绘《天下州县图》(守令图),到秀州闲居时才于元二年(公元1087年)完成,了却了一桩心愿。以前很少见有这么大的图幅,有这么详细的内容。次年投进朝廷,受赐赏,允许他居住在任何地方。从此,沈括移居润州(今江苏镇江市)地方。他将以前购置的田园,建成“梦溪园”,在这里写下了中国及至世界历史上的著名科学著作《梦溪笔谈》。沈括于哲宗绍圣二年(公元1095年)去世,享年六十五岁。沈括除《梦溪笔谈》外,还写了很多其他方面的著作,如《易解》、《乐论》、《乐器图》、《左氏记传》、《字说》,关于刑法的有《熙宁详定诸色人厨料式》、《诸赦格式》等,关于地理的有《使辽图钞》、《怀山录》, 《忘怀录》涉及农家,有关历算的《熙宁奉元历》、《熙宁奉元历经》等以及《熙宁晷漏》,有关军事的兵书《边州陈法》、《修城法式条约》。此外,还有《茶论》、《苏沈良方》、《长兴集》等众多著作。

(2)《梦溪笔谈》

沈括几乎用三十年的时间在仕途上奔波忙碌,可以说他不是专业的科学家。他在多年的旅游、各地察访的途中,注意观察天文地理现象,广泛收集各方面的知识,并且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到了晚年他闲居梦溪园的时候,仍“壮志不已”, “思平日过客言者,时纪一事于笔,则若有所昭言,萧然移日。所与谈者,唯笔砚而已,谓之《笔谈》”。


梦溪笔谈书影

《梦溪笔谈》共有三十六卷,现传仅二十六卷,共分故事、辩证、乐律、象数、人事、官政、权智、艺文、书画、艺术、器用、神奇、异事、谬误、讥谑、杂志、药议等十七目。由李约瑟编著的《科学技术史》第一卷中记载到:按照现代科学分类,把《梦溪笔谈》的内容分成二十五个项目,全书共五百四十八条,自然科学总数为二百零七条,其中有关《易经》、阴阳和五行七条,数学十一条,天文和历法十九条,气象学十八条,地质学和矿物学十七条,制图学与地理学十五条,物理学六条,化学三条,工程学、冶金学和工艺学十八条,灌溉和水利工程六条,建筑学六条,生物科学、植物学和动物学五十二条,农艺六条,医学和药物学二十三条。有一百零七条是人文科学,有关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和音律学,余下二百零七条为人事材料,有关官员生活和朝廷、学士院和考试,文学和艺术、法律警务、军事以及杂闻轶事。内容丰富的学术著作《梦溪笔谈》,反映了我国北宋中叶最新的科学技术水平,为我国的科学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沈括的《梦溪笔谈》中有关天文学的条文近二十条,内容丰富。熙宁五年(公元1072年)沈括做提举司天监时,通过调查,揭发了不实测天象、弄虚作假、伪造记录的行为,打破了世袭制度,推荐精通历法的平民卫朴入司天监主持新历。后来他还指出新历(奉元历)不完善主要是由于没有实际观测资料可以运用,因此建议对日、月、五星的运行进行长时期实际观测,交原撰历人参照修改。沈括重视实践,从实践中总结出规律性的认识。他制造新的天文观测仪器,写了《浑天议》、《浮漏议》、《景表议》三篇杰出的科学著作,极力主张实测日、月、五星的行度来修改历法;天极不动处也被考察,画图二百余张;他实地观测海潮涨落规律,得出“每至月正临子、午,则潮生”的正确结论;刻漏计的情况也被他精心考察,“凡十余年,方粗见真数,”终于肯定了“冬至日行速”, “百刻有余”, “夏至日行迟,不及百刻”的客观事实。晚年时沈括曾建议采用以十二气为一年的历法,以前的以十二朔望月为一年的历法被废除。沈括的《十二气历》与后来太平天国的《天历》及现在各国采用的公历十分相似。《十二气历》以立春作为一年的开始,一年的节气有固定日期,有利于指导农事,比现行公历更为科学。

沈括在数学方面造诣颇深。他从实际需要出发提出新的命题和计算方法,他从计算“酒家积罂”、“层坛”体积出发提出“隙积术”,为我国古代数学高阶等差级数求和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他创立了“会圆术”,在我国数学史上第一个提出了由弦、矢的长度求弧长的近似公式,为我国平面几何、球面三角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还指出了用数量级的概念把握大数的方法,认真地记录了简捷运算的增成代除法,他还记载了运筹学在生产实践中运用的实例,并用运筹学思想研究军粮供应与行军进退的关系等。

