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福是日本人的祖先吗?欢迎评论



徐福是谁徐福,即徐巿,字君房,齐地琅琊(今江苏赣榆)人,秦著名方士。他博学多才,通晓医学、天文、航海等知识,且同情百姓,乐于助人,故在沿海一带民众中名望颇高。徐福是鬼谷子先生的关门弟子。学辟谷、气功、修仙,兼通武术。

徐福像寻找长生不老药徐福的事迹,最早于《史记》的“秦始皇本纪”和“淮南衡山列传”(在秦始皇本纪中称“徐巿”,在淮南衡山列传中称“徐福”)。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希望长生不老。秦始皇征服了六国统一后,开始相信长生不老,秦始皇就有了长生不老的念头。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二十八年),秦始皇第二次出巡,大队人马在泰山封禅刻石,又浩浩荡荡前往渤海。抵达海边,秦始皇登上芝罘岛,纵情游览。只见云海之间,山川人物时隐时现,蔚为壮观,尤令秦始皇心驰神往。这种景象,本来是海市蜃楼,但方士为迎合秦始皇企望长生的心理,将其说成传说中的海上仙境。徐福乘机给秦始皇上书,说海中有蓬莱、方丈、赢洲三座仙山,有仙人居住,可以得到长生仙药。秦始皇大为高兴,随后根据徐福的要求,派童男、童女数千人随他出海求取仙药。他本人也在此流连忘返,等候徐福佳音。然而,等来的只是徐福空手而归。徐福自称见到海神,海神以礼物太薄,拒绝给予仙药。对此,秦始皇深信不疑,增派童男童女3000人及工匠、技师、谷物种子,令徐福再度出海。秦始皇则不肯离开,一直等候3个月,不见徐福消息,才怅然而回。其后几年中,秦始皇又派燕人卢生等入海寻求仙药,也是一无所获。公元前210年(秦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再次来琅琊。当年徐福入海寻找仙药,已经九年过去,一直未来回报。当即派人传召徐福,徐福连年航海,耗费很大,担心遭到重谴,奏告秦始皇:“蓬莱仙山确实有仙药,出海时常遇大蛟鱼阻拦,所以不能到达。请派弓箭手一同前往,见到大蛟鱼用连弩射击。”秦始皇下令入海时带足渔具,自己也准备了连弩。海船由琅琊起程,航行数十里,经过荣成山,再前行到芝罘时,果然见到大蛟鱼,当即连弩齐射,大蛟鱼中箭而死,沉入海底。秦始皇认为此后当可无虞,又命徐福入海求仙药。几年过去了,这次,秦始皇再也等不到徐福音讯了。秦始皇病死于沙丘(今河北世鹿东南)。秦始皇失望而去,怀恨在心。秦始皇临终前,嘱咐准备葬礼的官员,让自己的墓碑朝向徐福出发寻找丹药的方向——理由是,希望有朝一日徐福会回来,徐福将丹药喂到他垂死的嘴里后,他就能起死回生。据说,徐福东渡把秦代文明传入日本,促进日本社会飞跃。促成了一代“弥生文化”的诞生。那时,日本还没有文字,也没有农耕。徐福给日本带去了文字、农耕和医药技术。为此,徐福自然成了日本人民心目中的“农神”和“医神”。这是随着考古及两国人民之间的交往逐步被发现和发掘的。近年来,在日本福冈县板付的考古遗址中,又发现了碳化米粒遗存,经碳十四测定,与在朝鲜半岛釜山金海地区发现的碳化米为同一类型。说明在同一个历史时期,日本人民开始了农业生产,尤其是水稻种植。在同一时期,日本也开始使用青铜器和铁制生产工具以及丝织品等,而且开始有了文字。所有这些,都与此前的日本绳纹文化没有任何传承关系。日本学界、考古界公认:弥生文化源于中国北方沿海文化。这也是日本文字为什么和汉字相似的缘由。日本纪念活动日本纪念徐福的祭祀活动历千年不衰。但是,自从司马迁在《史记》中第一次记载徐福东渡活动,也将一些谜团留给了后人。日本人着迷于他们的根源。一般来说,他们会向中国大陆寻求证据。毕竟,日本人和中国人在很多方面都很相似。在群体遗传学方面,日本科学家在日本寻找现代日本人的基因起源。他们的DNA测序显示日本中部本州人,即大部分日本人,在基因上与汉藏人和汉人(来自江苏地区)很接近。近年来,在中国东部和日本西部发现了更多的考古和基因证据,为这一论点提供了可信度。在日本民间,徐福被尊为神祇,一些日本人还认为自己是徐福的后裔,他们的根据是:在日语中,徐福与羽田的发音相同。而日本前首相羽田孜称自己为徐福的后裔:「我是秦人的后裔,我的姓在很早以前写作『秦』,我当首相时,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对我的家族进行了调查,并在祖墓碑上发现了『秦』字。」在今天的日本和歌山县有一个名为“徐福公园”的公园,徐福公园是一所纪念秦朝方士徐福的公园,地点位于日本和歌山县新宫市徐福1丁目4-24。公园入口是一座中国式的牌坊,是照著中国式建筑资料所建成。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日本人   衡山   史记   蓬莱   淮南   方士   本纪   长生不老   日本   祖先   公园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20-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71396.com 闽ICP备11008920号-4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903号

Top