沈括一生走遍了神州大地,他重视观察和分析,在他的《梦溪笔谈》中有许多地学方面的卓越论断和丰富资料。他在主持修复、勘测汴梁渠时,测得开封和泗州间的地势高差细到寸和分,这一成就在我国测量史上享有很高的地位;沈括用十二年的不懈努力,编制了《天下州县图》地图集,在前人的制图技术基础上总结出二十四位向,制图七法,把古代制图学水平又向前推进了一步。沈括在地学方面最突出的成就在于他观察了雁荡诸峰,指出水流侵蚀的作用,论断了海陆变迁,用流水搬运与堆积作用,解释华北平原的形成原因,不但说明了古今地形变化,而且还用延州“石笋”等古代动植物化石,对古代自然环境、古今气候变化进行了推测,从中也可以看出他的唯物主义思想。沈括的《梦溪笔谈》反映了我国当时地学所达到的先进水平。他对化石的认识,早于意大利的达·芬奇(公元1452~1519年)论述的流水侵蚀作用,也早于英国的郝登(公元1726~1792年);在立体地理学模型制造方面,比瑞典人的作品论述得更早。

沈括在物理学方面的成就突出地表现在他对指南针的记述上,他对指南针的四种实验方法都有所记述,而且在世界上第一个发现磁偏角,指出磁针“常微偏东,不全南也”。这一成就比哥伦布要早四百年。

石油的名称也是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最早提出。他还研究了石油的用途,亲自用石油燃后的烟炱(音台,炭黑)制作墨,称为“延州石液”。除此之外,他还记述了鸭蛋的化学发光和生物发光的现象。

有关气象的条文《梦溪笔谈》中记载了将近二十条,沈括通过自己的观察,对风、霜、雷、雹、虹、海市蜃楼、陆龙卷等天气现象作了细致、生动、形象的记述,他科学解释了许多天气现象,并做出成功的天气预报。他提出“天地之变,寒暑风雨”等“率皆有法”, “变则无所不至”,认为天地之间的一切物体都在永不停息地变化着。同时提出了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的论断,因时因地制宜,不能“胶于定法”,反映了沈括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对当时流行的程朱唯心主义理学是一个有力的批判。

涉及动、植物学和医学的条文在《梦溪笔谈》中约九十条,广泛地记载和描述了各地所产的动、植物和药物,譬如南海的车渠,西北的枸杞,北方沙漠的跳鼠,海州的海牛(儒艮)等等。此外,对于四川人养鸬鹚捕鱼,河北沧州、景县一带人防治蚊虻的方法,以及粘虫天敌、蔬菜病害等情况也有所记载。沈括不迷信古人,从实际出发,搞了很多的调查研究,也纠正了古书上的许多错误。沈括对当时被奉为药物学经典的《神农本草经》,在肯定它正确方面的同时,根据当时的实践经验,对其中错误及不完善之处作了订正和补充。《梦溪笔谈》中记载了很多药物,都是沈括在广泛采访和大量搜集各地民间验方、草药的基础上,经过亲自验证整理而成的。他还指出生物生长受纬度、海拔高低等地理条件影响,同时还取决于不同动、植物的本性及人工栽培措施,故此采药要根据具体时间来进行处理。沈括还指出中药的不同剂型可以发挥不同的治疗作用,并能联系到药性来考虑剂型的选择,这些都反映了他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沈括在科学上表现出了唯物主义倾向,这样就使他能够对群众的实践经验加以总结。他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许多劳动人民的发明创造,布衣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也被他以生动、简洁文字记述下来;还介绍了喻皓所著的《木经》,这部总结劳动人民建房屋实践经验的著作虽已失传,但通过沈括使我们仍能了解喻皓的一些发明创造。沈括还高度赞扬了河工高超堵塞河堤决口的三埽龙门的方法。除此之外,河北工人炼钢、福建农民种茶的宝贵经验在书中也有所记载。

在中国的科技史上,沈括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在全面地介绍宋辽夏金时期科技发展及科学成就时,大多都要涉及到他的论述。他的成就可以称为中古期的一盏明灯,可惜的是它的光辉为日益没落的封建社会所遮掩。他的许多进步的政治主张,受到保守势力抵制而没有被采纳。沈括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虽然“和者必寡”,但他的《梦溪笔谈》到了今天仍然广为流传,是我国古代文明的宝贵财富。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4

标签:梦溪笔谈   集贤   华北平原   治平   浑仪   历法   宋朝   中国   公元   科学家   成就   科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